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顾好身体,是给自己最大的财富。
从1951年踏上学医的道路至今,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已经和肿瘤战斗了六十年。
如今已经94岁高龄,虽已入耄耋之年,但身体健朗,精神矍铄。
作为肿瘤专家,他保持健康有何秘诀呢?
孙燕院士曾经多次在公共场合分享自己防癌秘诀,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1-
不碰高脂肪、煎炸食物
孙燕院士吃饭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吃饭只吃7分饱,感觉吃得差不多了,就马上离开饭桌。
同时他建议,平时吃饭要少碰动物脂肪、红肉以及喜欢吃煎炸食物,来降低患癌风险。
据国家癌症中心的调查显示,在中国23种主要致癌风险中,排名第一的不是吸烟和喝酒,而是水果蔬菜摄入不足,占了15.6%。
不良食物是诱发癌症发生的重要因素,加工肉类被世卫组织列为第一组致癌物,其中包括培根、火腿以及热狗等食物,长期摄入加工肉会导致结直肠癌患病风险增加18%。
除了加工肉类以外,红肉也是高危致癌因素。长期摄入大量红肉,会导致人寿命缩短、增加患上结直肠癌的风险。
特别是红肉经过烧烤、煎炸后,致癌的风险会增加许多。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控制红肉、高脂食物的摄入,多吃水果蔬菜。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国人每日要摄入300~500克蔬菜,200~350克新鲜水果,同时配合上适量的肉制品摄入,可以有效减少患癌的几率。
想要预防癌症,除了饮食习惯要健康以外,还要选对食物,摄入不良食物会给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2-
不碰烟酒
孙燕院士曾经多次呼吁,要像控制酒驾一样控烟,很多癌症患者也是听了他的话,才把香烟戒掉。
他觉得这些病人,如果早就能戒掉香烟,可能根本就不需要到医院来。烟和酒都让我们的身体很受伤。
在吸烟时,燃烧所产生的烟雾内含有7000多种化合物,包括一氧化碳、挥发性亚硝胺、尼古丁以及烟焦油等,这些化合物大部分都对身体有害,其中至少有69种化合物为致癌物。
多环芳烃、亚硝胺都是明确可致癌的物质,吸烟的量越多、烟龄越长对身体的危害也就越大。
可以说吸烟对于身体而言百害而无一利,长期吸烟会增加肺癌、口腔癌、鼻咽癌、食管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病率。
据《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中的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100万人因吸烟而失去生命,这个数据比艾滋病、结核、交通事故、自杀死亡人数的总和还高。
而喝酒也会给身体带来非常大伤害,酒精是1类致癌物,每18个癌症患者中就有一个和喝酒相关。
喝酒会显著提高多种癌症的发病率,包括口腔癌、肝癌、食管癌以及胃癌等。

-3-
不碰致癌病原体
孙燕院士认为,不少癌症其实都是人为诱发的,比如,感染HPV(人乳头瘤病毒)就会使得宫颈癌发病率上升。
不少癌症都和病毒感染有关,据《柳叶刀·全球健康》调查统计,2018年,全球有220万新发癌症病例是由于传染性病原体感染引起,约占所有新发癌症病例的13%。

常见的病原体感染包括以下四种:
1、HPV病毒
HPV病毒是诱发宫颈癌的高危因素,临床上患有宫颈癌的患者超9成存在HPV感染,可通过性以及接触传播。
2、乙肝病毒
感染乙肝病毒后会诱发乙肝发生,没有积极干预治疗会逐渐形成三部曲:乙肝→肝硬化→肝癌,乙肝病毒主要通过母婴、血液以及性接触三个途径传播。
3、EB病毒
感染EB病毒易引起鼻咽癌发生,鼻咽癌患者中几乎都有EB感染的表现。EB病毒主要通过口密切接触传播,嘴对嘴喂小孩、亲吻都可能会发生感染。
4、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是胃癌的高发人群,患病风险会比常人增加2~6倍,可通过口口接触、粪口接触传播,日常共用餐具、便后不洗手都是危险行为。
癌症不会传染,但是致癌的病原体却有可能传染,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卫生,谨防感染。

-4-
不碰坏情绪
“现在的生活节奏快,每个人背负的压力都不小。
建议大家不生气、不折腾、不钻牛角尖,凡事都想开点,做个‘没心没肺’的人。
因为精神愉快确实能给你一个好的身体。”
孙燕院士自认是一个“没心没肺”的人,因为他很少生气。
因为他发现很多癌症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的诱因,那就是压力大,长期处于忧郁、忧虑的不良情绪当中。
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下,会让身体产生“应激反应”,在应激状态下会让人体免疫力降低,让癌细胞有机可乘。
过度压抑情绪,尤其是不良情绪,如愤怒、悲伤等,不让它们得到合理的舒泄,就会增加患癌的风险。

