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7阅读
  • 2回复

[健康饮食]研究癌症60年,94岁肿瘤院士警告:不想惹上癌,4样东西尽量别碰[16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5657
金币
9478
道行
19523
原创
29469
奖券
18126
斑龄
201
道券
1056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4391(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1-1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41


照顾好身体,是给自己最大的财富。
从1951年踏上学医的道路至今,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已经和肿瘤战斗了六十年。
如今已经94岁高龄,虽已入耄耋之年,但身体健朗,精神矍铄。
作为肿瘤专家,他保持健康有何秘诀呢?
孙燕院士曾经多次在公共场合分享自己防癌秘诀,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1-
不碰高脂肪、煎炸食物
孙燕院士吃饭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吃饭只吃7分饱,感觉吃得差不多了,就马上离开饭桌。
同时他建议,平时吃饭要少碰动物脂肪、红肉以及喜欢吃煎炸食物,来降低患癌风险。
据国家癌症中心的调查显示,在中国23种主要致癌风险中,排名第一的不是吸烟和喝酒,而是水果蔬菜摄入不足,占了15.6%。
不良食物是诱发癌症发生的重要因素,加工肉类被世卫组织列为第一组致癌物,其中包括培根、火腿以及热狗等食物,长期摄入加工肉会导致结直肠癌患病风险增加18%。
除了加工肉类以外,红肉也是高危致癌因素。长期摄入大量红肉,会导致人寿命缩短、增加患上结直肠癌的风险。
特别是红肉经过烧烤、煎炸后,致癌的风险会增加许多。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控制红肉、高脂食物的摄入,多吃水果蔬菜。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国人每日要摄入300~500克蔬菜,200~350克新鲜水果,同时配合上适量的肉制品摄入,可以有效减少患癌的几率。
想要预防癌症,除了饮食习惯要健康以外,还要选对食物,摄入不良食物会给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2-
不碰烟酒
孙燕院士曾经多次呼吁,要像控制酒驾一样控烟,很多癌症患者也是听了他的话,才把香烟戒掉。
他觉得这些病人,如果早就能戒掉香烟,可能根本就不需要到医院来。烟和酒都让我们的身体很受伤。
在吸烟时,燃烧所产生的烟雾内含有7000多种化合物,包括一氧化碳、挥发性亚硝胺、尼古丁以及烟焦油等,这些化合物大部分都对身体有害,其中至少有69种化合物为致癌物。
多环芳烃、亚硝胺都是明确可致癌的物质,吸烟的量越多、烟龄越长对身体的危害也就越大。
可以说吸烟对于身体而言百害而无一利,长期吸烟会增加肺癌、口腔癌、鼻咽癌、食管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病率。
据《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中的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100万人因吸烟而失去生命,这个数据比艾滋病、结核、交通事故、自杀死亡人数的总和还高。
而喝酒也会给身体带来非常大伤害,酒精是1类致癌物,每18个癌症患者中就有一个和喝酒相关。
喝酒会显著提高多种癌症的发病率,包括口腔癌、肝癌、食管癌以及胃癌等。

-3-
不碰致癌病原体
孙燕院士认为,不少癌症其实都是人为诱发的,比如,感染HPV(人乳头瘤病毒)就会使得宫颈癌发病率上升。
不少癌症都和病毒感染有关,据《柳叶刀·全球健康》调查统计,2018年,全球有220万新发癌症病例是由于传染性病原体感染引起,约占所有新发癌症病例的13%。

常见的病原体感染包括以下四种:
1、HPV病毒
HPV病毒是诱发宫颈癌的高危因素,临床上患有宫颈癌的患者超9成存在HPV感染,可通过性以及接触传播。
2、乙肝病毒
感染乙肝病毒后会诱发乙肝发生,没有积极干预治疗会逐渐形成三部曲:乙肝→肝硬化→肝癌,乙肝病毒主要通过母婴、血液以及性接触三个途径传播。
3、EB病毒
感染EB病毒易引起鼻咽癌发生,鼻咽癌患者中几乎都有EB感染的表现。EB病毒主要通过口密切接触传播,嘴对嘴喂小孩、亲吻都可能会发生感染。
4、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是胃癌的高发人群,患病风险会比常人增加2~6倍,可通过口口接触、粪口接触传播,日常共用餐具、便后不洗手都是危险行为。
癌症不会传染,但是致癌的病原体却有可能传染,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卫生,谨防感染。

