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阅读
  • 2回复

[居家生活]亲历行业寒冬,上海夫妻在老小区一楼改出80m²野地:治愈自己 [2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0827
金币
425003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34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2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15
85后姚文轩和90后龙慧燕,
是一对建筑师夫妻。
两人分别从江苏农村与广西小城走出来,
上学、工作,
一路留在了上海。
2024年,他们改造了自己的家,
将上海内环边上一个老小区的一楼
改出了一个室外面积达80m²的“野场”,
在家可以随时随地躺平。


建筑师夫妻姚文轩和龙慧燕的家,“乡野之家”


改造前后对比
“野场”的概念,来自姚文轩童年的住房,
农村宅前常有一块空地,
用来纳凉、晒谷子、议事等公共活动。
他们想把乡野带进上海市中心的生活。
家中墙上用灰泥,
全屋是阳光、泥土、麦田的颜色,
很少的家具,收纳空间几乎隐形,
猫咪和他们一块在家中跑来跑去,
像在田野里面奔跑。


“野场”是指农村房屋宅前的一块小空地,这是上海内环边上两人打造的一片“野场”
十年间,
他们亲历了建筑行业从上行期到寒冬,
反而决定自己创业做项目,
关注城市和乡村的空间更新,
希望能在自己家的设计中回归“乡野”。
“前两年有一阵子逃离北上广的阶段,
但是,就在这样的环境里,
将我们想要的自然性的生活,
以一种微小的方法将它融入进来,
也是一种选择。”
自述:姚文轩 龙慧燕
编辑:焦淑嫣
责编:陈子文




很多人说我们家像个洞穴,我们觉得像城市里面一片金灿灿的麦田,我们俩经常跟着我们的猫——飞毯一块跑来跑去,像在田野里面奔跑。
进到家里面是一个完全放松,没有任何干扰,没有任何刺激的生活——这是我们特别追求的,所以我们选了一楼带院子的房子,回到家会有自己的一片地儿,可以看看天。


原来房子内外的界面非常严格的,有很小的门扇,还有防盗纱网。我们做的第一步是将内外全部打通,将院子和客厅连在一起,通过折叠推拉门扇的方式打通院子和主卧。
改造完后,130平的房子,室外空间接近80平,三分之二的面积是户外。


改造前房屋的状态,原房屋是2000年典型的联排多层住宅


两扇巨大的大门,是室内和室外交界的地方
野场,是说农村老家宅前的一块小空地,用来纳凉、晒谷子、议事,可以包容很多的公共活动。我们家从客厅到院子,就相当于一个特别大的野场,没有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
整个房子的进深特别长,有很多台阶坡道,从北到南,像一个电影的章节,从暗逐渐到明一层一层拨开,从私密空间到完全开放的院子。


移动的家具基本没有,家具基本上是跟房子长在一块的,靠着边角或是台阶台地,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想要的时候躺下来,在台阶上、在沙发上、在地毯上。


我(姚文轩)是在江苏苏北一个乡村里长大的,一直到12岁。大片的原野,乡间的泥土小路,成片的水杉林和菜圃,房屋的门基本上是全敞开的,穿过去之后就到达树林、溪流。
我(龙慧燕)从小在梧州长大,广西的一个小城市,有山有水非常的秀美,它还有骑楼。小时候经常往山里跑,摘野果子,游野泳,跨整个珠江,性子很野。
所以我们改造总的理念,是将自然带进生活,用朴实的材料来传递真实的生活观念。


姚文轩的家乡江苏苏北(左),龙慧燕的家乡广西梧州(右)
全屋是暖黄色系的色调,像阳光,泥土,麦田的颜色。
自然界里面树木、土地都是漫反射的,所以我们选的材料是比较温和的、以漫反射为主的材料。墙上的灰泥,从人类穴居时代就被使用了。
地面哑光的瓷砖,主要成分由粘土烧制而成的,看着它就有时间的感觉。赤脚走上去,非常温润舒服,还是回到自然的感觉。


