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对90后夫妻在行业寒冬期改造老小区一楼住宅的故事颇具代表性。他们将59㎡老破小与23㎡天井结合,打造出治愈身心的自然居所,以下是关键信息整合:
一、项目背景与动机
沪漂奋斗:夫妻俩在上海打拼8年,辗转租房后买下1995年老房,虽是一楼"老破小"但带23㎡天井。
疗愈需求:亲历职场压力后,决定通过改造创造慢生活空间,用自然疗愈身心。
二、改造核心亮点
突破局限的格局改造
拆除隔断:打通次卧与天井,增设阳光房阳台,引入自然光。
玄关巧思:新增玄关柜解决"开门见厅"问题,同步嵌入冰箱、烤箱电器。
干湿分离:卫生间外置洗手台,提升安全性。
自然与功能融合的治愈设计
野趣花园:天井改造为绿植庭院,搭配橘白色墙面,成为"小区最美风景"。
多功能阳光房:次卧整合休闲区、洗衣房、猫房,沙发区投影满足影音需求。
工作与自然共生:主卧靠窗设双人办公区,树影投射墙面营造动态光影。
色彩与氛围营造
复古混搭风:墨绿橱柜+白色台面厨房、橘黄色皮质沙发、蓝绿色卧室背景墙,营造温暖氛围。
投影生活:主卧床尾安装投影幕布,实现"躺平观影自由"。
三、治愈细节与生活场景
猫伴生活:为4只猫咪设计专属动线,吧台、沙发成猫咪休憩点。
四季庭院:种植绣球、月季等植物,夫妻分工打理花园,浇灌时邂逅彩虹成日常小确幸。
低成本疗愈:利用投影仪+白墙打造双观影区,兼顾各自娱乐需求。
四、设计启示
"尊重老房结构,以需求驱动改造":
未大幅拆改墙体,而是优化采光与动线(如阳光房、开放式厨房);
小空间采用"功能叠加"思路(次卧=客房+书房+洗衣房+猫房);
保留天井原始生态,仅翻新地面与围墙,低成本激活自然野趣。
此案例印证了物理空间重塑对心理疗愈的价值——从职场高压到侍弄花草、阳光办公的慢生活,夫妻俩在80㎡中实现了"城市野居"的理想
2025年全国老旧小区改造典型案例分享(最新)
近期,全国多地老旧小区改造进入“深水区”,聚焦居民需求导向、特色问题解决、模式创新,涌现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以下选取5个2025年最新完成或推进中的典型案例,涵盖不同地域、不同改造重点,展现老小区“蝶变”的具体路径:
一、重庆渝中区新都巷片区:“巷子里的花园”+公共观光电梯,解决“爬坡上坎”痛点
小区背景:位于渝中区上清寺街道,是重庆母城典型的老旧小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涉及35栋楼、2181户,居民以老年人为主。
改造前痛点:
① 建筑老化:立面墙体脱落、屋顶漏水、管线堵塞;
② 环境脏乱:违章建筑多、闲置空间浪费;
③ 出行困难:因地形高差50米,居民买菜、就医需爬坡上坎(步行15-30分钟)。
改造核心措施:
“巷子里的花园”打造:拆除违章建筑,利用闲置空间打造1000㎡公共休闲区,铺设彩色透水混凝土,栽种三角梅、紫薇等绿植,设置艺术座椅、健身器材;
适老化与安全升级:房屋立面排危(5000㎡)、雨污分流改造(300余米)、屋顶防水(3000㎡)、线缆整治(1000余米);
公共观光电梯破解地形难题:修建2部垂直观光电梯(下层提升38米、上层提升11米),连接牛角沱轨道站与小区院坝,将出行时间缩短至10分钟内。
改造成效:
居民评价“改到了心坎里”,老居民沈大爷说:“环境变美了,出门不用爬楼梯,感谢政府把‘烦心事’当‘头等大事’。”
二、深圳宝安区宝安山庄:系统性“硬件升级”,激活老旧小区生命力
小区背景:松岗街道典型老旧小区(上世纪90年代建成),11栋楼、277户,建筑面积3.6万㎡。
改造前痛点:基础设施老化(门禁失效、楼道灯损坏、外墙脱落)、公共配套不足(无垃圾分类点、绿化稀疏)、环境脏乱(化粪池堵塞、道路破损)。
改造核心措施:
楼栋内部改造:更换楼栋门门锁、门禁系统、楼道照明灯;修缮外墙、楼道、屋面防水(含防雷改造);整治“三线”(电线、网线、电话线)、改造消防设施与排水系统;
小区公共区域升级:改造道路(增设无障碍与适老化设施)、雨污分流管网、化粪池清淤;提升安防(监控系统)、垃圾分类(新增投放点)、绿化(整治绿植、更换标识);
居民参与:改造前多次召开座谈会,确保方案符合居民需求(如增设无障碍通道、优化停车布局)。
改造成效:小区“颜值”与“功能”双提升,居民归属感增强,成为松岗街道“老旧小区改造典范”。
三、上海徐汇区金牛花苑:“三旧变三新”,打造“15分钟生活圈”
小区背景:漕河泾街道老旧小区(1996年建成),1056户、6.31万㎡,曾因道路破损、基础设施老化被居民诟病。
改造核心思路:以“1+5”行动(1个房屋本体品质提升+5个配套优化:违章整治、规模化加梯、管线改造、环境提升、15分钟生活圈)推动“老旧住房换新颜、老旧小区穿新衣、居民过上新生活”。
改造亮点:
加梯全覆盖:40个门洞全部加装电梯(11个月完成100%筹资,22个月交付使用),成为上海首个“加梯全覆盖+强电线入地”的老旧小区;
15分钟生活圈:整合周边资源,建成集党群服务中心、生活市集、社区食堂、卫生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于一体的“生活综合体”,解决居民“买菜难、吃饭难、就医难”问题;
停车位优化:通过“小区外临时停车点”转移车辆,实现电力扩容与强电线入地,将停车位从170个增加至363个。
改造成效:居民说:“现在下楼啥都有,生活方便多了,小区像‘新小区’一样。”
