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103阅读
  • 0回复

[妇幼专题]妇科杂症中医全攻略[17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紫夜孤宇
万载之约&伤亦无悔

UID: 469084

精华: 192
职务: 山庄上宾
级别: 一代宗师
 

发帖
11190
金币
5264
道行
1139
原创
329
奖券
862
斑龄
45
道券
1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839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6-25
最后登录: 2019-05-2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2-12
— 本帖被 qwerty111111 执行加亮操作(2009-02-12) —



痛经 (西医病名:原发性(功能性)痛经及部分继发性痛经)


    《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称痛经为“月水来腹痛”。

    痛经多因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阻滞,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

    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原发性(功能性)痛经及部分继发性痛经。

[诊断依据]

    1.原发性者好发于青年未婚女子;继发性者多见于已婚或经产妇。常与情志因素有关。

    2.小腹疼痛,痛及腰骶,甚至剧痛难忍而昏厥。

    3.发生在经期或经行前后而具有周期性。

    4.小腹可有触痛及稍有腹肌紧张,无发热现象。

    5.继发性痛经者妇科检查盆腔内可有粘连、肿块、结节、增厚等改变。

[鉴别诊断]

    1.盆腔炎:左右少腹疼痛拒按,多伴有发热,白带增多,不具有周期性发作的特点。

    2.经行吐衄:小腹疼痛,多伴有周期性的吐衄或衄血,且经量减少或不行等。

    3.异位妊娠:可有停经史;阴道有少量血,突起一侧少腹撕裂样痛,腹部检查有明显压痛及反跳痛,妊免试验阳性。

    4.堕胎:有停经史和早孕反应,阴道流血和腹痛时往往可见胚胎排出,尿妊免试验阳性或弱阳性。

[辨证论治]

    1.瘀滞胞脉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经行不畅,经前胸胁、乳房胀痛,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脉沉弦。活血调经。

    2.寒凝胞宫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行量少,色暗有块,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苔白润,脉沉紧。暖宫散寒。

    3.胞宫湿热证: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痛及腰骶,或小腹有灼热感,经色暗红夹有小血块,平素带下量多色黄稠、气臭秽,便结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清热祛湿。

    4.气血两虚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空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面白无华,神倦乏力,舌淡苔薄,脉弱。补气养血.

    5.肝肾亏虚证: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月经量少色红,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质淡红,舌苔薄,脉沉细。滋补肝肾。





          
          闭经 (西医病名:原发性闭经或继发性闭经)


    《素问·阴阳别论》称闭经为“不月”。《备急千金要方·妇人方·下》称其为“月水闭塞”。《神农本草经·中》称其为“月闭”。《妇人良方》有“室女闭经”之名。

    闭经多因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阴虚血燥、血海空虚,或因痨虫侵及胞宫,或气滞血瘀、痰湿阻滞冲任所致。以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初潮,或已行经、非怀孕而又中断达3个月以上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类疾病。

    本病西医学称为原发性闭经或继发性闭经。

[诊断依据]

    1.排除妊娠期、哺乳期、绝经期等的停经。

    2.妇科检查,未发现先天性无子宫、无卵巢、无阴道或处女膜闭锁等器质性病变。

    3.年逾18岁而月经未至,属原发性闭经。

    4.已行经而又中断连续3个月以上,属继发性闭经。

[鉴别诊断]

    早孕:育龄妇女,伴有嗜睡、择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尿妊免试验阳性,B超检查可见妊娠囊、胚芽等。

[辨证论治]

    1.肝肾亏虚证:年逾18岁尚无月经来潮,或初潮来迟,量少色淡,渐至闭经,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白暗淡,乳房平坦,舌质淡,脉细弱。滋补肝肾、养血调经。  治疗秘方:A-229号。

    2.气血两虚证:经期逐渐延后,量少色淡,继而停闭,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细弱。补气养血。

    3.阴虚内热证:月经先多后少,渐至闭经,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皮肤干燥,口干,或咳嗽咯血,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清热。

    4.瘀滞胞宫证:经闭不行,小腹刺痛或胀痛,精神抑郁,胸胁乳房胀痛,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脉沉涩或沉弦。活血行气调经。  

