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六十五岁是道分水岭。站在这个人生路口,忽然就懂了陶渊明那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前半生我们总在赶路,现在该学会选择怎样的路值得走,什么样的钱值得花,哪些人值得见,什么事必须记得。先说这三地不去。第一个要避开的是"是非之地"。老同事聚会本是好事,可若总在攀比子女成就、退休金多少,这样的场合不如在家莳花弄草。
上周老李参加同学会回来,整晚睡不着:"当年同桌现在住别墅,我还在老小区..."其实啊,各人有各人的圆满,就像花园里牡丹和茉莉,本就不必争艳。第二个是"过度消耗之地"。清晨的公园见过八十岁的老陈打太极,动作如行云流水;也见过有人为抢特价鸡蛋挤破头。选择什么样的场所安放晚年,就是在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品质。记住《黄帝内经》那句话:"形劳而不倦",适度活动是养生,过度消耗是伤身。最后是"陌生险远之地"。
不是说不能旅行,而是要有自知之明。老周去年非要跟团去高原,结果住了半个月院。这个年纪,我们更适合"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从容,而不是"会当凌绝顶"的冒险。再谈三钱不花。第一不花"糊涂钱"。保健品推销员嘴比蜜甜,可咱们要记住《朱子家训》:"勿贪意外之财"。昨天楼下张阿姨花三万买了个"磁疗床垫",儿子回来一看直摇头。这个岁数,花钱要像老农选种子,得看准了再下手。第二不花"攀比钱"。邻居换新车,老赵心里痒,被销售一忽悠就签了合同。现在每月还贷款,养老金去了大半。
真应了白居易那句"奢者狼藉俭者安",表面的风光,抵不过夜半数着钱发愁的煎熬。第三不花"子孙债"。孩子买房缺首付,适当支持是亲情,倾囊而出就是糊涂。老话说得好"儿孙自有儿孙福",留一份从容给自己,留一片天空给子女飞翔。见过太多老人把养老钱全给了子女,最后自己生病都要看脸色。接着说三亲不走。首要是"势利亲戚"。你有钱有势时天天登门,等你需要帮助时躲得远远的。这样的亲戚,不如保持距离。
就像古人说的"以利相交,利尽则散",这样的关系,不要也罢。其次是"负能量亲戚"。见面不是抱怨子女不孝,就是诉说生活不幸。每次见面回来都觉得心里堵得慌。《菜根谭》说得好"君子绝交,不出恶声",我们不必撕破脸,但可以慢慢疏远。最后是"爱搬弄是非的亲戚"。谁家媳妇不好,谁家儿子没出息,成了他们唯一的话题。与这样的人往来,迟早会被卷入是非漩涡。不如学郑板桥"难得糊涂",听见也只当耳边风。
最要紧的是一事不忘——不忘感恩。每天清晨醒来,还能看见窗外的梧桐树,就该感恩;还能和老伴拌嘴,就该感恩;还能给子女发条微信,就更该感恩。杨绛先生百岁时写道:"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常想起母亲生前总念叨:"人啊,要知足。"那时不懂,现在全明白了。六十五岁后的日子,要学会做减法。
就像整理多年的衣橱,把不合适的舍弃,留下的都是真心喜欢的。这时才懂李白那句"人生得意须尽欢"的真意——不是纵情声色,而是珍惜当下每一刻清欢。愿我们都能在这个年纪,活出苏轼笔下"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不看他人脸色,不羡他人生活,守住自己的小日子,品味岁月的静好。这样的晚年,才是真正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