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区两座形似“轮胎”的巨型建筑,指的是位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中新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简称“中新智慧园”)中的两栋标志性建筑——因其独特的环形外观被公众广泛称为“双轮胎”建筑。这组建筑在2022年入选“中国十大丑陋建筑”榜单(由“世界建筑节”中国区评选机构等民间建筑评论平台发布),引发了社会广泛争议与专业讨论。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解析其被评为“丑陋建筑”的原因,并探讨背后的建筑美学、城市文化与公共认知冲突。
---
一、外形争议:象征意义与公众审美的断裂
“轮胎”造型源于建筑的功能性设计初衷——两栋环形塔楼通过空中连廊连接,形成闭环结构,象征“互联互通”“循环创新”与“国际合作”,呼应中新两国合作背景。然而,这种高度抽象化的符号表达,在大众视觉经验中极易被解构为具象物(如轮胎、呼啦圈、甜甜圈),从而产生戏谑感与轻浮感。
- 公众联想偏差:普通市民缺乏建筑语境解读能力,直观感受优先于设计理念阐释。“像轮胎”成为传播标签,削弱了其科技感与未来感。
- 比例失衡问题:建筑体量巨大(单体高度超百米),但环形中空部分比例过于夸张,造成视觉上的“头重脚轻”或“空洞无物”之感,违背传统建筑稳重、实心的审美习惯。
- 材质反光效应:外立面采用高反射玻璃幕墙,在岭南强烈日照下产生刺眼光晕,加剧了视觉不适,被批评为“城市眩光污染源”。
> 这种“理念超前”与“接受滞后”的落差,正是先锋建筑常面临的命运——它挑战的是集体审美惯性。
---
二、地域文脉脱节:现代性与本土性的冲突
中国当代城市建设中,一个核心争议在于:全球化建筑语言是否应与地方文化融合?“双轮胎”建筑在此方面饱受诟病。
- 缺乏岭南元素:广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传统建筑讲究坡屋顶、骑楼、庭院、通风遮阳等适应湿热气候的设计智慧。而这组建筑完全采用国际式极简风格,与周边山体、村落、低密度园区环境格格不入。
- 场地关系生硬:建筑坐落于丘陵地带,但未充分顺应地形高差,而是以大规模削山填谷方式建造基座平台,破坏自然肌理,被批评为“强行植入的外来物”。
- 象征系统的错位:选择“轮胎”这一工业文明符号代表“科技创新”,本身存在逻辑跳跃。相比而言,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的流线型设计、杭州人工智能小镇的山水意象,更易获得文化认同。
> 建筑不仅是空间容器,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当形式脱离土地精神,便容易沦为“景观异物”。
---
三、功能与形式的张力:为“地标”而地标?
“丑陋建筑”评选背后,往往隐含对“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批判。“双轮胎”被视为典型代表。
- 地标驱动设计:项目定位为区域门户地标,导致设计过度追求视觉冲击力,牺牲了使用舒适性与经济合理性。例如,环形平面带来大量无法有效利用的边角空间,增加运营成本。
- 实际使用反馈不足:尽管内部配备高端办公、会议与展览空间,但开放程度有限,公众难以进入体验,进一步强化其“仅供远观”的疏离形象。
- 投资回报质疑:据估算,为实现复杂结构与曲面幕墙,造价远超常规办公楼。在产业园区招商尚未饱和的背景下,资源投入是否合理引发讨论。
> 当建筑成为“打卡背景板”而非生活场域,其社会价值便大打折扣。
---
四、媒体传播与网络舆论的放大效应
“丑陋建筑”榜单虽非官方权威评价,但在社交媒体时代具有强大话语权。
- 图像传播的简化机制:一张航拍图即可定性整座建筑。“轮胎”形象极具传播力,迅速形成刻板印象,压制多元解读。
- 专家与民众的认知鸿沟:建筑师强调参数化设计、节能系统、智能管理等技术亮点,但公众更关注“好不好看”“像不像”。专业话语未能有效传达。
- 评选标准争议:“丑陋”本身是主观判断。该榜单历年入选作品多具实验性,实则反映的是保守审美对创新的排斥。有学者指出,此类评选可能抑制建筑多样性。
> 或许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奇怪”的建筑,而是“千篇一律”的平庸。
---
五、深层反思:谁有权定义“美”?
“双轮胎”事件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城市美学主导权的社会博弈。
| 角度 | 立场 |
|------|------|
| 政府与开发商 | 强调地标性、招商引资吸引力、国际化形象塑造 |
| 建筑师团队 | 追求技术创新、概念原创、可持续设计实践 |
| 本地居民与网友 | 关注日常感知、文化归属、公共资源合理性 |
| 建筑评论界 | 探讨形式语言、历史语境、社会责任 |
这场争论提醒我们:
> 未来的城市建筑,不应只是设计师的个人表达,也不应沦为流量符号,而需在“创新—实用—认同”之间建立动态平衡。
---
结语:丑陋还是前卫?时间将给出答案
回望历史,埃菲尔铁塔初建时被称为“巴黎之耻”,悉尼歌剧院曾因超支与工期延误遭议会质询……许多今日被视为经典的建筑,都曾经历“丑陋”骂名。
“双轮胎”建筑或许当下难获普遍认可,但它至少做到了一点:
它让公众开始讨论“什么是好建筑”。
而这,正是城市文明进步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