家里的灯光,模拟阳光洒落。
客厅的光,就特别像在正午阳光穿过一条裂缝撒下来,照耀我们生活的核心区域。


走廊的光,像是春光铺到家,让人想到小时候的公园里挂葡萄藤架的小路。
浴室,通过光来模拟在开放的公共浴场。


卧室和阳台有我们自己设计的两个三角形的灯,像是阳光从墙角照耀了一片空间。






我们不太倾向于精致主义,很多建筑它是精致主义的一个包装。人不可以被商品化,生活也不可以被商品化,这是我们比较坚持的一个观点。
我们家中,很多人会觉得空无一物。一方面我们买东西很少,没有囤货的观念,基于需求才会去购买。
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收纳空间在一般视线看不到、特别的矮的地方。主要是三个地柜,跟墙、地融为一体。


有一定高度的,像餐边开放柜,衣架都是敞开式的,所以从视觉上没有占据太多的空间。
我们收纳比较理性,每天都要使用的东西放在一个开放柜,当季的鞋子衣物会挂出来,低频或非当季的衣服物品都会塞到柜子里。


我们家的门基本上没有正常的尺寸,弱化了门的概念,希望门像墙体的一个部分。“野场”和室内相隔的大门是一个墙体的尺度。厨房和卫生间的门通到房顶,门没有把手,简洁的圆环扣环的形式,颜色跟墙体相搭配。




我们还放入了台阶和坡道,走上一个斜坡时脚底会传来压力,身体上的触感会告诉人走到了哪里,进入了哪个空间,这是商品房很少有的体验。


不想要有特别多的家具,“一物多用”。沙发、壁瓮同时又是地柜,兼具收纳和休息的功能。
家里没有电视,投影布背面是反光的,所以同时又是窗帘,也可以拉下来看电影,有点像以前露天电影的感觉。


整个家是放松的、没有任何应激的状态,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活动。
太阳好的时候,野餐、健身、瑜伽、晒晒太阳,有时候晒着晒着就睡着了。下雨的时候,发呆,看看雨,听听它的声音。
院子里种了一棵柚子树,每天早上起来特别期待看柚子有没有长大一点。在这里可以感受到风、光、自然和时间流逝的感觉。






我一路从乡村到小镇,从小镇到城市,我是在东南大学学的建筑学本科,之后到荷兰学习城市学。慧燕先在海南大学读建筑学,之后又到柏林工大学习。


十年前,我们刚入行的时候,处在建筑设计和工程行业相对比较蓬勃的时候,这几年是一个比较明显的转变期,这几年感受到了寒冬的气息了。
每一个从业者经历着落差和痛苦,因为这个转变是特别快速的。我们还是希望保持乐观,经历这样的转变,行业也会反思自己的问题,一些僵化的无效的形式,过度的消费……调整好心态,反而我们可以慢慢走向务实和真诚的日常状态。


社会经历“去城市化”、返回乡村的阶段,才会有城市更新的契机,有乡村建设的契机。我们的工作,原本就关注于城市和乡村的空间更新,关注具体的人和故事。不做夺人眼球的形式,我们更应该追求人和空间深层的联系。
这个家的改造,也算是一次尝试。前两年有一阵逃离北上广的阶段,逃离城市,返回乡野当然是一种选择,但是在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将我们想要的自然的生活,以一种微小的方式尝试将它融入进来,我们认为也是一种选择。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0827
金币
425003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34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2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1:22
上海一对90后夫妻在行业寒冬期改造老小区一楼住宅的故事颇具代表性。他们将59㎡老破小与23㎡天井结合,打造出治愈身心的自然居所,以下是关键信息整合:

一、项目背景与动机
沪漂奋斗:夫妻俩在上海打拼8年,辗转租房后买下1995年老房,虽是一楼"老破小"但带23㎡天井。
疗愈需求:亲历职场压力后,决定通过改造创造慢生活空间,用自然疗愈身心。
二、改造核心亮点
突破局限的格局改造

拆除隔断:打通次卧与天井,增设阳光房阳台,引入自然光。
玄关巧思:新增玄关柜解决"开门见厅"问题,同步嵌入冰箱、烤箱电器。
干湿分离:卫生间外置洗手台,提升安全性。
自然与功能融合的治愈设计

野趣花园:天井改造为绿植庭院,搭配橘白色墙面,成为"小区最美风景"。
多功能阳光房:次卧整合休闲区、洗衣房、猫房,沙发区投影满足影音需求。
工作与自然共生:主卧靠窗设双人办公区,树影投射墙面营造动态光影。
色彩与氛围营造

复古混搭风:墨绿橱柜+白色台面厨房、橘黄色皮质沙发、蓝绿色卧室背景墙,营造温暖氛围。
投影生活:主卧床尾安装投影幕布,实现"躺平观影自由"。
三、治愈细节与生活场景
猫伴生活:为4只猫咪设计专属动线,吧台、沙发成猫咪休憩点。
四季庭院:种植绣球、月季等植物,夫妻分工打理花园,浇灌时邂逅彩虹成日常小确幸。
低成本疗愈:利用投影仪+白墙打造双观影区,兼顾各自娱乐需求。
四、设计启示
"尊重老房结构,以需求驱动改造":

未大幅拆改墙体,而是优化采光与动线(如阳光房、开放式厨房);
小空间采用"功能叠加"思路(次卧=客房+书房+洗衣房+猫房);
保留天井原始生态,仅翻新地面与围墙,低成本激活自然野趣。
此案例印证了物理空间重塑对心理疗愈的价值——从职场高压到侍弄花草、阳光办公的慢生活,夫妻俩在80㎡中实现了"城市野居"的理想

2025年全国老旧小区改造典型案例分享(最新)
近期,全国多地老旧小区改造进入“深水区”,聚焦居民需求导向、特色问题解决、模式创新,涌现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以下选取5个2025年最新完成或推进中的典型案例,涵盖不同地域、不同改造重点,展现老小区“蝶变”的具体路径:

一、重庆渝中区新都巷片区:“巷子里的花园”+公共观光电梯,解决“爬坡上坎”痛点
小区背景:位于渝中区上清寺街道,是重庆母城典型的老旧小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涉及35栋楼、2181户,居民以老年人为主。
改造前痛点:
① 建筑老化:立面墙体脱落、屋顶漏水、管线堵塞;
② 环境脏乱:违章建筑多、闲置空间浪费;
③ 出行困难:因地形高差50米,居民买菜、就医需爬坡上坎(步行15-30分钟)。
改造核心措施:

“巷子里的花园”打造:拆除违章建筑,利用闲置空间打造1000㎡公共休闲区,铺设彩色透水混凝土,栽种三角梅、紫薇等绿植,设置艺术座椅、健身器材;
适老化与安全升级:房屋立面排危(5000㎡)、雨污分流改造(300余米)、屋顶防水(3000㎡)、线缆整治(1000余米);
公共观光电梯破解地形难题:修建2部垂直观光电梯(下层提升38米、上层提升11米),连接牛角沱轨道站与小区院坝,将出行时间缩短至10分钟内。

改造成效:
居民评价“改到了心坎里”,老居民沈大爷说:“环境变美了,出门不用爬楼梯,感谢政府把‘烦心事’当‘头等大事’。”
二、深圳宝安区宝安山庄:系统性“硬件升级”,激活老旧小区生命力
小区背景:松岗街道典型老旧小区(上世纪90年代建成),11栋楼、277户,建筑面积3.6万㎡。
改造前痛点:基础设施老化(门禁失效、楼道灯损坏、外墙脱落)、公共配套不足(无垃圾分类点、绿化稀疏)、环境脏乱(化粪池堵塞、道路破损)。