▽
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习惯,却是预防癌症发生的“金标准”。
想要预防癌症发生,从现在就要开始改变。
照顾好身体,是给自己最大的财富,愿你我都能保持健康的习惯,把癌症拒之门外。
提起健康,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不要吃腌菜腊肉,不要久坐”,这些似乎成为了人人都懂的常识。然而,有时候我们也会遇到一些例外的情况——比如62岁的大叔,他一直不吃腌菜、腊肉等腌制食品,也没有过度的饮酒习惯,但依然不幸因肠癌去世。

医生在追查病因时,给出了一个令人大吃一惊的解释:“他死于这些日常小习惯,尤其是有三件事,影响了他的健康。”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些细节,不知道这三件事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成了致命的健康隐患。那么,究竟是哪些小事,最终导致了他的肠癌呢?
喜欢久坐,尤其是饭后不动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句话大家应该都听过,它的意思是饭后活动有助于消化,有益健康。然而,许多人总是选择饭后坐下,甚至不动弹。大叔也不例外,他经常吃完饭就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不愿动一动。这种生活习惯看似不严重,但却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
久坐对人体的危害,已经被大量的研究证实。长期保持久坐不动的姿势,会导致血液循环变差,肠胃的蠕动速度也会减缓,进而影响消化与吸收。肠道中的有害物质得不到及时排出,会增加肠道癌症的风险。

根据一项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久坐与肠癌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联。研究发现,每天久坐超过6小时的人,其肠癌风险比坐得较少的人高出大约30%。这种生活方式,如果长时间持续,便成了健康的大敌。
如果不想让久坐成为致命的隐患,可以尝试在饭后做一些轻松的运动,如散步、伸展等。这不仅有助于消化,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
每天早餐简单粗糙,几乎无膳食纤维
我们每天都知道要吃早餐,但你有没有想过,吃什么早餐才算真正健康呢?大叔的早餐通常很简单,常常是几片馒头配上一点牛奶,偶尔加点油条,几乎没有蔬菜和水果,甚至也没有什么膳食纤维。这个习惯看似无伤大雅,但从健康角度来看,却是对肠道的伤害。

膳食纤维被称为“肠道的清道夫”,它能帮助肠道维持正常的蠕动,减少便秘问题,清理肠道中的垃圾。而缺乏膳食纤维的饮食,容易导致便秘,肠道里的有害物质长期滞留,增加肠癌的风险。
根据研究表明,每日摄入25克膳食纤维,肠癌的发生率可以降低15%至30%。然而,大多数人摄入的膳食纤维远远不足,特别是早餐,很多人都选择了简单、快捷却缺乏营养的食物,长期下去,肠道健康自然受损。

如果你想保护自己的肠道健康,可以尝试在早餐中加入一些全麦面包、燕麦片、蔬菜水果等,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能帮助肠道维持良好的功能,减少便秘,降低肠癌风险。
一有便意就憋,常常“等忙完再上厕所”
“憋便意”这一小习惯,很多人都有。大叔的工作很忙,经常觉得自己“没时间”上厕所。每当有便意时,他总是想着“等忙完再去”,有时甚至会憋几个小时。事实上,这个看似小小的习惯,已经影响到他的肠道健康。

便意是肠道告诉我们需要排出废物的信号,及时排便能够避免有害物质在肠道中滞留太长时间。如果我们习惯性地憋便,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增加便秘的风险,进一步加重肠道负担,最终可能发展成肠癌。
根据美国癌症协会的研究,习惯性憋便和长期便秘,可能增加肠癌的发生几率。排便是肠道的一项正常功能,憋便会使肠道内的有害物质滞留过久,从而增加患肠癌的风险。
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大家一定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无论工作再忙,都不要抑制便意。定期排便能帮助清除肠道内的垃圾,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保持肠道健康。

健康的生活方式,远比任何外在的保健品都要重要
在大叔的案例中,医生分析认为,肠癌的发生与他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久坐、缺乏膳食纤维的饮食以及习惯性憋便,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最终对他的肠道健康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把精力放在了外部的保健品和治疗上,却忽略了内在的健康管理。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为有效的防癌手段。
我们常常听到“癌症没有征兆,早期很难发现”,但实际上,肠癌是可以通过早期预防和早期筛查来降低风险的。

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保持适度的运动,及时排便,这些简单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患肠癌的几率。而且这些习惯不仅有助于预防肠癌,还能改善我们的整体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生病那么简单,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每一餐、每一个小动作,甚至是我们的坐姿和排便习惯,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警惕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习惯,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远离疾病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