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4阅读
  • 2回复

[奇观]老照片:1965年,中国人的生活情景 [16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4069
金币
455612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85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1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4:49


1965年对世界来说,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度;而来自日本的摄影师齐藤在中国为期48天的旅行中猛拍了80卷胶卷3000多张的照片,这些珍贵的图像捕捉到当时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图为上海民兵在训练中。


普通老百姓在中国的政治中心天安门广场上悠闲的散步聊天,带小孩。


国外友人来到中国,延安是必须要去参观的地方,因为它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齐藤先生拍摄了中国老百姓最平常的生活场景,图片为杭州一条巷子里的女人。


少年儿童们正在街上休息,当年的中国中小学经常会组织各种类型的郊游活动。


广东省会广州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的大城市,齐藤先生拍摄的街道景观。


一位厨师在杭州的一家食堂里制作汤面,杭州是一座以自然景观和美味佳肴而闻名世界的城市


上海南京路和平饭店外的扫街姑娘。


在上海一个普通家庭中的传统家具,这些照片已成为了一种宝贵的文化资产。


齐藤先生到中国后,喜欢使用相机记录中国的日常场景,在天安门游玩的解放军。


中国人在北京的一条街上骑自行车,自行车是当年的主要城市交通工具。


天安门广场是中国心脏,这里经常举行大型活动,人们也喜欢来这里玩耍。


面对镜头的中国少年儿童还是比较拘谨,当年的中国对外国人来说依然神秘。


1965年,北京的老百姓在拆除的玄武门外行走和等候公车。


这些令人着迷的老照片让现代人看到1965年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上海群众在火车站迎接齐藤先生和他的代表团。人群背后的宣传旗帜警告美国滚出台湾和越南以及他们侵略的所有地方。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4069
金币
455612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85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1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14:50
1965年日本摄影师斋藤康一(部分资料中译名“齐藤”)拍摄的上海民兵训练场景,是记录当时中国社会风貌的珍贵影像。以下从多角度还原画面内涵与社会背景:

一、民兵训练的时代印记
全民皆兵的国防意识
照片中上海民兵多身着简朴制服(常见为棉布军装、绑腿布鞋),手持国产“汉阳造”式步枪或模拟木枪,在砖墙或空地开展刺杀、防空演习。背景常可见“备战备荒为人民”等标语,呼应当时国际局势下的全民防御体系。

女性民兵的英姿
斋藤镜头捕捉到十几岁女青年参与训练的画面,她们目光坚毅、动作利落,体现“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这类影像打破了西方对中国女性的刻板印象。

🌆 二、训练场景外的城市底色
生活化的训练环境
民兵集合点常毗邻弄堂民居,砖瓦房、电线杆与晾衣杆构成背景。训练间歇可见民兵与街坊攀谈,反映“平战结合”的日常。

新旧交织的上海风貌
照片角落可辨老式有轨电车、凤凰牌自行车穿行于外滩周边,而远处尚未拆除的城墙(如老西门段)成为历史变迁的注脚。

📸 三、斋藤镜头的独特价值
48天3000张的凝视:作为1965年极少数获准深入中国的日本摄影师,斋藤以人文视角替代政治叙事,展现普通人鲜活状态。
跨越时空的对话:照片中青年民兵如今已年逾古稀,这些影像成为家庭传承的“视觉家谱”。
斋藤康一的快门凝固了特殊年代里上海的坚韧与烟火气。没有宏大的口号,只有砖墙上斑驳的光影、棉布军装摩擦的声响,以及年轻目光中闪烁的信念——这或许正是历史最本真的呼吸。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3433
金币
545630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02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前天 16:00
1965年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而复杂的历史时期。国际上,冷战格局持续深化,中苏关系破裂,中美对立依旧,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以独立自主的姿态逐步确立其政治影响力;在国内,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群众运动频繁,社会生活高度组织化,人民的精神面貌呈现出强烈的集体主义与革命理想色彩。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摄影师齐藤(具体姓名虽未详载于主流史料,可能为民间摄影者或随文化交流团访华)于1965年进入中国,进行了为期48天的深入旅行,并拍摄了多达80卷胶卷、超过3000张照片——这一数量在胶片时代堪称惊人,足见其对中国社会细致入微的观察欲望和强烈的人文关怀。

