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夫妻姚文轩与龙慧燕的“乡野之家”:在上海内环打造80㎡“野场”
一、建筑师夫妻的背景与理念
姚文轩(85后)和龙慧燕(90后)是一对从乡村与小城走出的建筑师夫妻。姚文轩成长于江苏苏北乡村,童年记忆中有原野、水杉林和敞开的房屋;龙慧燕则来自广西梧州,习惯了山林野趣与骑楼文化。两人均接受过国内外顶尖建筑教育(东南大学、荷兰城市学、海南大学、柏林工大),并在上海建筑行业深耕十余年。
他们亲历了建筑行业的“上行期到寒冬”的转变,却选择在2024年创业,专注于城市与乡村的空间更新。其核心理念是“将自然带进生活,用朴实材料传递真实生活观念”,反对“精致主义的商品化生活”。
二、“乡野之家”的诞生:“野场”概念的引入
1. 改造前的痛点
原房屋是2000年典型联排多层住宅,内外界限严格,有小门扇和防盗纱网,空间封闭,缺乏与自然的连接。
2. “野场”的定义与实践
“野场”源于姚文轩童年的农村记忆——宅前用于纳凉、晒谷、议事的空地。他们将这一概念移植到上海内环老小区的一楼,通过改造创造出80㎡室外空间,使130㎡的房屋中三分之二为户外区域。
3. 改造关键步骤
- 打通内外界面:拆除原有小门扇和防盗纱网,通过折叠推拉门将院子与客厅、主卧无缝连接。
- 空间流动设计:利用台阶、坡道形成从北到南的“电影章节式”空间序列,从暗到明,从私密到开放。
- 材质与色彩:全屋采用暖黄色系(阳光、泥土、麦田色),墙面用灰泥(穴居时代材料),地面用哑光粘土砖,营造自然质朴感。
三、家的设计细节:自然与生活的深度融合
1. 光影运用:模拟自然光效
- 客厅光:模拟正午阳光透过裂缝洒落,照亮生活核心区。
- 走廊光:如春光穿过葡萄藤架,唤起童年公园记忆。
- 浴室光:模拟开放公共浴场的光线,打破传统封闭感。
- 卧室灯:三角形灯具如阳光从墙角照耀,柔和温馨。
2. 家具与收纳:“隐形”与“一物多用”
- 极简家具:减少移动家具,大部分家具与建筑“长在一起”,依托边角、台阶台地,实现“随时随地躺平”。
- 隐形收纳:三大地柜与墙、地融为一体,高频用品置于开放柜,低频物品藏于柜内,视觉上保持空旷。
- 多功能设计:沙发兼作地柜,壁瓮具备收纳功能;投影布背面反光可作窗帘,拉下即成露天电影幕布。
3. 细节处理:强化身体感知
- 特殊门设计:弱化门的存在感,客厅与野场的大门为墙体尺度;厨房、卫生间门通顶且无把手,仅用圆环扣环,颜色与墙体统一。
- 台阶与坡道:行走时脚底的压力变化带来空间转换的身体感知,区别于商品房的标准化体验。
四、生活场景:在城市中心拥抱自然
- 日常活动:晴天在野场野餐、健身、瑜伽、晒太阳;雨天发呆听雨。柚子树的成长成为每日期待,感受风、光、时间的流逝。
- 宠物互动:猫咪“飞毯”在家中自由奔跑,如同在田野中穿梭,人与猫共享无拘无束的空间。
- 放松氛围:家被形容为“城市里的金灿灿麦田”,而非“洞穴”,强调完全放松、无干扰的状态。
五、行业反思与未来选择
1. 行业寒冬中的坚守
两人经历建筑行业从繁荣到“寒冬”的转变,认为这是行业反思的契机。他们反对僵化形式和过度消费,主张回归“人与空间的深层联系”。
2. 对“逃离北上广”的回应
面对社会“去城市化”趋势,他们选择另一种路径:“在城市环境中,以微小方式将自然生活融入进来”。这种选择既是对现实的适应,也是对理想生活的坚持。
六、总结:“乡野之家”的意义
姚文轩与龙慧燕的家不仅是居住空间的改造,更是对生活方式的宣言。他们将乡村记忆中的“野场”概念转化为城市实践,通过材质、光影、空间布局的精心设计,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中开辟出一片充满自然气息的“田野”。这既是对个人童年情怀的致敬,也为现代都市人提供了“在地化自然生活”的范例——无需逃离城市,也能在日常中感受风、光与时间的美好。
正如他们所说:“将我们想要的自然性的生活,以一种微小的方法将它融入进来,也是一种选择。” 这个选择,在上海内环的老小区里,开出了一朵名为“乡野”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