四、湖南长沙市百川里片区:“去电线杆+环境美化”,获住建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小区背景:煤炭公司宿舍(老旧小区),居民以中老年人为主,曾因“脏乱差”(墙面开裂、道路破损、电线杆密集)被市民吐槽。
改造核心措施:
基础硬件升级:房屋外部墙面刷新、楼顶防水维修、重新铺设柏油道路(加宽)、改造老旧水管;
“去电线杆”工程:将小区内电线杆全部移除,管线入地,解决“空中蜘蛛网”问题;
公共设施增设:新增垃圾回收点、石椅/石凳/石桌(供老年人休息)、栽种花草(美化环境)。
改造成效:小区“大变样”,居民袁伟红说:“房屋新了,管线没了,道路宽了,还有地方聊天打纸牌,日子越过越美。”该项目获2024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湖南省唯一旧改项目)。
五、内蒙古包头市友谊19#小区:大规模“EPC+运营”模式,破解老旧小区改造难题
小区背景:昆都仑区核心区域(上世纪80年代建成),196栋楼、1.24万户、2.88万人,建筑面积79.17万㎡,是内蒙古单体面积最大的老旧小区。
改造模式:采用“投资+EPC+运营”模式(2022年3月启动,当年8月底完工),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整合资金与资源。
改造成效:
完成100%改造(196栋楼全部修缮),解决了“基础设施老化、环境脏乱、公共配套不足”等问题;
模式创新:为内蒙古乃至全国大规模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华经产业研究院评价)。
总结:老旧小区改造的“核心逻辑”
从上述案例看,成功的老旧小区改造需抓住三个关键:
需求导向:聚焦居民最关心的“痛点”(如重庆的“爬坡上坎”、上海的“加梯”、湖南的“去电线杆”);
系统性改造:不仅要“修房子”,还要“造环境、补配套”(如深圳的“硬件升级”、上海的“15分钟生活圈”);
居民参与:通过座谈会、自治小组等方式,让居民成为改造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如深圳宝安山庄、上海金牛花苑)。
这些案例为全国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了“因地制宜”的经验,也让“老小区”重新焕发了“新活力”。
关于中国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政策的系统性梳理,综合最新政策文件及各地实践案例,关键内容归纳如下:
一、改造对象与目标
覆盖范围
针对城市或县城建成年代较早、失修失管、配套设施不完善、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住宅小区(含单栋住宅楼),重点改造2000年底前建成的小区。
例如:桃江县2025年改造9个老旧小区,惠及1287户居民,涉及房屋维修、雨污分流等。
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全国计划改造城镇老旧小区约24万个。
阶段目标:2025年进入攻坚期,多地加速推进(如江苏江都区12个小区改造项目于2025年8月底开工)。
二、改造内容分类(三级标准)
类别 主要内容 典型案例
基础类 市政设施(供水、排水、供电、道路)、建筑公共部位维修(屋面、外墙)等 厦门完成2000个小区改造,更新路面、管网、监控设施;桃江县实施雨污分流。
完善类 加装电梯、停车设施、充电桩、适老化设施(如防滑通道)、节能改造等 兰州城关区增设隔音挡板、低噪设备,为就医老人开通无障碍通道。
提升类 社区养老、托育、医疗服务中心、智慧化设施(如安防系统)等 杭州浙工新村改造后新增电梯、人车分流系统,房价提升30%。
三、资金筹措机制
居民出资:可通过直接出资、住宅维修资金、公积金(用于加装电梯)等方式承担。
杭州浙工新村548户居民自筹4.7亿元(户均86万元)。
政府支持:
中央财政补贴纳入保障性安居工程;
地方提供税费减免(如无锡扩面补差价仅14850元/㎡)。
市场化参与:探索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社会资本合作。
适老化专项补贴:
江苏省对困难老人家庭提供最高3000元全额补贴。
四、政策创新与地方实践
自主更新模式:
居民可发起"原拆原建",成立业主委员会编制方案,经政府联合审查后实施。
杭州案例:浙工新村通过"一幢楼一代表"机制达成共识,重建后升级为现代化社区。
连片改造规划:
兰州城关区将500余小区打包纳入城市更新,同步解决供水、供热等短板。
监督与投诉机制:
兰州推行"15分钟受理、48小时处置、72小时回访"闭环流程,严控施工扰民。
五、挑战与应对
共识难题:高低层住户对加装电梯意见分歧(如10%反对可导致项目搁置) → 通过"质量监督员"机制促进协商。
资金压力:退休居民需子女支持或贷款 → 政府提供阶梯式补贴及金融支持。
过渡安置:建议由建设方提供周转房源(至2030年)。
六、政策意义与成效
民生价值:从"养老"到"享老",提升居住安全性与便利性(如厦门"老破小"变健身步道)。
经济拉动:激活建筑、建材、智能家居等产业,江苏扬州24个小区改造带动就业。
房产增值:改造后小区普遍增值20%-30%,核心地段老房潜力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