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芳华书院:李窑村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地标
项目背景与定位
上海芳华书院坐落于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李窑村,由MMA脉思脉得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李窑村作为全国文明村、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以“芳华李窑”文旅综合体为核心,探索“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芳华书院作为这一模式的重要拼图,依托青普文化导师智库与系统化艺文课程,融合文学、艺术、科学、非遗等多元领域,旨在创造独特的人文度假体验。其设计不仅回应了传统书院的文化意境,更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实现了乡村空间类型的补完,成为李窑村文旅版图中文化内涵的核心承载。
李窑村肌理与空间挑战
李窑村现有肌理以村居、民居为建筑母题,结合农田与乡道构成。芳华书院的原始单体建筑尺度显著脱离传统肌理,体量突出。室内空间改造前面临三大挑战:
1. 空间尺度大且失焦:缺乏明确的功能指引。
2. 动线与交通无序:平面动线、竖向交通设置模糊。
3. 管线布置混乱:设备消防管线桥架无序,影响使用。
设计需在保持已完工基础界面的前提下,通过“诗画留白,记忆触媒植入”的策略进行改造。
核心设计策略:“诗画留白与记忆触媒”
1. 空间留白与轻质介入
设计师保留大量白色墙顶完成面作为视觉留白,运用统一的木色轻质构件植入空间,营造轻盈、通透、灵活的界定。避免大面积实体面材包覆,既尊重原有空间体量,又通过近人尺度的构件丰富体验。
2. “龙鳞卷”概念的空间转译
以被列入非遗的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工艺“龙鳞卷”为灵感。“龙鳞卷”因“逐叶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的特性,被转译为书院主空间的设计核心。局部二层“悬浮”空间被打造成“龙鳞卷”形态:线性立面铺陈“长卷”,装饰单元如“书页”鳞次排开,呈现龙鳞腾跃之貌。这一设计既为二层引入独特线性体验,又成为主空间的精神堡垒。
关键空间解析
1. 书院主空间:核心精神载体
- 空间结构:两层通高,呼应中式传统建筑硬山类型,具有清晰开间韵律。局部二层“T”字形平面被创造性转化为“空间触媒”。
- “龙鳞卷”设计:二层立面采用木色杆件模拟“龙鳞卷”的书页形态,开合错落,光线透过缝隙洒入,营造动态光影效果。下方书咖吧台区域则以简洁线条界定动静分区。
- 功能组织:整合活动空间、书咖、静修、服务等功能。首层为开放交流区,二层西侧为私密静修区,通过木色包覆营造温暖氛围。
2. 书院主入口门厅:引导与过渡
- 连接书院花园、主空间及大台阶空间,形式上“藏晦”,仅通过天花重复元素引导人流。门厅向南直通主空间,向北连接大台阶,快速导入核心体验区。
3. 书院花园:室内外互动枢纽
由主空间、门厅及大台阶围合而成,引入香樟作为视觉载体,象征江南书院气息。与三个核心空间形成对景关系,注入蓬勃生机,成为室内外活动的延伸。
4. 大台阶空间:多功能讲堂
原始建筑定义的讲堂空间被强化氛围营造。首层设置大量开架书柜,延续主空间的木色杆件元素。讲台区域引入灵活开合屏风,调节不同使用场景(集会、讲学、自读)。大台阶既满足功能需求,又通过台阶与书柜的结合增强书香氛围。
设计细节与文化表达
- 材质选择:以木色为主导,呼应传统书院的温润质感。轻质木构杆件模拟传统建筑“柱、椽、檩”结构,唤起对中式建筑的记忆。
- 光影运用:“龙鳞卷”的开合设计使光线随时间变化产生动态效果,模拟“开卷”的浪漫瞬间。通高空间的自然光与人工光结合,营造层次丰富的视觉体验。
- 非遗元素:“龙鳞卷”的直接引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语言,强化文化传承的主题。
项目意义与影响
1.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芳华书院填补了李窑村文旅版图中的文化内涵空白,通过高品质的文化体验吸引游客,提升乡村文旅附加值。
2. 空间类型补完:不同于村中其他外化拓展的经营性业态,书院通过“内化”凝练乡村生活,实现对乡村环境的空间类型补完。
3.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以传统书院文化为魂,现代设计手法为形,在乡村语境下创造了既有文化底蕴又具时代感的空间范本。
4. 社区与游客共享:作为公共文化空间,书院不仅服务游客,也为本地居民提供阅读、交流、学习的场所,促进社区文化建设。
总结
上海芳华书院通过对传统书院文化的现代转译和对乡村空间的创新改造,成功打造了一个兼具文化深度与美学价值的地标性建筑。其“诗画留白”的设计手法和“龙鳞卷”的文化符号植入,不仅实现了空间功能的优化与美学提升,更在李窑村乡村振兴进程中扮演了文化引擎的角色。正如其设计理念所示,“唤醒根植乡土的崇文愿景”,芳华书院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的文化桥梁,在金色稻田与书香墨韵中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