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阅读
  • 2回复

[猎奇]建文帝即位后,除朱棣虎视眈眈外,朱元璋其余儿子下场如何[1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5711
金币
364
道行
19523
原创
29473
奖券
18196
斑龄
202
道券
1056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4426(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1-1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9:59

朱元璋有26个儿子,其中原本他的嫡长子朱标是继承人最合适的人选,但朱标早逝,这让朱元璋感到极为痛心。最终,朱元璋决定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成为明朝的接班人。
朱允炆即位后,决心削藩,但与诸位叔叔的关系日益紧张。那么,朱元璋的儿子们在朱允炆即位后究竟有怎样的结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公元1398年6月30日,年仅21岁的朱允炆在南京登基,定国号为建文。建文帝即位后不久,他与自己的叔叔们的关系便彻底破裂。朱元璋的26个儿子中,朱标是建文帝的父亲,早早去世,而他的第四子朱棣,一直不满自己的侄子继位,心中一直有着篡位的野心。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剩下的24个儿子们,他们的命运如何呢?
首先,我们来看在建文帝即位之前就已经去世的皇子们。

第二子秦王朱樉是朱标的同母弟,封地在西安。可惜他在洪武二十八年就因病去世,王妃为他殉葬。第三子晋王朱棡是马皇后所生,史书只记载他在洪武三十一年三月去世,至于具体死因没有明确说明。
第八子朱梓因牵涉胡惟庸一案,于洪武二十三年与王妃一起在宫中自 焚而死。第九子朱杞年仅3岁时便去世,这发生在洪武三年。第十子朱檀曾深得朱元璋的宠爱,但他在封地上过于沉迷于研究长生不老之术,最终被朱元璋厌弃。洪武二十二年,朱檀因误食金丹中毒去世。二十六子朱楠出生仅一个月便夭折。
以上六位皇子都在建文帝即位之前去世,因此他们与建文帝并无交集。接下来,剩下的18位皇子里,二十子、二十一子、二十二子、二十三子、二十四子、二十五子等六人,都在永乐年间去世,因此可以推测他们并未受到建文帝的削藩。

我推测他们之所以没有受到迫害,主要是因为他们年纪尚轻。例如,二十子出生于1380年,而朱允炆出生于1377年。也就是说,朱允炆年纪比他还大三岁。由于他们还年轻,未能形成威胁,因此建文帝也没有将他们视为需要清除的目标。

剩下的12位皇子,我们一一来看。

第五子朱橚,建文帝即位后,出于对朱棣的忌惮,怕朱橚支持朱棣,于是将其贬为庶人。后来朱允炆更加不放心,于是在建文四年将朱橚召回并囚禁。

第六子朱桢,史书没有记载他在建文年间的具体情况,只知道朱棣即位后,朱桢一直备受重用。从这一点来看,朱桢在建文年间应该是选择了中立立场,避免与任何一方结仇,最终得以幸存。
第七子朱榑,因手握兵权而备受建文帝的忌惮。朱榑不懂收敛锋芒,因此成为了建文帝的打压目标,最终被贬为庶人并囚禁四年,直到朱棣即位才被释放。
第十一子朱椿算是最幸运的藩王之一。他的封地在成都,这里风景优美,再加上朱椿为人热爱诗书,避开了权力斗争,寄情于山水。他在锦江修建了筹边楼、望江楼、散花楼等知名建筑,这些建筑后来成为成都的标志性景点。朱椿在永乐二十五年去世,享年五十三岁。

第十二子朱柏,在建文元年被指控谋反,建文帝将其召回京师问罪。最终,朱柏因心虚自 焚而死。建文帝追谥他为“戾”。第十三子朱桂为人暴躁,得罪了建文帝,建文元年将其贬为庶人。第十四子朱楧的命运较好,建文帝只是将他流放到兰州,未加害。
第十八子朱楩也在削藩风波中受到牵连,最终被贬为庶人,且被赶往福建漳州。后来,朱棣即位后恢复了他的爵位。
接下来,我们来讲述剩下的四位儿子的结局。这四位在建文帝时期待遇相对较好,因为他们选择了站在建文帝一方。
第十五子朱植封地在辽,是明朝九大边塞王之一。由于朱植与朱棣的封地接近,建文帝担心他与朱棣结盟,于是将其改封荆州。朱植听从命令,未曾支持朱棣。后来的朱棣即位时,因为朱植未曾支持自己,最终将他削职。
第十六子朱栴也是边塞王之一,建文帝为避免与朱棣联合,于命令朱栴前往宁夏镇守,朱栴遵命前往,因此获得建文帝的厚待。
第十七子朱权原本站在建文帝一边。靖难之役爆发时,朱允炆还与朱权谈判,希望他不要投向朱棣。最终,朱棣绑架了朱权并游说他支持自己,朱权背叛了建文帝,使其痛心,但那时他已无力回天。
第十九子朱穗也曾支持建文帝,甚至在靖难之役时誓死保护皇帝。可当朱棣兵临城下,朱穗看到形势已不可逆转,便选择了投降。
总体来看,尽管朱允炆实施了削藩政策,囚禁了几位叔叔或逼迫他们死于非命,但他做这些事时也是迫不得已。首先,这些藩王都心怀野心,一旦联合或支持朱棣,建文帝的皇位将岌岌可危。为了保住自己继位的皇位,朱允炆只能采取削藩的措施。