-4-
不碰坏情绪
“现在的生活节奏快,每个人背负的压力都不小。
建议大家不生气、不折腾、不钻牛角尖,凡事都想开点,做个‘没心没肺’的人。
因为精神愉快确实能给你一个好的身体。”
孙燕院士自认是一个“没心没肺”的人,因为他很少生气。
因为他发现很多癌症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的诱因,那就是压力大,长期处于忧郁、忧虑的不良情绪当中。
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下,会让身体产生“应激反应”,在应激状态下会让人体免疫力降低,让癌细胞有机可乘。
过度压抑情绪,尤其是不良情绪,如愤怒、悲伤等,不让它们得到合理的舒泄,就会增加患癌的风险。


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习惯,却是预防癌症发生的“金标准”。
想要预防癌症发生,从现在就要开始改变。
照顾好身体,是给自己最大的财富,愿你我都能保持健康的习惯,把癌症拒之门外。
提起健康,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不要吃腌菜腊肉,不要久坐”,这些似乎成为了人人都懂的常识。然而,有时候我们也会遇到一些例外的情况——比如62岁的大叔,他一直不吃腌菜、腊肉等腌制食品,也没有过度的饮酒习惯,但依然不幸因肠癌去世。

医生在追查病因时,给出了一个令人大吃一惊的解释:“他死于这些日常小习惯,尤其是有三件事,影响了他的健康。”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些细节,不知道这三件事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成了致命的健康隐患。那么,究竟是哪些小事,最终导致了他的肠癌呢?
喜欢久坐,尤其是饭后不动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句话大家应该都听过,它的意思是饭后活动有助于消化,有益健康。然而,许多人总是选择饭后坐下,甚至不动弹。大叔也不例外,他经常吃完饭就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不愿动一动。这种生活习惯看似不严重,但却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
久坐对人体的危害,已经被大量的研究证实。长期保持久坐不动的姿势,会导致血液循环变差,肠胃的蠕动速度也会减缓,进而影响消化与吸收。肠道中的有害物质得不到及时排出,会增加肠道癌症的风险。

根据一项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久坐与肠癌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联。研究发现,每天久坐超过6小时的人,其肠癌风险比坐得较少的人高出大约30%。这种生活方式,如果长时间持续,便成了健康的大敌。
如果不想让久坐成为致命的隐患,可以尝试在饭后做一些轻松的运动,如散步、伸展等。这不仅有助于消化,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
每天早餐简单粗糙,几乎无膳食纤维
我们每天都知道要吃早餐,但你有没有想过,吃什么早餐才算真正健康呢?大叔的早餐通常很简单,常常是几片馒头配上一点牛奶,偶尔加点油条,几乎没有蔬菜和水果,甚至也没有什么膳食纤维。这个习惯看似无伤大雅,但从健康角度来看,却是对肠道的伤害。

膳食纤维被称为“肠道的清道夫”,它能帮助肠道维持正常的蠕动,减少便秘问题,清理肠道中的垃圾。而缺乏膳食纤维的饮食,容易导致便秘,肠道里的有害物质长期滞留,增加肠癌的风险。
根据研究表明,每日摄入25克膳食纤维,肠癌的发生率可以降低15%至30%。然而,大多数人摄入的膳食纤维远远不足,特别是早餐,很多人都选择了简单、快捷却缺乏营养的食物,长期下去,肠道健康自然受损。

如果你想保护自己的肠道健康,可以尝试在早餐中加入一些全麦面包、燕麦片、蔬菜水果等,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能帮助肠道维持良好的功能,减少便秘,降低肠癌风险。
一有便意就憋,常常“等忙完再上厕所”
“憋便意”这一小习惯,很多人都有。大叔的工作很忙,经常觉得自己“没时间”上厕所。每当有便意时,他总是想着“等忙完再去”,有时甚至会憋几个小时。事实上,这个看似小小的习惯,已经影响到他的肠道健康。

便意是肠道告诉我们需要排出废物的信号,及时排便能够避免有害物质在肠道中滞留太长时间。如果我们习惯性地憋便,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增加便秘的风险,进一步加重肠道负担,最终可能发展成肠癌。
根据美国癌症协会的研究,习惯性憋便和长期便秘,可能增加肠癌的发生几率。排便是肠道的一项正常功能,憋便会使肠道内的有害物质滞留过久,从而增加患肠癌的风险。
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大家一定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无论工作再忙,都不要抑制便意。定期排便能帮助清除肠道内的垃圾,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保持肠道健康。