改造核心措施:
楼栋内部改造:更换楼栋门门锁、门禁系统、楼道照明灯;修缮外墙、楼道、屋面防水(含防雷改造);整治“三线”(电线、网线、电话线)、改造消防设施与排水系统;
小区公共区域升级:改造道路(增设无障碍与适老化设施)、雨污分流管网、化粪池清淤;提升安防(监控系统)、垃圾分类(新增投放点)、绿化(整治绿植、更换标识);

居民参与:改造前多次召开座谈会,确保方案符合居民需求(如增设无障碍通道、优化停车布局)。
改造成效:小区“颜值”与“功能”双提升,居民归属感增强,成为松岗街道“老旧小区改造典范”。
三、上海徐汇区金牛花苑:“三旧变三新”,打造“15分钟生活圈”
小区背景:漕河泾街道老旧小区(1996年建成),1056户、6.31万㎡,曾因道路破损、基础设施老化被居民诟病。
改造核心思路:以“1+5”行动(1个房屋本体品质提升+5个配套优化:违章整治、规模化加梯、管线改造、环境提升、15分钟生活圈)推动“老旧住房换新颜、老旧小区穿新衣、居民过上新生活”。

改造亮点:
加梯全覆盖:40个门洞全部加装电梯(11个月完成100%筹资,22个月交付使用),成为上海首个“加梯全覆盖+强电线入地”的老旧小区;
15分钟生活圈:整合周边资源,建成集党群服务中心、生活市集、社区食堂、卫生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于一体的“生活综合体”,解决居民“买菜难、吃饭难、就医难”问题;
停车位优化:通过“小区外临时停车点”转移车辆,实现电力扩容与强电线入地,将停车位从170个增加至363个。
改造成效:居民说:“现在下楼啥都有,生活方便多了,小区像‘新小区’一样。”

四、湖南长沙市百川里片区:“去电线杆+环境美化”,获住建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小区背景:煤炭公司宿舍(老旧小区),居民以中老年人为主,曾因“脏乱差”(墙面开裂、道路破损、电线杆密集)被市民吐槽。
改造核心措施:
基础硬件升级:房屋外部墙面刷新、楼顶防水维修、重新铺设柏油道路(加宽)、改造老旧水管;
“去电线杆”工程:将小区内电线杆全部移除,管线入地,解决“空中蜘蛛网”问题;
公共设施增设:新增垃圾回收点、石椅/石凳/石桌(供老年人休息)、栽种花草(美化环境)。

改造成效:小区“大变样”,居民袁伟红说:“房屋新了,管线没了,道路宽了,还有地方聊天打纸牌,日子越过越美。”该项目获2024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湖南省唯一旧改项目)。
五、内蒙古包头市友谊19#小区:大规模“EPC+运营”模式,破解老旧小区改造难题
小区背景:昆都仑区核心区域(上世纪80年代建成),196栋楼、1.24万户、2.88万人,建筑面积79.17万㎡,是内蒙古单体面积最大的老旧小区。
改造模式:采用“投资+EPC+运营”模式(2022年3月启动,当年8月底完工),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整合资金与资源。

改造成效:
完成100%改造(196栋楼全部修缮),解决了“基础设施老化、环境脏乱、公共配套不足”等问题;
模式创新:为内蒙古乃至全国大规模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华经产业研究院评价)。
总结:老旧小区改造的“核心逻辑”
从上述案例看,成功的老旧小区改造需抓住三个关键:

需求导向:聚焦居民最关心的“痛点”(如重庆的“爬坡上坎”、上海的“加梯”、湖南的“去电线杆”);
系统性改造:不仅要“修房子”,还要“造环境、补配套”(如深圳的“硬件升级”、上海的“15分钟生活圈”);
居民参与:通过座谈会、自治小组等方式,让居民成为改造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如深圳宝安山庄、上海金牛花苑)。
这些案例为全国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了“因地制宜”的经验,也让“老小区”重新焕发了“新活力”。