然而,这些藩王并未真心支持朱允炆,即使最后提到的几位,也只有朱植和朱栴真正听从了建文帝的命令,迁往新的封地,未曾支持朱棣。而其他人即便最初支持建文帝,到关键时刻仍然选择归顺朱棣。对于朱允炆来说,几乎没有人能真正信任。
虽然有传言说朱允炆对叔叔们心狠手辣,但在众多儿子中,最终死于他手的只有朱柏,而朱柏自 焚的原因是因谋反被揭露,最终由于内心不安才做出极端举动。其他藩王尽管被囚禁或贬为庶人,最终都在朱棣即位后被释放。总体而言,建文帝对这些叔叔的处理其实还算宽容。他的削藩政策虽然过于激烈,但他并无其他选择。最终他因年轻和经验不足而失败。如果不削藩,朱允炆的结局可能也不会有太大不同。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3433
金币
545630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02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0:44
朱元璋诸子在建文帝时期的命运解析

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其嫡长子朱标原为皇位继承人,但早逝后,朱元璋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1398年朱允炆即位(建文帝),推行削藩政策,与诸藩王矛盾激化,最终引发靖难之役。朱元璋的儿子们在这一时期命运各异,以下结合史料详细梳理:

一、建文帝即位前已去世的皇子

在建文帝1398年登基前,已有部分皇子去世,他们未直接卷入削藩风波:

1. 朱标(太子):朱元璋嫡长子,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病逝,享年38岁。其去世是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的直接原因。
2. 朱樉(秦王):二子,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去世,享年40岁。据记载其死因与“毒杀”有关,王妃郭氏为其殉葬。
3. 朱棡(晋王):三子,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去世,谥号“恭”,享年40岁。他性格骄纵,曾因不法行为被朱元璋训诫,但最终仍受重用。
4. 朱梓(潭王):八子,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因牵涉胡惟庸案,与王妃自 焚而死,年仅22岁。
5. 朱杞(赵王):九子,洪武三年(1370年)仅3岁时夭折。
6. 朱檀(鲁王):十子,沉迷炼丹,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因服用丹药中毒身亡,年仅20岁。
7. 朱楠(二十六子):出生仅一个月便夭折。

二、建文帝时期在世皇子的命运

建文帝即位后,针对藩王的削藩政策导致多数在世皇子命运多舛:

(一)被削藩或囚禁的皇子

1. 朱橚(周王):五子,封地开封。建文帝为削弱燕王朱棣势力,先拿周王开刀。洪武三十一年八月,朱橚被废为庶人,并流放云南。建文四年(1402年),朱橚被召还南京禁锢。靖难之役后,朱棣复其爵位并加禄五千石。