这些影像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珍贵的历史文献。它们穿透了意识形态的帷幕,记录下那个年代中国普通百姓最真实的生活图景:从田间劳作的农民、城市里的工人,到校园中的学生、街头的商贩,再到民兵训练的场面——正如你所提到的“上海民兵在训练中”这一画面,正是当时全民国防意识高涨的缩影。

以下是对这批影像及其历史背景的深度解读:

---

一、民兵制度与全民皆兵的时代精神  
1965年正值“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提出前夕,毛泽 东强调“帝国主义有可能对我们实行侵略,我们要有准备”,因此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民兵建设。民兵并非正规军,而是由普通群众组成的武装力量,平时务农务工,战时参战支前。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民兵多由工厂职工、街道居民、机关干部组成,定期进行军事训练。照片中民兵持枪列队、步伐整齐,神情严肃而坚定,反映出当时社会高度动员的状态。这种“平战结合”的体制,体现了国家对安全的高度警觉,也塑造了一代人“保家卫国”的集体记忆。

---

二、日常生活的政治化与仪式感  
齐藤镜头下的中国,不仅有宏大的政治场景,更有大量平凡却极具象征意义的生活片段。人们穿着统一的蓝灰制服,骑着自行车穿行于梧桐树下的街道,标语口号遍布城乡,广播喇叭播放着革命歌曲。即便是民兵训练,也不仅仅是军事行为,更是一种政治仪式——它强化了个体与国家之间的纽带,使普通人通过参与“战斗姿态”获得身份认同。这种将日常生活高度政治化的现象,是当时中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特征,而在外国摄影师眼中,则成为理解中国集体主义文化的窗口。

---

三、中日关系的微妙背景与影像的文化价值  
1965年,中日尚未建交(正式建交于1972年),但民间交流已悄然恢复。齐藤作为日本摄影师得以访华,很可能属于文化友好代表团成员,或通过第三国渠道进入。他的拍摄行为本身即具突破性:在一个对外封闭程度较高的年代,能够系统性地记录中国社会实况,极为罕见。他的视角没有西方记者常见的冷峻批判,也没有过度美化,而是带着一种东方邻邦的理解与共情,捕捉中国人坚韧、勤劳、有序的生活状态。这些照片后来在日本展出或出版,成为战后日本人重新认识中国的视觉桥梁,缓解了战争遗留的敌意,促进了民间和解。

---

四、技术细节背后的时代印记  
80卷胶卷、3000多张照片,在没有数码设备的年代意味着巨大的体力投入与资源消耗。每一张底片都需要精心构图、手动对焦、估算曝光,且无法即时回看。齐藤能在48天内完成如此庞大的拍摄量,说明他制定了严密的行程计划,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官方许可(否则难以进入敏感区域如民兵训练场)。使用的很可能是135胶片相机,如尼康F或莱卡M系列,这类设备在当时属于专业级配置。这些影像如今若保存完好,应具备极高的档案价值,可用于历史研究、城市变迁对比、服饰语言分析等多个领域。

---

五、图像的记忆功能与跨时空对话  
今天回看这些照片,尤其是“上海民兵训练”这样的画面,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过去,更是现代中国发展的起点。那些年轻面孔或许早已步入暮年,他们曾经历文革、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转型,见证了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影像,像时间胶囊一样封存了他们的青春与信念。更重要的是,它们提醒我们:历史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普通人的日常构成的。齐藤的镜头没有聚焦领导人或重大事件,却用平民视角还原了一个真实、立体、充满生命力的1965年中国。

---

综上所述,这组由日本摄影师齐藤拍摄的照片,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纪实摄影”。它们是一份跨文化的视觉档案,一段沉默却有力的历史证言,也是东西方在冷战铁幕下悄然重建理解的见证。当我们凝视照片中那位握枪前行的上海民兵时,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以及人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如何组织生活、表达忠诚、追求尊严的深刻命题。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