关于中国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政策的系统性梳理,综合最新政策文件及各地实践案例,关键内容归纳如下:

一、改造对象与目标
覆盖范围
针对城市或县城建成年代较早、失修失管、配套设施不完善、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住宅小区(含单栋住宅楼),重点改造2000年底前建成的小区。

例如:桃江县2025年改造9个老旧小区,惠及1287户居民,涉及房屋维修、雨污分流等。
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全国计划改造城镇老旧小区约24万个。
阶段目标:2025年进入攻坚期,多地加速推进(如江苏江都区12个小区改造项目于2025年8月底开工)。
二、改造内容分类(三级标准)
类别    主要内容    典型案例
基础类    市政设施(供水、排水、供电、道路)、建筑公共部位维修(屋面、外墙)等    厦门完成2000个小区改造,更新路面、管网、监控设施;桃江县实施雨污分流。

完善类    加装电梯、停车设施、充电桩、适老化设施(如防滑通道)、节能改造等    兰州城关区增设隔音挡板、低噪设备,为就医老人开通无障碍通道。
提升类    社区养老、托育、医疗服务中心、智慧化设施(如安防系统)等    杭州浙工新村改造后新增电梯、人车分流系统,房价提升30%。

三、资金筹措机制
居民出资:可通过直接出资、住宅维修资金、公积金(用于加装电梯)等方式承担。
杭州浙工新村548户居民自筹4.7亿元(户均86万元)。

政府支持:
中央财政补贴纳入保障性安居工程;
地方提供税费减免(如无锡扩面补差价仅14850元/㎡)。
市场化参与:探索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社会资本合作。

适老化专项补贴:
江苏省对困难老人家庭提供最高3000元全额补贴。
四、政策创新与地方实践
自主更新模式:

居民可发起"原拆原建",成立业主委员会编制方案,经政府联合审查后实施。
杭州案例:浙工新村通过"一幢楼一代表"机制达成共识,重建后升级为现代化社区。
连片改造规划:

兰州城关区将500余小区打包纳入城市更新,同步解决供水、供热等短板。
监督与投诉机制:

兰州推行"15分钟受理、48小时处置、72小时回访"闭环流程,严控施工扰民。
五、挑战与应对
共识难题:高低层住户对加装电梯意见分歧(如10%反对可导致项目搁置) → 通过"质量监督员"机制促进协商。
资金压力:退休居民需子女支持或贷款 → 政府提供阶梯式补贴及金融支持。
过渡安置:建议由建设方提供周转房源(至2030年)。

六、政策意义与成效
民生价值:从"养老"到"享老",提升居住安全性与便利性(如厦门"老破小"变健身步道)。
经济拉动:激活建筑、建材、智能家居等产业,江苏扬州24个小区改造带动就业。
房产增值:改造后小区普遍增值20%-30%,核心地段老房潜力显著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7636
金币
502263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943(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2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22:41
建筑师夫妻姚文轩与龙慧燕的“乡野之家”:在上海内环打造80㎡“野场”

一、建筑师夫妻的背景与理念
姚文轩(85后)和龙慧燕(90后)是一对从乡村与小城走出的建筑师夫妻。姚文轩成长于江苏苏北乡村,童年记忆中有原野、水杉林和敞开的房屋;龙慧燕则来自广西梧州,习惯了山林野趣与骑楼文化。两人均接受过国内外顶尖建筑教育(东南大学、荷兰城市学、海南大学、柏林工大),并在上海建筑行业深耕十余年。

他们亲历了建筑行业的“上行期到寒冬”的转变,却选择在2024年创业,专注于城市与乡村的空间更新。其核心理念是“将自然带进生活,用朴实材料传递真实生活观念”,反对“精致主义的商品化生活”。