    5.寒凝胞宫证:经闭不行,小腹冷痛,得热痛减,四肢不温,大便溏薄,白带量多,舌苔白,脉沉紧。温经活血。  

    6.胞宫痰湿证:月经停闭,形体肥胖,胸胁满闷,呕恶痰多,头身困重,倦怠嗜卧,带下量多色白,舌胖,苔白腻,脉濡或滑。燥湿化痰。





              
          崩漏病 (西医病名: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济阴纲目·论崩漏杂治法》曰:“丹溪云:崩漏有虚有热,虚则下溜,热则通流。”

    崩漏病多因肾虚、脾虚、血热、血瘀,冲任不能约制经血所致。以月经周期紊乱,子宫出血如崩似漏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诊断依据]

    1.多见于青春期、更年期妇女。

    2.月经周期紊乱,或提前或错后。

    3.经血量多暴下如注,或量少淋漓不尽,或两者交替而作。

    4.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及肿瘤等。

[鉴别诊断]

    1.胎漏、胎动不安:妊娠期间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伴腰酸腹痛。

    2.异位妊娠:停经2~3月,有早孕表现而突起腹痛,阴道少量出血。

    3.新产出血、晚期产后出血、(产后)恶露不绝:为产后阴道出血不止。

    4.经期延长:经期持续延长,但非淋漓不尽,且周期一般正常。

    5.月经过多:经量虽多,但不似崩中之来势急暴,周期、经期均正常。

[辨证论治]

    1.胞宫血热证:阴道突然大量下血,或淋漓日久,,血色深红或红,质粘稠,口干喜饮,头晕面赤,烦躁易怒,便秘尿黄,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清热凉血止血。

    2.瘀阻胞宫证:经血淋漓不尽,或突然下血量多,色暗或黑,夹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血块下后痛减,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脉沉涩或弦紧。活血化瘀。  

    3.胞宫湿热证:经血淋漓,或骤然量多如崩,血色深红或紫暗,质粘稠,带下量多气腥臭,小腹胀痛,或有发热,渴不欲饮,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湿止血。

    4.气不摄血证: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尽,色淡质稀,面白虚浮,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少便溏,小腹空坠,舌质淡,脉虚大或细弱。补气摄血。

    5.肾阴虚证: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血色鲜红,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失眠盗汗,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滋补肾阴。

    6.肾阳虚证: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血色淡红,形寒肢冷,腰膝冷痛,面色淡白,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胖或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细或微弱,尺部尤甚。温补肾阳。



      

              
   肠覃 (西医病名:卵巢囊肿)


    肠覃之病名出《灵枢·水胀》,曰:“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其始生也,

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

    肠覃多因气滞痰浊停聚卵巢所致。以子宫旁少腹内出现圆滑柔韧的肿块,一般不影响月经为主要表现的妇科疾病。

    本病类似西医学所说的卵巢囊肿。

[诊断依据]

    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初起多无症状。

    2.多为一侧少腹部扪及包块,边界清楚,可移动,常伴下坠不适感。

    3.月经周期一般正常,但量较多,或见闭经。

    4.由于肿瘤压迫,或可出现尿频、排尿困难,或大便秘结,下肢浮肿。

    5.妇科检查:子宫正常大,于子宫一侧或双侧可触及囊性或实质性球形肿物,边界清楚、活动。

    6.B超检查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1.石瘕:多有月经量过多史,子宫增大、质硬,表面有多个凸起结节,多位于下腹正中。

    2.癃闭:常有久未排尿或尿少、尿频史,胀大的膀胱位于下腹正中,位置固定,子宫被压向后方。

    3.异位妊娠:有停经史,尿妊免试验阳性,B超、后穹窿穿刺可鉴别。

[辨证论治]

    1.少腹瘀滞证:少腹部位扪及包块,经前乳房胀前,少腹胀满刺痛,舌质有斑点,脉弦细。化瘀行气消癥。  

    2.气虚血瘀少腹证:少腹扪及包块,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白无华,舌淡有斑点,脉弦细无力。益气行瘀。    

    3.少腹湿热阻滞证:少腹部扪及包块,少腹胀痛,带下量多,色黄腥臭,心烦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湿行滞。  