健康的生活方式,远比任何外在的保健品都要重要
在大叔的案例中,医生分析认为,肠癌的发生与他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久坐、缺乏膳食纤维的饮食以及习惯性憋便,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最终对他的肠道健康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把精力放在了外部的保健品和治疗上,却忽略了内在的健康管理。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为有效的防癌手段。
我们常常听到“癌症没有征兆,早期很难发现”,但实际上,肠癌是可以通过早期预防和早期筛查来降低风险的。

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保持适度的运动,及时排便,这些简单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患肠癌的几率。而且这些习惯不仅有助于预防肠癌,还能改善我们的整体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生病那么简单,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每一餐、每一个小动作,甚至是我们的坐姿和排便习惯,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警惕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习惯,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远离疾病的困扰。
1条评分金币+23
妞妞乐乐 金币 +23 - 13小时前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3743
金币
453288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8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15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1:39
高脂煎炸食品、烟酒、致癌病原体(如HPV/幽门螺杆菌等)和不良情绪 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基于60年肿瘤研究经验,明确提醒公众应尽量避免的四大癌症风险因素

孙燕院士自1951年从医以来,一直深耕肿瘤防治领域,被誉为“中国内科肿瘤学之父”。他在多个公开场合分享自己的健康理念,强调癌症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尽管年逾九旬,他仍精神矍铄,其建议融合了临床观察与流行病学数据,具有较强参考价值。

🧩 四大关键风险因素详解
以下是根据孙燕院士多次公开言论归纳出的四大需警惕因素:

风险类别    具体内容    主要健康影响    科学依据补充
🍔 饮食类:高脂、煎炸及加工肉类    少吃动物脂肪、红肉、烧烤、油炸食品;控制加工肉摄入(如香肠、火腿)    增加结直肠癌、胃癌等消化道癌症风险    加工肉被世卫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高温烹饪易产生丙烯酰胺、杂环胺等致癌物
🚬 行为类:吸烟与饮酒    彻底戒烟,避免二手烟;尽量不喝酒    显著提升肺癌、肝癌、口腔癌等多种癌症发病率    酒精是1类致癌物,烟草烟雾含至少69种已知致癌化合物

🦠 感染类:致癌性病原体    注意防范HPV、乙肝病毒、EB病毒、幽门螺杆菌感染    分别关联宫颈癌、肝癌、鼻咽癌、胃癌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癌风险增加2~6倍;全球约13%癌症由感染引起

😟 心理类:长期负面情绪    避免长期压力、焦虑、抑郁,“做个没心没肺的人”    情绪应激可导致免疫力下降,利于癌细胞逃逸    孙院士发现许多患者有“C型性格”(压抑型),长期不良情绪为促癌因素之一
(补充说明)虽然部分文章标题提及“剩菜剩饭”“发霉食物”,但综合多篇报道来看,孙燕院士的核心主张更聚焦于上述四类系统性风险,而非单一食物处理方式。

孙燕院士的防癌理念核心在于 “可控因素管理”:

饮食上坚持七分饱,多吃蔬果,控制高脂高盐;
生活习惯上坚决远离烟酒;
健康管理上重视疫苗接种(如HPV、乙肝)、定期体检;
心理状态上保持乐观平和,减少内耗。
这些措施并非要求极端戒断,而是倡导一种可持续的、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以降低长期患癌风险。

预防癌症的核心在于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结合权威机构建议与临床研究,以下是关键措施及依据:

🥗 一、饮食结构调整(降低30%~40%癌症风险)
增加植物性食物比例
每日摄入≥5份蔬果(1份≈拳头大小),特别是深绿色、橙黄色蔬菜及十字花科类(西兰花、卷心菜)。
用全谷物(燕麦、糙米)替代精制碳水,膳食纤维每日目标25~30克。

减少高危食品
限制加工肉制品(香肠、腊肉)、红肉(每周<500克)。
避免油炸、烧烤食物,改用蒸、煮、炖的烹饪方式。
控制高盐高糖
每日盐摄入<5克,警惕酥油茶、腌菜、薯片等高盐零食。
少喝含糖饮料,代之以绿茶(富含茶多酚)。

