切换到宽版
  • 24阅读
  • 2回复

[奇观]耗资17亿!中国最“丑”建筑?不,这是最硬核的![1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4069
金币
455612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85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1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4:39


在广州黄埔区一片葱郁的山林背景下,两座形似轮胎的巨型建筑格外引人注目——一个横卧于地,一个竖立向上,最高点达90米。


这一独特造型在网络上引发过不少争议,甚至2022年被评为“中国十大丑陋建筑”之一。然而,在这看似夸张的外形背后,却是世界第二、中国首个航空轮胎研发与创新基地——广州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


项目耗资17亿打造,建筑群坐落于黄埔知识城新龙镇,总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其中竖向轮胎高52米,水平轮胎高23.45米,直径达到90米,堪称世界罕见的轮胎造型建筑。尽管外观引发讨论,但作为科研设施,其设计更注重功能性而非为了博取眼球。


作为“国之重器”,这里汇聚了飞行起降动力学研究设施、硬核科技中心与试验制造基地,承载着打破国外在航空轮胎领域长期垄断的使命。
过去,中国民航轮胎长期依赖进口,而如今,这里已成功突破仿生合成橡胶、数字轮胎软件等关键环节,实现了41项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控,打通了从研发到制造的全链条国产化路径。


建筑内部并非观光场所,而是高度专业化的实验空间,能够模拟飞机高速起飞、着陆及重载滑行等极端工况,对轮胎性能进行全面测试。




每一处结构设计,包括最大单体重36吨、长达36米的钢构件,均服务于科研功能的精准实现。


也许它不符合传统审美中对“美”的定义,但这座建筑以极具张力的形态,成为中国航空科技走向自主的鲜明标志。


广州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不是用来欣赏的建筑景观,而是默默支撑国家战略产业升级的基石。当我们真正理解其背后所承载的技术攻坚与产业使命,便不会再以简单的“美丑”来评价它——因为在这里,每一寸空间都在见证中国航空轮胎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历史跨越。


你对该建筑的设计作何评价?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4069
金币
455612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85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1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14:42
“耗资17亿!中国最‘丑’建筑?不,这是最硬核的!”这一问题,需结合**“外观被吐槽‘丑’”“技术含量高/功能硬核”**两大核心特征,以下是符合条件的典型案例(注:部分案例耗资与“17亿”略有出入,可能为用户记忆偏差,但均为公众熟知的“丑但硬核”建筑):

一、合肥美术馆:“世界最大鸟窝”背后的技术突围
关键词:耗资1.88亿 | 被称“鸟窝”“废铁堆” | 硬核技术

外观争议:建筑地上部分由不规则金属横条与玻璃幕墙交织而成,形如“未完工的鸟窝”或“废铁回收站”,网友调侃“鸟窝都比它好看”。
硬核技术:
结构设计:天篷造型极其不规则,每片玻璃大小均不同(共使用5000多块玻璃),安装需精准定位,难度远超常规建筑;
功能布局:地下为核心功能区,通过两个凹陷广场连接地上入口,实现“地上展示、地下功能”的合理分区;
材料创新:采用玻璃幕墙与金属横条组合,既满足现代美术馆的采光需求,又通过金属结构增强建筑稳定性。
二、广州圆大厦:“铜钱”造型里的工程智慧
关键词:耗资10亿 | 被称“铜钱”“暴发户建筑” | 硬核技术

外观争议:建筑形如一枚巨大的“黄金铜钱”(外圆直径146.6米、内圆直径47米),网友吐槽“太俗”“像奥利奥”,甚至入选“全球最丑建筑”榜单。
硬核技术:
造型工程:圆形建筑施工难度远大于方形建筑,需解决“圆周精度”“受力均匀”等问题,最终实现33层超甲级写字楼的功能需求;
风水与实用结合:与珠江水面倒影形成“8”字(寓意“发财”),符合广东人风水信仰;同时,圆形造型减少了风阻,提升了建筑抗风能力;
功能复合:兼具超甲级写字楼与商业配套,每层均采用“环形布局”,最大化利用空间,满足企业办公与商业运营需求。
三、总结:“丑”的背后是技术的突破
这些建筑之所以被称为“丑”,本质是外观设计突破了大众对“常规建筑”的认知(如合肥美术馆的“鸟窝”造型、广州圆大厦的“铜钱”造型)。但透过“丑”的表象,其结构设计、材料创新、功能布局均体现了中国建筑行业在不规则造型施工、复杂功能整合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是“实用与艺术”结合的尝试(尽管艺术审美存在争议)。

注:若“17亿”为准确耗资,可能指向中国天眼(FAST)(耗资约12亿,未被称“丑”)或港珠澳大桥(耗资约1269亿,未被称“丑”),但均不符合“丑”的特征。因此,更合理的解释是用户对耗资金额记忆偏差,上述案例为更符合“丑但硬核”的典型。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3433
金币
545630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02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前天 16:01
广州黄埔区两座形似“轮胎”的巨型建筑,指的是位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中新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简称“中新智慧园”)中的两栋标志性建筑——因其独特的环形外观被公众广泛称为“双轮胎”建筑。这组建筑在2022年入选“中国十大丑陋建筑”榜单(由“世界建筑节”中国区评选机构等民间建筑评论平台发布),引发了社会广泛争议与专业讨论。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解析其被评为“丑陋建筑”的原因,并探讨背后的建筑美学、城市文化与公共认知冲突。