    4.痰湿凝结胞宫证:少腹部扪及圆滑包块,时或胀满,带下量多,色白质稠,胸脘痞闷,素体肥胖,舌质暗,苔白腻,脉沉滑。燥湿化痰散结。





                
       阴挺   (西医病名: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


    阴挺之病名见《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阴挺出下脱候》。

    阴挺多因脾肾气虚所致。以子宫位置沿阴道下降,甚至脱垂于阴道外,或阴道前、后壁同时有不同程度的膨出,甚至脱出阴道口外为主要表现的妇科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

[诊断依据]

    1.常有滞产、助产、难产或会阴部撕裂、第二产程延长等病史。

    2.子宫位置沿阴道下降,至宫颈外口达坐骨棘突水平以下,甚至全部脱出阴道口外,行走劳累后加重。

    3.小腹、腰骶深部有坠胀痛,如磨损破溃则分泌物增多。

    4.妇科检查:子宫下垂的程度,一般分为三度。

    I度:子宫下垂至坐骨棘突水平以下,但不超过阴道口。

    Ⅱ度:子宫颈与部分子宫体脱出于阴道口外,常伴有阴道前后壁膨出。

    Ⅲ度:宫颈与宫体全部脱出于阴道口外,常伴有阴道前后壁膨出。

[鉴别诊断]

    1.石瘕:如肌瘤脱出,在瘤体表找不到宫颈口,B超可助诊断。

    2.阴户囊肿:多发生在阴道口的一侧或双侧,边界清楚,若膨出则不能向阴道内还纳,子宫仍在正常位置或被挤压向上。

[辨证论治]

    1.脾虚气陷证:子宫下移或脱出于阴道口,劳则加剧,卧则还纳,小腹坠胀,四肢无力,少气懒言,面色不华,带下量多、质稀色白,舌淡苔白,脉虚弱。益气升提。  

    2.肾虚不固证:子宫下移或脱出于阴道口,腰膝酸软,小腹坠胀,小便频数,夜间尤甚,头晕耳鸣,舌淡红,脉沉弱。补肾益气。

    3.胞宫湿热证:子宫脱出日久,表面溃烂,黄水淋漓,小便灼热,带下黄稠、气秽臭,口渴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湿。  

    

              

   阴吹    (西医病名:产气菌感染性阴道炎)


    阴吹之病名出《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曰:“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

    阴吹多因腑气失调,或气滞痰阻等所致。以妇女阴道中时时有气排出,并有声响,状如矢气为主要表现的妇科疾病。

    本病可见于西医学所说产气菌感染性阴道炎。

[诊断依据]

    1.自觉阴道中有气排出,并有声响,状如矢气。

    2.常于变更体位时,声声连续而无臭气。

    3.妇科检查可无阳性体征。

[鉴别诊断]

    矢气:来自后阴,且一般有臭气。

[辨证论治]

    1.肠燥津亏证:阴道排气有声,大便干燥难行,口燥咽干,腹部胀气,舌质红,苔干燥,脉细数。生津润燥。    

    2.痰湿阻滞证:阴吹如转矢气,胸脘满闷,面色浮白,形体肥胖,口腻纳呆,舌苔白腻,脉细滑。祛痰燥湿。  

    3.肝郁气滞证:阴户排气有声,少腹作胀,胸胁胀闷,情绪抑郁,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细涩。疏肝理气。    

    4.脾虚气陷证:阴户排气有声,小腹坠胀,,头晕神疲,气短乏力,食少脘痞,带多清稀,舌淡苔薄白,脉弱。补脾升阳。

  
                          

阴痒    (西医病名:女阴瘙痒)


    《干金翼方》有治妇人阴痒方。《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有“阴痒候”。

    阴痒多因湿热下注,或阴虚血燥所致。以女性外阴及阴道瘙痒,甚则痒痛难忍,多伴带下增多为主要表现的妇科疾病。

    本病西医学称女阴瘙痒。

[诊断依据]

    1.外阴甚至阴道内瘙痒难忍、坐卧不安,有时可波及肛门周围,夜间和月经期瘙痒加甚。

    2,常伴有带下增多,或局部皮肤稍红、有抓痕等改变。

    3.化验检查阴道分泌物,寻找致病原因。

[鉴别诊断]

