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阅读
  • 1回复

[居家生活]生活现象;人到六十五岁以后,切记;三地不去 , 三钱不花, 三亲不走, 一事不忘! [6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5220
金币
65783
道行
38009
原创
2532
奖券
3113
斑龄
137
道券
1223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7098(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11-11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5小时前



都说六十五岁是道分水岭。站在这个人生路口,忽然就懂了陶渊明那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前半生我们总在赶路,现在该学会选择怎样的路值得走,什么样的钱值得花,哪些人值得见,什么事必须记得。先说这三地不去。第一个要避开的是"是非之地"。老同事聚会本是好事,可若总在攀比子女成就、退休金多少,这样的场合不如在家莳花弄草。



上周老李参加同学会回来,整晚睡不着:"当年同桌现在住别墅,我还在老小区..."其实啊,各人有各人的圆满,就像花园里牡丹和茉莉,本就不必争艳。第二个是"过度消耗之地"。清晨的公园见过八十岁的老陈打太极,动作如行云流水;也见过有人为抢特价鸡蛋挤破头。选择什么样的场所安放晚年,就是在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品质。记住《黄帝内经》那句话:"形劳而不倦",适度活动是养生,过度消耗是伤身。最后是"陌生险远之地"。



不是说不能旅行,而是要有自知之明。老周去年非要跟团去高原,结果住了半个月院。这个年纪,我们更适合"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从容,而不是"会当凌绝顶"的冒险。再谈三钱不花。第一不花"糊涂钱"。保健品推销员嘴比蜜甜,可咱们要记住《朱子家训》:"勿贪意外之财"。昨天楼下张阿姨花三万买了个"磁疗床垫",儿子回来一看直摇头。这个岁数,花钱要像老农选种子,得看准了再下手。第二不花"攀比钱"。邻居换新车,老赵心里痒,被销售一忽悠就签了合同。现在每月还贷款,养老金去了大半。



真应了白居易那句"奢者狼藉俭者安",表面的风光,抵不过夜半数着钱发愁的煎熬。第三不花"子孙债"。孩子买房缺首付,适当支持是亲情,倾囊而出就是糊涂。老话说得好"儿孙自有儿孙福",留一份从容给自己,留一片天空给子女飞翔。见过太多老人把养老钱全给了子女,最后自己生病都要看脸色。接着说三亲不走。首要是"势利亲戚"。你有钱有势时天天登门,等你需要帮助时躲得远远的。这样的亲戚,不如保持距离。



就像古人说的"以利相交,利尽则散",这样的关系,不要也罢。其次是"负能量亲戚"。见面不是抱怨子女不孝,就是诉说生活不幸。每次见面回来都觉得心里堵得慌。《菜根谭》说得好"君子绝交,不出恶声",我们不必撕破脸,但可以慢慢疏远。最后是"爱搬弄是非的亲戚"。谁家媳妇不好,谁家儿子没出息,成了他们唯一的话题。与这样的人往来,迟早会被卷入是非漩涡。不如学郑板桥"难得糊涂",听见也只当耳边风。



最要紧的是一事不忘——不忘感恩。每天清晨醒来,还能看见窗外的梧桐树,就该感恩;还能和老伴拌嘴,就该感恩;还能给子女发条微信,就更该感恩。杨绛先生百岁时写道:"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常想起母亲生前总念叨:"人啊,要知足。"那时不懂,现在全明白了。六十五岁后的日子,要学会做减法。



就像整理多年的衣橱,把不合适的舍弃,留下的都是真心喜欢的。这时才懂李白那句"人生得意须尽欢"的真意——不是纵情声色,而是珍惜当下每一刻清欢。愿我们都能在这个年纪,活出苏轼笔下"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不看他人脸色,不羡他人生活,守住自己的小日子,品味岁月的静好。这样的晚年,才是真正的福气。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1664
金币
533817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70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3小时前
六十五岁的人生智慧:在分水岭处学会取舍与感恩

六十五岁,常被视为人生的一个重要分水岭。站在这个路口,过往的奔波与忙碌仿佛渐渐沉淀,我们开始有更多机会审视内心,思考未来。正如文中所言,“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句话在这一阶段显得尤为贴切。它提醒我们,前半生的“赶路”或许已告一段落,现在更应专注于“选择”——选择值得走的路,值得花的钱,值得见的人,以及必须记得的事。这种“选择”本质上是一种智慧的“减法”,帮助我们在人生的下半场活得更通透、更从容。