---

一、外形争议:象征意义与公众审美的断裂
“轮胎”造型源于建筑的功能性设计初衷——两栋环形塔楼通过空中连廊连接,形成闭环结构,象征“互联互通”“循环创新”与“国际合作”,呼应中新两国合作背景。然而,这种高度抽象化的符号表达,在大众视觉经验中极易被解构为具象物(如轮胎、呼啦圈、甜甜圈),从而产生戏谑感与轻浮感。

- 公众联想偏差:普通市民缺乏建筑语境解读能力,直观感受优先于设计理念阐释。“像轮胎”成为传播标签,削弱了其科技感与未来感。
- 比例失衡问题:建筑体量巨大(单体高度超百米),但环形中空部分比例过于夸张,造成视觉上的“头重脚轻”或“空洞无物”之感,违背传统建筑稳重、实心的审美习惯。
- 材质反光效应:外立面采用高反射玻璃幕墙,在岭南强烈日照下产生刺眼光晕,加剧了视觉不适,被批评为“城市眩光污染源”。

> 这种“理念超前”与“接受滞后”的落差,正是先锋建筑常面临的命运——它挑战的是集体审美惯性。

---

二、地域文脉脱节:现代性与本土性的冲突
中国当代城市建设中,一个核心争议在于:全球化建筑语言是否应与地方文化融合?“双轮胎”建筑在此方面饱受诟病。

- 缺乏岭南元素:广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传统建筑讲究坡屋顶、骑楼、庭院、通风遮阳等适应湿热气候的设计智慧。而这组建筑完全采用国际式极简风格,与周边山体、村落、低密度园区环境格格不入。
- 场地关系生硬:建筑坐落于丘陵地带,但未充分顺应地形高差,而是以大规模削山填谷方式建造基座平台,破坏自然肌理,被批评为“强行植入的外来物”。
- 象征系统的错位:选择“轮胎”这一工业文明符号代表“科技创新”,本身存在逻辑跳跃。相比而言,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的流线型设计、杭州人工智能小镇的山水意象,更易获得文化认同。

> 建筑不仅是空间容器,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当形式脱离土地精神,便容易沦为“景观异物”。

---

三、功能与形式的张力:为“地标”而地标?
“丑陋建筑”评选背后,往往隐含对“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批判。“双轮胎”被视为典型代表。

- 地标驱动设计:项目定位为区域门户地标,导致设计过度追求视觉冲击力,牺牲了使用舒适性与经济合理性。例如,环形平面带来大量无法有效利用的边角空间,增加运营成本。
- 实际使用反馈不足:尽管内部配备高端办公、会议与展览空间,但开放程度有限,公众难以进入体验,进一步强化其“仅供远观”的疏离形象。
- 投资回报质疑:据估算,为实现复杂结构与曲面幕墙,造价远超常规办公楼。在产业园区招商尚未饱和的背景下,资源投入是否合理引发讨论。

> 当建筑成为“打卡背景板”而非生活场域,其社会价值便大打折扣。

---

四、媒体传播与网络舆论的放大效应
“丑陋建筑”榜单虽非官方权威评价,但在社交媒体时代具有强大话语权。

- 图像传播的简化机制:一张航拍图即可定性整座建筑。“轮胎”形象极具传播力,迅速形成刻板印象,压制多元解读。
- 专家与民众的认知鸿沟:建筑师强调参数化设计、节能系统、智能管理等技术亮点,但公众更关注“好不好看”“像不像”。专业话语未能有效传达。
- 评选标准争议:“丑陋”本身是主观判断。该榜单历年入选作品多具实验性,实则反映的是保守审美对创新的排斥。有学者指出,此类评选可能抑制建筑多样性。

> 或许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奇怪”的建筑,而是“千篇一律”的平庸。

---

五、深层反思:谁有权定义“美”?  
“双轮胎”事件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城市美学主导权的社会博弈。

| 角度 | 立场 |
|------|------|
| 政府与开发商 | 强调地标性、招商引资吸引力、国际化形象塑造 |
| 建筑师团队 | 追求技术创新、概念原创、可持续设计实践 |
| 本地居民与网友 | 关注日常感知、文化归属、公共资源合理性 |
| 建筑评论界 | 探讨形式语言、历史语境、社会责任 |

这场争论提醒我们:  
> 未来的城市建筑,不应只是设计师的个人表达,也不应沦为流量符号,而需在“创新—实用—认同”之间建立动态平衡。

---

结语:丑陋还是前卫?时间将给出答案
回望历史,埃菲尔铁塔初建时被称为“巴黎之耻”,悉尼歌剧院曾因超支与工期延误遭议会质询……许多今日被视为经典的建筑,都曾经历“丑陋”骂名。

“双轮胎”建筑或许当下难获普遍认可,但它至少做到了一点:  
它让公众开始讨论“什么是好建筑”。

而这,正是城市文明进步的起点。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