    1.女阴湿疹:虽有外阴瘙痒,但以外阴局部皮肤潮红、肿胀、糜烂为基本特征。

    2.阴燥:以外阴皮肤和粘膜变白,甚至萎缩为主要表现,瘙痒为或有症。

    3.带下病、尿瘘:带下多或尿液浸渍而阴部不洁时,可致阴部瘙痒,但与阴痒有主次因果之别。

[辨证论治]

    1.下焦湿热证:阴部瘙痒,甚则疼痛,坐卧不安,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呈泡沫米泔样,其气腥臭,胸闷心烦,口苦而腻,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清利下焦湿热。

    2.肝肾阴虚证:阴部瘙痒,灼热干涩,夜间尤甚,带下量少,五心烦热,头晕目眩,腰膝耳鸣,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滋补肝肾。    

    3.血虚风燥证:阴部瘙痒,夜间尤甚,外阴干燥,或见脱屑,可伴头晕目眩,心悸寐差,多梦健忘,面色萎黄,大便干结,舌淡,脉细涩。养血润燥止痒。





女阴湿疹    (西医病名:外阴炎)


    女阴湿疹多因感受风热湿毒等所致。以大小阴唇及肛周皮肤潮红、瘙痒、肿胀、糜烂等为主要表现的妇科疾病。

    本病常见于西医学所说外阴炎。

[诊断依据]

    1.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妇女。常有过敏体质病史,或消渴病史。

    2.大小阴唇及肛周皮肤剧烈瘙痒,遇热加剧,多伴有白带增多。

    3.急性期外阴开始红肿,继而出现小丘疹,且很快变成疱疹,破后糜烂流黄水,病变双侧常对称分布。

    4.急性期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外阴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有细菌、霉菌、滴虫等病原体发现。

[鉴别诊断]

    1.阴痒:以外阴及阴道瘙痒为主症,一般无明显的肿胀、糜烂、流黄水等症。

    2.阴燥:以外阴皮肤和粘膜变白、粗糙,甚至萎缩为特征。

    3.狐惑:有外阴蚀烂,并有口咽、眼部溃烂,目赤如鸠眼等症。

[辨证论治]

    1.下焦湿热证:阴户瘙痒难忍,坐卧不安,带下量多,色黄如脓,外阴局部红肿,心烦少寐,口苦而腻,小便灼热,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清利下焦湿热。

    2.血虚风燥证:阴部瘙痒,夜间或遇热时尤甚,阴部皮肤干涩粗糙,缺乏光泽,或见脱屑,甚或皲裂,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舌淡苔薄白,脉细。养血祛风。





                  
      阴燥     (西医病名:女阴营养不良、女阴白斑)


    阴燥多因肾阴亏虚,阳虚阴寒,血虚化燥,湿热下注等所致。以女性外阴皮肤和粘膜不同程度地变白、粗糙,甚至逐渐萎缩为主要表现的妇科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女阴营养不良、女阴白斑。

[诊断依据]

    1.多发于绝经后或中年妇女。

    2.病变多累及小阴唇、大阴唇内侧的1/3、阴蒂、会阴等部位,但不累及阴道壁及肛门周围。

    3.初起时外阴皮肤红肿、瘙痒,后逐渐变白,皮肤增厚、粗糙,病变边界清楚,双侧常不对称。

[鉴别诊断]

    1.阴痒:以外阴及阴道瘙痒难忍为主症,无外阴皮肤变白的改变。

    2.女阴湿疹:以外阴皮肤潮红、瘙痒、肿胀、糜烂等为主要表现,而无外阴皮肤变白的改变。

    3.白驳风:白驳风发于外阴者为边界清楚的大小片状白斑,其皮肤光泽、厚薄、弹性等均与正常皮肤相同,并不痒痛。

[辨证论治]

    1.肝肾阴虚证:外阴皮肤变白、瘙痒、萎缩,腰膝酸软,头晕目眩,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滋补肝肾。  

    2.肾阳虚证:外阴皮肤干枯色白,或有裂纹,甚则萎缩,弹性消失,局部瘙痒或痛,少腹冷痛,腰膝乏力,月经量少或闭经,舌淡苔薄,脉沉细迟弱。温补肾阳。    治疗秘方:A-212号。