🏃 二、运动与体重管理(降低20%以上风险)
规律运动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游泳)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跑步、跳绳)。
加入每周2次力量训练(深蹲、俯卧撑)增强代谢。
保持健康体重
BMI控制在18.5~24(公式:体重kg/身高m²)。
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避免腹型肥胖。

🚭 三、戒除烟酒(避免1/3的癌症)
彻底戒烟
吸烟导致肺癌、喉癌等15种癌症,戒烟20年肺癌风险降90%。
利用尼古丁替代疗法或戒烟门诊辅助。
严格限酒
酒精为一级致癌物,男性日酒精量<25克(≈啤酒750ml),女性减半。

😴 四、作息与心理调节(增强免疫力)
保证睡咧柿�
每日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扰乱免疫系统。
压力管理

冥想、瑜伽缓解焦虑,长期压力增加胃癌、乳腺癌风险。
适度晒太阳
每日20~30分钟日照(避免暴晒),补充维生素D防多种癌症。

🩺 五、定期筛查与感染预防(早发现是关键)
癌症筛查
40岁以上:每年低剂量CT查肺癌,胃肠镜查消化道癌。
女性:HPV疫苗+宫颈涂片,乳腺超声/钼靶。

防控感染
接种乙肝疫苗(防肝癌)、HPV疫苗(防宫颈癌)。
使用公筷防幽门螺杆菌(胃癌主因)。
针对西藏地区的特别提示
高原居民需警惕:

减少甜茶、酥油茶的高频饮用(高脂高糖);
注意室内燃料污染(藏式炉灶),加强通风;
定期体检弥补高原医疗资源不足,PET-CT可精准筛查转移灶。
世界卫生组织强调:30%癌症可通过生活方式避免,结合筛查可将早期治愈率提升至80%。记住口诀:

戒烟限酒匀饮食,运动舒心好睡眠;
筛查疫苗双保险,谈癌不变重预防。

保持科学习惯并长期坚持,癌症风险显著降低!更多细节可参考148中的完整健康指南。

要理解致癌因素的科学本质,需从环境暴露、生物作用、遗传基础及生活方式等多维度分析,其核心机制是细胞遗传物质(DNA)损伤或调控异常,导致细胞失去正常生长控制,最终恶变。以下是几类主要致癌因素的科学解释:

一、化学致癌因素:最常见的环境诱因
化学致癌物是人类肿瘤的主要病因(约占70%-80%),可分为间接致癌物(需体内代谢激活)和直接致癌物(无需代谢即可作用)两类,其作用机制均为损伤DNA或干扰细胞代谢。

间接致癌物:需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系代谢,转化为终致癌物(如亲电子基团),再与DNA共价结合,导致碱基突变或染色体畸变。常见例子:
多环芳烃(如苯并芘):来自烟草烟雾、烧烤食品,可诱发肺癌、皮肤癌;
亚硝胺:来自变质蔬菜、腌制食品(如咸菜、腊肉),可诱发消化道癌(胃癌、肝癌);
黄曲霉毒素:来自霉变粮食(如花生、玉米),是最强的肝癌致癌物(比苯并芘强100倍)。

直接致癌物:无需代谢即可直接与DNA反应,如烷化剂(芥子气、环磷酰胺)、酰化剂(如氮芥),可诱发白血病、肺癌等。
金属致癌物:如铬、镍、砷等,通过干扰DNA修复或产生氧化应激,诱发肺癌、皮肤癌259。
二、物理致癌因素:直接损伤遗传物质
物理因素通过直接破坏DNA结构或引起细胞慢性炎症诱发癌症,常见类型:
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可导致DNA双链断裂、碱基缺失,若修复错误则引发突变(如肺癌、白血病);
紫外线(UV)辐射:可诱导DNA形成嘧啶二聚体(如胸腺嘧啶二聚体),抑制DNA复制,诱发皮肤癌(如黑素瘤、基底细胞癌);
长期热辐射:如反复烫伤、长期接触高温(如厨师),可引起皮肤或黏膜慢性炎症,诱发鳞状细胞癌;
机械刺激:如长期咀嚼槟榔(物理摩擦)可导致口腔黏膜反复损伤,结合槟榔中的槟榔碱(化学致癌),诱发口腔癌。

三、生物致癌因素:感染与慢性炎症
生物因素(病毒、细菌)通过整合基因组或诱导慢性炎症导致细胞恶变,约占**15%-20%**的癌症病因:
病毒致癌:
人乳头瘤病毒(HPV):高危型(16、18型)可整合入宿主基因组,表达E6、E7蛋白,抑制抑癌基因(如p53、Rb),诱发宫颈癌、肛门癌;