一、三地不去:远离消耗,守护心境

1.  避开“是非之地”  
    老同事、老同学聚会本是联络感情的好机会,但如果聚会变成了攀比的战场——攀比子女成就、退休金多少、谁过得更好,这样的场合反而会带来不必要的焦虑和失落。正如文中所比喻,“各人有各人的圆满,就像花园里牡丹和茉莉,本就不必争艳”。老李因同学会攀比而失眠的例子,正是此类场景的真实写照。与其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寻烦恼,不如将时间用于“莳花弄草”等能滋养心灵的活动,保持内心的平和。

2.  远离“过度消耗之地”  
    “形劳而不倦”是《黄帝内经》倡导的养生之道。对于老年人而言,选择安放晚年生活的场所至关重要。清晨公园里,有人打太极养身,有人却为抢特价鸡蛋过度拥挤。前者是适度活动带来的身心愉悦,后者则是对体力和精力的无谓消耗。真正的养生在于“适度”,而非盲目追求廉价或刺激。选择能让身心放松、适度活动的环境,才能提升晚年的生活品质。

3.  慎行“陌生险远之地”  
    年纪增长后,身体机能难免下降,“自知之明”尤为重要。并非完全拒绝旅行,而是要避免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冒险。老周因强行前往高原旅游而住院的例子警示我们:这个年纪更适合“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从容与温和,而非“会当凌绝顶”的挑战。选择风景优美、气候适宜、行程轻松的目的地,才能让旅行成为享受而非负担。

二、三钱不花:理性消费,守护钱包与尊严

1.  不花“糊涂钱”  
    面对保健品推销员的花言巧语,老年人需保持清醒头脑。《朱子家训》中“勿贪意外之财”的教诲在此尤为适用。张阿姨花费三万元购买无用“磁疗床垫”的教训告诉我们,花钱要像“老农选种子”,务必谨慎核实,避免被虚假宣传蒙蔽。守住自己的养老钱,就是守护晚年的安稳。

2.  不花“攀比钱”  
    “奢者狼藉俭者安”,白居易的这句诗深刻揭示了攀比的危害。邻居换新车而引发的老赵贷款买车事件,最终导致养老金大半用于还贷,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表面的风光背后往往是沉重的负担。真正的幸福不在于物质的堆砌,而在于内心的安宁与满足。

3.  不花“子孙债”  
    子女购房时适当支持是亲情的体现,但“倾囊而出”则可能陷入困境。“儿孙自有儿孙福”,过度干涉子女的生活甚至牺牲自己的养老储备,并非明智之举。见过太多老人因倾尽所有给子女买房而晚景凄凉的例子。留一份从容给自己,也给子女留下独立成长的空间,这才是长久之计。

三、三亲不走:筛选关系,守护清净

1.  疏远“势利亲戚”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这类亲戚在你有权有势时趋炎附势,在你需要帮助时避之不及。保持适当的距离,既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也能让自己的社交圈更纯粹。

2.  远离“负能量亲戚”  
    总是抱怨子女不孝、生活不幸的亲戚,他们的负面情绪会像病毒一样传染。每次交往后感到心情压抑、堵得慌,便是明确的信号。《菜根谭》中“君子绝交,不出恶声”的智慧告诉我们,不必激烈对抗,但可以选择慢慢疏远,保护自己的心态不受干扰。

3.  警惕“爱搬弄是非的亲戚”  
    这类亲戚热衷于传播他人隐私,“谁家媳妇不好,谁家儿子没出息”是他们的话题核心。与这样的人交往极易卷入是非漩涡。学郑板桥“难得糊涂”,对这些是非充耳不闻、敬而远之,才能保持内心的清净。

四、一事不忘:常怀感恩之心

在学会“舍”的同时,“得”的核心在于感恩。“每天清晨醒来,还能看见窗外的梧桐树,就该感恩;还能和老伴拌嘴,就该感恩;还能给子女发条微信,就更该感恩。”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实则是生命中最珍贵的馈赠。

杨绛先生百岁时感悟:“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母亲常说的“人啊,要知足”,此刻才真正体会其深意。六十五岁后的日子,如同整理衣橱般做减法——舍弃不必要的纷扰、消耗和攀比,留下真心喜欢的人与事。

结语:活出从容与洒脱

六十五岁的人生智慧,在于明白什么是值得坚守的,什么是应该放手的。正如文中引用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诗句所展现的洒脱境界——不看他人脸色,不羡他人生活,在守住自己小日子的同时,品味岁月静好。这样的晚年生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福气。愿我们都能在人生的分水岭处,做出明智的选择,活出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享受每一个当下清欢的美好时光。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