    3.血虚风燥证:阴部奇痒难忍,夜间尤甚,外阴皮肤干燥变白,失去弹性,头晕目眩,月经量少,舌淡苔薄,脉细。养血祛风。    

    4.下焦湿热证:外阴部皮肤色白,或红肿痒痛,或搔破流黄水,带下色黄、腥臭量多,口苦口腻,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清利下焦湿热。

          

    

            
阴疮    (西医病名:女阴溃疡)


    阴疮之病名出《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主之。”《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有“阴疮候”。又名阴蚀。

    阴疮多因热毒侵淫,或寒邪凝结等所致。以妇女阴户肿痛,甚至化脓破溃,或阴户侧出现肿块如蚕茧状为主要表现的妇科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女阴溃疡。

[诊断依据]

    1.外阴部生疮,红肿、疼痛,边缘不清,甚至局部化脓溃烂,流黄臭水或血水淋漓不断。

    2.或阴户侧出现肿块如蚕茧状,缠绵不消,甚至溃烂维愈,形体渐瘦,多伴午后低热,夜间盗汗。

[鉴别诊断]

    1.女阴湿疹:以大小阴唇皮肤潮红、瘙痒难忍,一般无蚕茧状肿块为特征;且多见于过敏体质或有糖尿病史者。

    2.胯腹痈、悬痈等:生于胯腹部或会阴穴等处,病势急,红肿痛热明显,易脓、易溃、易敛。

    3.狐惑:除外阴蚀烂外,并有口咽、眼部溃烂,目赤如鸠眼等症。

    4.外阴癌:常有阴燥病损,病灶区出丘疹、溃疡,或如菜花样,易出血,边缘不规则,病理检查可明确诊





                                        
尿瘘


    尿瘘多因产伤、妇科手术损伤、疮疡等所致。以女性膀胱或输尿管与阴道之间有瘘道相通,出现尿液从阴道排出为主要表现的瘘病类疾病。

[诊断依据]

    1.有产伤、妇科手术、会阴损伤等病史。

    2.尿液不能控制而从阴道排出,漏尿的程度、时间、多少因体位、瘘孔大小、位置不同而异。

    3.因尿液长期刺激,外阴、臀部及大腿内侧常发刺痒、灼痛等。

    4.检查时可在阴道找到有尿漏出的外口,以探针探入可达膀胱。亚甲兰试验、靛胭脂试验可确定瘘孔部位。膀胱镜检查可了解瘘孔数目、位置、大小等。

[鉴别诊断]

    1.尿道瘘:瘘管外口在腹壁等处而不在阴道内。

    2.小便不禁:系小便不能控制,而非尿从阴道漏出,更无瘘孔存在。

[辨证论治]

    1.气血两虚证:小便失约从阴道漏出,或排尿淋漓夹血丝,面白无华,神疲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补气养血。    

     2.下焦湿热证:尿液从阴道漏出,外阴部皮肤潮红痒痛,带下色黄、腥臭量多,口苦口腻,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清利下焦湿热。

    
                

带下病   (西医病名:阴道炎、宫颈炎等)


    带下之名出《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带下病多因湿热、湿毒,或脾虚、肾虚等所致。以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 味异常,或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妇科疾病。

    本病多见于西医学所说的阴道炎、宫颈炎等。

[诊断依据]

    1.带下量多,绵绵不绝,或颜色呈黄、青绿、黄白、赤黄相兼,质地清稀或粘稠,气味腥臭秽浊。

    2.多伴有腰膝酸软,小腹坠痛,阴部瘙痒等症。

    3.妇科检查可见阴道炎或宫颈炎等阳性体征。

[鉴别诊断]

    1.阴痒:虽可伴带下量多,但以外阴及阴道瘙痒难忍为主症。

    2.盆腔炎:可伴白带增多,但有小腹或少腹疼痛拒按,或有发热等症。

    3.经间期出血:发生于两次月经之间,可为带下夹血,平时并无带下量多的表现。

    4.热淋、劳淋:以小便频急、淋漓为主症,可见小便混浊,但并非阴道排出带下。

[辨证论治]

    1.脾虚湿困证:带下色白或淡黄,量多如涕,无臭气,绵绵不断,神疲乏力,肢体重困,脘闷食少,舌淡胖,苔白腻,脉缓弱。健脾祛湿。

    2.肾阴虚证:带下色黄或夹血丝,质稠有腥臭味,阴道干涩或灼热,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清热。  