Epstein-Barr病毒(EBV):与伯基特淋巴瘤、鼻咽癌密切相关(通过激活癌基因MYC);
乙肝病毒(HBV):通过慢性肝损伤、肝硬化,诱发肝癌(整合病毒DNA导致基因异常)。
细菌致癌:
幽门螺杆菌(Hp):通过释放CagA毒素损伤胃黏膜,诱发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进而发展为胃癌(约占胃癌病因的60%);
肠道菌群失调:如梭状芽孢杆菌产生的脱氧胆酸,可损伤结肠黏膜,诱发结肠癌。

四、遗传与表观遗传因素:内在易感基础
遗传因素是癌症发生的内在驱动,主要涉及癌基因激活或抑癌基因失活:
癌基因:正常细胞中的“原癌基因”(如ras、myc)突变后激活,促进细胞无限增殖(如ras突变可诱发肺癌、结肠癌);
抑癌基因:负责调控细胞生长、修复DNA(如p53、Rb),突变后失去功能,导致细胞恶变(如p53突变见于50%以上的人类肿瘤);
家族遗传性癌症:如视网膜母细胞瘤(Rb基因突变)、家族性乳腺癌(BRCA1/2基因突变),患者携带先天突变,患癌风险比普通人高10-20倍;
表观遗传改变:如DNA甲基化(抑癌基因沉默)、组蛋白乙酰化(基因表达异常),可通过环境因素(如吸烟、饮食)诱导,参与癌症发。

五、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可预防的关键诱因
生活方式是最可控的致癌因素,约占30%-40%的癌症病因,主要通过长期积累损伤诱发细胞恶变:

吸烟:香烟中的尼古丁(成瘾物质)、苯并芘(致癌物质)可导致多器官癌变(肺癌、食管癌、胃癌等),二手烟的危害与主动吸烟相当;
饮酒:酒精代谢产物乙醛(一级致癌物)可损伤DNA,增加消化道癌(胃癌、肝癌)、乳腺癌风险;

不健康饮食:
腌制/加工食品(如咸菜、腊肉):含亚硝酸盐,代谢为亚硝胺,诱发胃癌、结肠癌;
红肉(猪肉、牛肉):高温烹饪(如烧烤)产生杂环胺,增加结肠癌风险;
水果/蔬菜摄入不足:缺乏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β-胡萝卜素),无法清除自由基,增加肺癌、胃癌风险;

肥胖:通过胰岛素抵抗、炎症因子(如TNF-α、IL-6)促进细胞增殖,增加肝癌、胰腺癌、子宫内膜癌风险;
缺乏运动:导致代谢紊乱(如血糖、血脂升高),增加结肠癌、乳腺癌风险。
总结:癌症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癌症的发生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环境因素(化学、物理、生物)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

吸烟(环境)+ 肺癌家族史(遗传):患肺癌风险比普通人高20-30倍;
HPV感染(生物)+ 免疫力低下(生活方式):患宫颈癌风险显著增加。
预防核心:减少暴露于致癌因素(如戒烟、限酒、避免腌制食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定期筛查(如HPV疫苗、胃镜检查),可降低**40%-50%**的癌症风险

1条评分金币+9
妞妞乐乐 金币 +9 - 13小时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2814
金币
541848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91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5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23:20
健康生活:孙燕院士防癌秘诀与日常习惯的启示

孙燕院士的四大防癌核心秘诀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作为与肿瘤战斗六十余年的专家,其94岁高龄仍身体健朗的秘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且可操作的防癌指南。他的防癌秘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 不碰高脂肪、煎炸食物  
孙燕院士强调“吃饭只吃7分饱”的原则,并建议减少动物脂肪、红肉及煎炸食物的摄入。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中国23种主要致癌风险中,水果蔬菜摄入不足位列第一(占15.6%)。加工肉类(如培根、火腿)被世卫组织列为1类致癌物,长期食用可使结直肠癌风险增加18%。红肉经烧烤、煎炸后,会产生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进一步提升患癌风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日摄入300~500克蔬菜、200~350克水果,并搭配适量肉制品,以均衡营养、降低癌症风险。