2. 朱榑(齐王):七子,封地青州。建文元年(1399年),因“谋反”罪名被废为庶人,囚禁南京长达四年。永乐初年虽被释放,但仍受监控。

3. 朱柏(湘王):十二子,封地长沙。建文元年被指控谋反,建文帝遣使问罪。朱柏心虚恐惧,在王府自 焚而死,谥号“戾”。

4. 朱桂(代王):十三子,封地大同。性格暴躁,建文元年被废为庶人,后虽恢复爵位但失去实权。

5. 朱楩(岷王):十八子,封地云南。因手下告发谋反,被废为庶人并迁往福建漳州。永乐年间复爵。

(二)保持中立或被边缘化的皇子

1. 朱桢(楚王):六子,封地武昌。手握重兵,镇守南方要冲。建文帝时期因实力强大且地处偏远,双方均未直接触动其势力。永乐年间仍受重用,直至永乐二十二年去世。

2. 朱椿(蜀王):十一子,封地成都。以文学著称,寄情山水,在成都修建筹边楼、望江楼等建筑。远离政治中心,未卷入削藩斗争,平安度过建文时期,在永乐二十五年去世。

3. 朱楧(庆王):十四子,封地宁夏。建文帝时期被流放兰州,未受重创。永乐年间恢复爵位。

4. 朱栴(宁王):十七子,封地大宁。靖难之役初期保持中立,后被朱棣以“清君侧”名义诱捕并迫使其加入叛军阵营。虽被迫参与叛乱,但未受重用。

(三)支持建文帝或立场摇摆的皇子

1. 朱植(辽王):十五子,原封地广宁。建文帝为防止其与燕王联合,将其改封荆州。他听从调遣,未支持朱棣。靖难之役后被朱棣削职。

2. 朱橞(肃王):十九子,封地兰州。曾表示支持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试图抵抗燕军。但当南京失守后选择投降。

(四)靖难之役中的关键人物——朱棣

四子朱棣是建文帝削藩的主要对象。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在北平起兵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战争,1402年攻破南京城,夺取皇位,是为明成祖。他在位期间进一步削弱藩王权力,将大部分藩王迁往内地并解除兵权。

三、总结:削藩政策下的藩王命运

建文帝的削藩政策虽初衷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但因其操之过急且手段激进,激化了与藩王的矛盾:

- 直接后果:周、齐、代、岷等多位藩王被废黜或囚禁;湘王朱柏自 焚;燕王朱棣则以叛乱回应。
- 间接影响:多数藩王选择明哲保身或中立观望,在关键时期未能支持建文帝;部分如宁王朱权甚至被迫加入叛军阵营。
- 历史教训:藩王制度的弊端在建文时期集中爆发,但也暴露了中央与地方势力平衡的难题。朱棣即位后虽解决了藩王威胁问题,却也导致宗室成为国家财政负担。

总体而言,在建文帝短短四年的统治期内,朱元璋的儿子们经历了从权势显赫到被剥夺 权力的巨大转变。他们的命运不仅反映了皇权更迭的残酷性,也为明朝后续的政治走向埋下了伏笔。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4069
金币
455612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85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17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21:17
根据史料记载,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推行削藩政策,除燕王朱棣起兵反叛外,朱元璋其余儿子的结局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建文帝即位前已去世者(6人)
秦王朱樉(次子)
洪武二十八年病逝于西安封地,王妃殉葬。
晋王朱棡(三子)
洪武三十一年三月去世,死因未详。
潭王朱梓(八子)
洪武二十三年因胡惟庸案牵连,与王妃自 焚而亡。
赵王朱杞(九子)
洪武三年夭折,年仅3岁。
鲁王朱檀(十子)
洪武二十二年因服食金丹中毒身亡。
朱楠(二十六子)
出生一月即夭折。
二、建文帝削藩直接迫害者(7人)
周王朱橚(五子)
朱棣同母弟,建文帝疑其支持朱棣,先贬为庶人,后囚禁于南京。
齐王朱榑(七子)
以军功自傲且握兵权,被废为庶人囚禁四年,朱棣即位后释放。
湘王朱柏(十二子)
建文元年被控谋反,拒赴京师问罪,自 焚而死,谥“戾”。
代王朱桂(十三子)
因性格暴躁得罪建文帝,建文元年被贬为庶人。
肃王朱楧(十四子)
被驱逐至兰州,未伤性命。
岷王朱楩(十八子)
削藩中被废为庶人,流放福建漳州,朱棣复其爵位。
辽王朱植(十五子)
原镇守辽东,建文帝恐其与朱棣结盟,改封荆州,未予加害。
三、未受迫害或主动避祸者(5人)
楚王朱桢(六子)
明哲保身未参与斗争,朱棣即位后受重用。
蜀王朱椿(十一子)
封地成都,寄情山水诗书,修建望江楼等建筑,永乐二十五年善终。
庆王朱栴(十六子)
奉命镇守宁夏,受建文帝优待。
宁王朱权(十七子)
初期支持建文帝,后被朱棣胁迫投降。
谷王朱橞(十九子)
靖难时开金川门迎朱棣入南京。
四、年幼未涉政争者(6人)
皇二十子至二十五子
因年龄过小(最大者仅比建文帝小3岁),未被列入削藩目标,均于永乐年间平安去世。

总结:建文帝削藩的实质影响
仅一人直接致死:湘王朱柏因拒捕自  焚,其余多为囚禁或流放。
朱棣复位多数藩王:除朱柏外,被废庶人的齐王、代王、岷王等均在永乐年间恢复爵位。
建文帝的“仁慈”局限:虽未大规模屠戮宗室,但激进削藩激化矛盾,终致靖难之变。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