    3.胞宫虚寒证: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或透明如鸡子清,无异味,淋漓不尽,腰部、小腹冷痛坠胀,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温阳止带。  

    4.胞宫湿热证: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赤黄相兼,质地粘稠,或如豆腐渣,其气腥臭,阴户灼热瘙痒,小便短赤,或伴小腹掣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清热利湿。  

    5.瘀滞胞脉证:带下赤白,少腹刺痛或胀痛,经行不畅,舌紫暗,脉弦涩。化瘀行气止带。


                        

  性冷   (西医病名:性厌恶、性欲低下等)


    《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称性冷为阴冷。

    性冷因肾气亏虚等所致。以妇人性欲低下,长期对性生活缺乏快感甚至厌恶为主要表现的妇科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性厌恶、性欲低下等。

[诊断依据]

    1.性兴趣、性要求减少或无。

    2.性交次数或其他性活动明显减少或无。

    3.性生活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快感,甚至厌恶。

    4.排除全身性虚弱久病和因境遇等所致暂时性性欲低下。

    5.血清中FSH、LH、PRL、T、E2等激素测定可有异常。

[辨证论治]

    1.元阳虚衰证:性欲减退,缺乏快感,少腹虚冷喜暖,腰膝酸冷,形寒肢冷,白带清稀,舌质淡胖,脉沉迟无力。温补元阳。  

    2.肝气郁结证:性欲减退,缺乏快感,两胁胀满,时善太息,或烦躁易怒,或抑郁寡欢,月经不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疏肝解郁。  

    3.心脾气血两虚证:性欲减退,缺乏快感,食欲不振,心悸失眠,神疲乏力,大便稀溏,月经量少色淡,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补益心脾气血。  

    4.痰湿凝结胞宫证:性欲减退,缺乏快感,形体肥胖,纳呆脘痞,带下量多,身困嗜睡,经期错后甚或不行,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或滑。燥湿化痰。




梦交


    梦交之病名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梦交多因情志失调、阴虚火旺等所致。以女子常出现与异性交配的梦景为主要表现的郁病类疾病。

[诊断依据]

    1.入睡常梦与男子交合。

    2.多伴有精神恍惚,或急躁易怒等情志失调。

    3.体格检查、妇科检查一般均无器质性病变发现。

[辨证论治]

    1.肝气郁结证:夜寐梦交,月经先后不定期,乳房胀痛,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苔薄白,脉弦。疏肝解郁。  

    2.肾阴虚火旺证:梦与男子交合,头晕目眩,急躁易怒,潮热面赤,腰膝酸软,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降火。  

    3.心肝火旺证:夜寐梦交后,阴道常流出谈黄色粘稠分泌物,身热烦躁,口渴咽干,便结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清心泻肝。  

    4.心脾气血两虚证:梦与男子交合,头晕心悸,健忘失眠,食欲不振,面白无华或萎黄,舌淡苔薄,脉细弱。补益心脾。




          
        热入血室    (西医病名:急性盆腔炎等病)


    热入血室之名出《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曰:“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

    热入血室多因经期感受邪毒所致。以妇女在经期或月经前后,出现寒热如疟,或胸胁、少腹满痛,或谵语,或伴经量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本病常见于西医学所说急性盆腔炎等病。

[诊断依据]

    1.正值行经期间,感受外邪而致经断或经量异常。

    2.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或谵语发狂如见鬼状等。

[鉴别诊断]

    1.疟疾:虽有寒热往来,而不具备行经期间呈此发热的特征。

    2.经行发热:每于行经期则发热而有规律性,发热一般不甚高,不伴谵语如狂等神志症状。

[辨证论治]

    1.邪入少阳证:正值经期,寒热往来,发作有时,胸胁苦满,汗出欲呕,甚或谵语,舌苔薄黄,脉沉数。疏肝泄热。

    2.瘀热内郁证:经行前后或适值经期而发热,以致行经骤停,小腹刺痛或胀痛、拒按,神志如狂,烦躁谵语,舌暗红,脉沉实。清热凉血化瘀。




                                    
   盆腔炎


    盆腔炎多因湿热邪毒侵及盆腔,气血瘀滞所致。以小腹或少腹疼痛拒按或坠胀,引及腰骶,或伴发热、带下增多等为主要表现的妇科疾病。

    盆腔炎为沿用西医学病名。

[诊断依据]