2. 不碰烟酒  
烟酒均为1类致癌物。烟草烟雾含7000多种化合物,其中69种为明确致癌物,长期吸烟可导致肺癌、口腔癌等多种癌症,我国每年因吸烟死亡人数超100万。酒精则与口腔癌、肝癌、食管癌等密切相关,每18个癌症患者中就有1个与饮酒相关。孙燕院士呼吁“像控制酒驾一样控烟”,强调戒烟戒酒对降低癌症风险的决定性作用。

3. 不碰致癌病原体  
许多癌症与病原体感染相关。《柳叶刀·全球健康》研究显示,2018年全球220万新发癌症病例由传染性病原体引起,占所有新发病例的13%。需重点防范的病原体包括:  
- HPV病毒:9成以上宫颈癌患者存在HPV感染,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 乙肝病毒:可引发乙肝→肝硬化→肝癌的“三部曲”,传播途径为母婴、血液及性接触。  
- EB病毒:与鼻咽癌高度相关,通过口密切接触(如亲吻、嘴对嘴喂食)传播。  
- 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胃癌风险增加2~6倍,通过共用餐具、粪口传播,需注意饮食卫生。

4. 不碰坏情绪  
孙燕院士提倡“不生气、不钻牛角尖”,保持“没心没肺”的豁达心态。长期不良情绪(如压力大、忧郁)会抑制免疫系统,增加癌症风险。研究指出,精神愉快能提升免疫力,而情绪压抑会导致应激反应,为癌细胞滋生提供条件。

日常小习惯:被忽视的健康隐患

尽管遵循了部分健康原则,但仍有人因忽视细节而患病。例如一位62岁大叔虽不吃腌菜、不酗酒,却因以下三个习惯不幸罹患肠癌:

1. 久坐不动,尤其饭后久坐  
哈佛大学研究显示,每天久坐超过6小时者,肠癌风险比活动者高30%。饭后立即久坐会导致肠胃蠕动减缓,有害物质在肠道内滞留时间延长。大叔常饭后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缺乏运动,这直接加剧了肠道负担。

2. 早餐缺乏膳食纤维  
大叔早餐多为馒头、牛奶,几乎无蔬菜水果和膳食纤维。膳食纤维被誉为“肠道清道夫”,每日摄入25克可降低15%~30%的肠癌风险。缺乏膳食纤维易导致便秘,使肠道有害物质长期滞留,增加癌变风险。

3. 习惯性憋便  
美国癌症协会指出,憋便和长期便秘会增加肠癌几率。便意是肠道排毒信号,憋便会导致有害物质滞留过久。大叔因工作繁忙常憋便,“等忙完再上厕所”的习惯严重扰乱了肠道功能。

科学防癌的生活方式总结

结合孙燕院士的秘诀和日常隐患案例,科学防癌需从以下多维度着手:

饮食调整  
- 增加蔬果摄入:优先选择深色蔬菜和新鲜水果,补充抗氧化剂和膳食纤维。  
- 控制红肉与加工肉:每周红肉摄入不超过500克,避免煎炸烧烤。  
- 多吃防癌食物:西蓝花(降低36%~11%总体癌症风险)、豆制品(每天150克降低35%癌症风险)、胡萝卜(每周400克降低20%癌症风险)等。

生活习惯优化  
- 戒烟限酒:严格杜绝烟草,酒精摄入越少越好。  
-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减少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  
- 健康睡眠:保证每晚7~8小时睡眠,避免午睡超过1小时;不熬夜可降低69%的癌症风险。

情绪管理  
- 接纳情绪:不压抑愤怒、悲伤等情绪,通过倾诉、运动、冥想等方式释放。  
- 保持乐观:培养兴趣爱好,参与社交活动,提升心理韧性。

病原体防控  
- 注重卫生:避免共用餐具,饭前便后洗手;接种HPV疫苗、乙肝疫苗;定期体检筛查幽门螺杆菌。

结语

照顾好身体确实是最大的财富。孙燕院士的防癌秘诀并非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融入日常的简单习惯:少吃高脂煎炸、远离烟酒、防范病原体、保持好心情。同时,我们需警惕久坐、饮食单一、憋便等“小习惯”背后的健康风险。正如孙燕院士所言,“预防癌症从现在开始改变”。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管理,我们完全可以将癌症拒之门外,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当前正值2025年11月14日深夜,在这个宁静的时刻,不妨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习惯,从明天起践行这些防癌原则,为自己构建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
1条评分金币+8
妞妞乐乐 金币 +8 - 13小时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