二、“乡野之家”的诞生:“野场”概念的引入
1. 改造前的痛点
原房屋是2000年典型联排多层住宅,内外界限严格,有小门扇和防盗纱网,空间封闭,缺乏与自然的连接。

2. “野场”的定义与实践
“野场”源于姚文轩童年的农村记忆——宅前用于纳凉、晒谷、议事的空地。他们将这一概念移植到上海内环老小区的一楼,通过改造创造出80㎡室外空间,使130㎡的房屋中三分之二为户外区域。

3. 改造关键步骤
- 打通内外界面:拆除原有小门扇和防盗纱网,通过折叠推拉门将院子与客厅、主卧无缝连接。
- 空间流动设计:利用台阶、坡道形成从北到南的“电影章节式”空间序列,从暗到明,从私密到开放。
- 材质与色彩:全屋采用暖黄色系(阳光、泥土、麦田色),墙面用灰泥(穴居时代材料),地面用哑光粘土砖,营造自然质朴感。

三、家的设计细节:自然与生活的深度融合
1. 光影运用:模拟自然光效
- 客厅光:模拟正午阳光透过裂缝洒落,照亮生活核心区。
- 走廊光:如春光穿过葡萄藤架,唤起童年公园记忆。
- 浴室光:模拟开放公共浴场的光线,打破传统封闭感。
- 卧室灯:三角形灯具如阳光从墙角照耀,柔和温馨。

2. 家具与收纳:“隐形”与“一物多用”
- 极简家具:减少移动家具,大部分家具与建筑“长在一起”,依托边角、台阶台地,实现“随时随地躺平”。
- 隐形收纳:三大地柜与墙、地融为一体,高频用品置于开放柜,低频物品藏于柜内,视觉上保持空旷。
- 多功能设计:沙发兼作地柜,壁瓮具备收纳功能;投影布背面反光可作窗帘,拉下即成露天电影幕布。

3. 细节处理:强化身体感知
- 特殊门设计:弱化门的存在感,客厅与野场的大门为墙体尺度;厨房、卫生间门通顶且无把手,仅用圆环扣环,颜色与墙体统一。
- 台阶与坡道:行走时脚底的压力变化带来空间转换的身体感知,区别于商品房的标准化体验。

四、生活场景:在城市中心拥抱自然
- 日常活动:晴天在野场野餐、健身、瑜伽、晒太阳;雨天发呆听雨。柚子树的成长成为每日期待,感受风、光、时间的流逝。
- 宠物互动:猫咪“飞毯”在家中自由奔跑,如同在田野中穿梭,人与猫共享无拘无束的空间。
- 放松氛围:家被形容为“城市里的金灿灿麦田”,而非“洞穴”,强调完全放松、无干扰的状态。

五、行业反思与未来选择
1. 行业寒冬中的坚守
两人经历建筑行业从繁荣到“寒冬”的转变,认为这是行业反思的契机。他们反对僵化形式和过度消费,主张回归“人与空间的深层联系”。

2. 对“逃离北上广”的回应
面对社会“去城市化”趋势,他们选择另一种路径:“在城市环境中,以微小方式将自然生活融入进来”。这种选择既是对现实的适应,也是对理想生活的坚持。

六、总结:“乡野之家”的意义
姚文轩与龙慧燕的家不仅是居住空间的改造,更是对生活方式的宣言。他们将乡村记忆中的“野场”概念转化为城市实践,通过材质、光影、空间布局的精心设计,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中开辟出一片充满自然气息的“田野”。这既是对个人童年情怀的致敬,也为现代都市人提供了“在地化自然生活”的范例——无需逃离城市,也能在日常中感受风、光与时间的美好。

正如他们所说:“将我们想要的自然性的生活,以一种微小的方法将它融入进来,也是一种选择。” 这个选择,在上海内环的老小区里,开出了一朵名为“乡野”的花。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