    1.急性盆腔炎

    (1)多发生于流产、分娩、宫腔内手术后,也可继发于肠痈、热淋等病。

    (2)常有高热、恶寒、头痛、少腹痛,或尿频、肛门坠胀等症。

    (3)带下量多,色黄秽臭。

    (4)妇科检查:阴道及子宫充血,子宫压痛明显,活动性差,附件区可有明显压痛,增厚或有包块。

    (5)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中性增高。

    22.慢性盆腔炎

    (1)小腹坠胀疼痛,腰骶酸痛,且于劳累、性交、排便及经行后加重。

    (2)妇科检查,多有子宫后倾,活动受限,或可于少腹扪及条索状、片块状或囊性包块,有压痛。

[鉴别诊断]

    1.肠痈:多呈转移性右下腹痛,麦氏点有压痛、反跳痛,胃肠道症状明显。

    2.痢疾:腹痛,里急后重,便夹脓血为典型表现。

    3.带下病4:以带下量多为主症,不发热,小腹痛不明显。

    4.伏梁、大瘕泄、肠癌等:一般有腹痛、腹泻,或大便有脓血,腹部或可触及包块等肠道症状明显。

    5.热淋:以小便频急、灼热、涩痛为主症,带下不多,妇科检查无特殊发现。

[辨证论治]

    1.胞宫积热证:发热头痛,小腹疼痛拒按,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秽臭,口干饮冷,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或溏泻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解毒。治疗秘方:A-764号。

    2.胞宫湿热证:低热起伏,少腹坠胀疼痛,腰酸纳差,带下色黄,质稠臭秽,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清热化湿。

    3.瘀滞胞脉证:少腹坠胀、刺痛、拒按,腰骶酸楚,经行不畅,夹有血块,少腹或可扪及包块,舌质暗或有斑点,脉弦涩。活血行气。  

    4.正虚,邪恋证:少腹隐痛、坠胀,腰骶酸楚,劳累、性交、排便及经行后加重,带下量多,低热,少腹或可扪及包块,舌淡色暗,苔腻,脉弦。扶正祛邪。




                        
石瘕   (西医病名:子宫肌瘤)


    石瘕之病名出《灵枢·水胀》,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

    石瘕多因气血瘀滞等,使胞宫宫体生瘤所致。以月经周期提前,经期延长,经量增多为主要表现的妇科疾病。

    本病类似西医学所说的子宫肌瘤。

[诊断依据]

    1.多见于30~50岁妇女。

    2.月经量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出血。

    3.妇科检查扪及与子宫相连的实质性肿块,或整个子宫增大,不规则突起而质硬,若超过孕3月大小则可在小腹部扪及增大的肿块。

    4.肿瘤增大压迫膀胱时出现尿频、排尿障碍、尿潴留等。

    5.长期月经过多可导致继发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气短心慌等。

    6.B超检查,可显肌瘤的大小、数目、部位。必要时可作诊断性刮宫、宫腔镜检查。

[鉴别诊断]

    1.肠覃:一般无月经变化,多为偏于一侧少腹,可扪及囊性或实性肿块与子宫分开,腹腔镜检查及B超检查有利于诊断。

    2.早孕:有停经史,妊娠反应,子宫增大与停经月份相符,质地软,尿或血妊免试验呈阳性。

    3.子宫畸形:一般无月经增多表现,碘油造影和腹腔镜检有助于诊断。

    4.子宫腺肌症:子宫均匀增大,进行性加剧的痛经,B超提示子宫增大呈球形,光点不均匀。

[辨证论治]

    1.痰湿凝滞胞宫证:小腹内触及包块,带下绵绵,形寒肢冷,小腹酸胀疼痛,舌淡胖,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祛痰化湿。

    2.瘀滞胞脉证:小腹内包块,质地较硬,小腹胀满刺痛,胸胁胀闷,经前乳房胀痛,情绪抑郁,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脉沉涩。化瘀消癥.

    3.气血两虚证:小腹坠胀,月经量多、质稀、色淡,头晕心悸,神疲乏力,面色淡白,舌淡,脉弱。补气养血。
[ 此帖被无极玄尊在2009-02-12 12:58重新编辑 ]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