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阅读
  • 3回复

[猎奇]李鸿章在100多年前就曾告诫世人:若想中国无后患,必须灭其国 [6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4795
金币
54995
道行
38009
原创
2502
奖券
5104
斑龄
137
道券
1220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6527(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10-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2:11



1894年甲午海战惨败后,北洋水师总督李鸿章在庭前失声痛哭:他看见的是一个软弱的大清与日益强盛的日本,而慈禧太后为维护权位,坚持和谈、不愿主战,这让他心如刀割。但身为重臣,他不得不收拾情绪,带着皇命赴日,最后在马关被迫签下了屈辱的和约,以换来朝廷短暂的平静。



李鸿章长期代表清廷外交,熟悉谈判之道,但面对来势汹汹、步步紧逼的日本,他也显得无能为力。条约签定后,他忧虑地告诫后人:若想消除隐患,必须彻底打败日本。回顾历史,他指出日本曾非常落后,直到古时受我文化和技术影响,才逐步发展;唐代日本曾派大批使臣来华学艺,到了近代明治维新后,他们又走上了强军扩张之路,最终确立了“大陆政策”,把目光越过朝鲜直指中国与东南亚。



清廷在初期确有轻视之心。李鸿章主持的洋务运动看似热火朝天:办学堂、建厂矿、铸舰械,朝中也认为国力正在恢复。可日本以节俭与决心投入海军建设,明治天皇亲自支持海军经费,使得岛国很快在军力上迎头赶上。到甲午战前夕,日本舰队在数量与现代化程度上已超过了北洋水师;而北洋水师自1888年后几乎未再添新舰,舰船老旧、射程火力不足,军需弹药采购与训练也渐趋懈怠。朝廷内部,光绪忙于与慈禧争权,对军队状况关注不足。



1894年,朝鲜爆发起义,请求清廷出兵。按旧有条约,清军进入朝鲜并照会日本,但日本认为这是出兵的绝好时机,立即调兵。慈禧在国家危机之际仍顾虑个人庆典,迟迟不愿动员,直到谈判破裂,朝廷才仓促增兵。战事迅速升级,半载之间清军节节失利,李鸿章再次成为众矢之的,被迫出面签约。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其长子李经方等人在日本代表伊藤博文等人面前签署了《马关条约》。条约内容包括割让辽东半岛(后来经过列强干预有所变动)、将台湾与澎湖列岛划归日本,并赔偿巨额白银,还开放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设厂。李鸿章并非心甘情愿,而是在性命与国家难以承受的现实压力下被迫签字。他对此深感悔恨,也开始反思过去自己曾主张与日本结盟抗俄的想法是多么错误。



回望几次冲突的教训:从1874年日本借琉球事件派兵台湾,到甲午前夕的种种失策,清廷既有轻敌之心,也有内耗与腐败——军费被挪用,军队没有得到应有的现代化与训练。李鸿章在条约签成后感到彻骨的寒意:日本不会满足于暂时的利益,它的扩张心态与实力意味着大清若不采取根本性的反制,难保长治久安。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7336
金币
499863
道行
2004
原创
2432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88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2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3:26
您提到的内容涉及历史人物李鸿章与甲午海战的背景,但其中存在若干史实性误差。以下将从历史事实澄清、李鸿章的真实角色与处境、甲午战争中的北洋水师与决策机制、慈禧太后的政治态度以及历史反思与深层意涵五个方面,系统梳理并深入解析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力求还原真实图景,并探讨其深远影响。

---

一、历史事实澄清:李鸿章并未“目睹”甲午海战全程

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尤其是黄海海战)是近代中国海军史上的一次重大战役,但李鸿章作为北洋大臣兼北洋水师创建者,并未亲临战场。他坐镇天津总理衙门和直隶总督府,负责战略调度、后勤支援与外交斡旋。所谓“目睹大清衰败”,更多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述——他是这场失败最直接的政治责任人之一,情感上的痛苦与政治上的挫败感交织,确有其心理基础,但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现场见证”。

黄海海战的实际指挥官为丁汝昌(北洋水师提督),战斗发生在1894年9月17日的大东沟海域。此役虽战术上未分绝对胜负,但战略上北洋水师丧失制海权,最终在威海卫之战中全军覆没。

---

二、李鸿章的角色:改革先锋与体制困局中的悲剧人物

李鸿章是晚清“洋务运动”的核心推动者之一。他主持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并于1888年正式建立北洋水师,一度使清朝拥有亚洲最强的海军力量。然而,这支舰队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暴露了深层次的问题:

- 军事现代化的表面化:舰艇购置先进,但训练落后、弹药不足(如炮弹填充沙土)、指挥体系僵化。
- 财政支持的断续: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缮颐和园(“三海工程”及颐和园重建),导致十余年未添新舰,而日本则举国投入军备竞赛。
- 政治孤立与派系 斗争:李鸿章属“务实派”,但在朝廷中受翁同龢等清流党排挤,难以获得中央全面支持。

因此,李鸿章的“痛苦”不仅来自战败本身,更源于理想主义改革遭遇腐朽体制的压制。他试图以技术革新挽救帝国命运,却发现制度惰性远超武器差距。

---

三、慈禧太后的“和谈”立场:权力逻辑高于国家利益?

关于慈禧坚持“和谈”的说法,需辩证看待。她在战争初期并非一味主和,而是采取“避战求稳”的策略,核心动机在于:

- 维护个人权力稳定:战争可能引发政局动荡,威胁其垂帘听政地位;
- 庆典优先于国防:1894年正值她六十大寿,朝廷上下忙于筹备庆典,不愿节外生枝;
- 对日本实力误判:清廷普遍轻视日本为“蕞尔小邦”,认为可通过外交威慑解决争端。

直到战局恶化,才被迫应战。战后,她默许李鸿章赴日谈判,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赔款两亿两白银。此举虽保全政权,却极大削弱国力,激起全国愤慨。

值得注意的是,慈禧并非完全反对战争,而是以权力维稳为最高准则,战争或和平皆服务于统治延续。这种“现实政治”取向,正是传统帝制晚期治理逻辑的缩影。

---

四、甲午战败的结构性根源:不只是军事失败

甲午战争的结局,标志着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路线的破产。其失败原因可归纳为三个层面:

| 层面 | 表现 | 深层问题 |
|------|------|----------|
| 制度层面 | 军事指挥权分散,文官干涉作战;情报系统落后 | 封建官僚体制无法适应现代战争 |
| 财政与工业基础 | 海军经费被挪用,造船能力依赖外国 | 缺乏自主工业化体系 |
| 社会动员能力 | 民众对战争冷漠,缺乏民族国家意识 | 传统天下观阻碍现代民族建构 |

相比之下,日本已完成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全民征兵制与现代教育体系,形成“举国一致”的战争机器。甲午之败,实为两种文明模式的竞争结果。

---

五、历史反思:李鸿章的遗产与中国现代化路径的转折

李鸿章在战后曾感慨:“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这句话道尽了一个改革者在旧体制内挣扎的无奈。他的悲剧在于:

- 先行者的孤独:他在器物层面推动现代化,却无法触动制度与思想根基;
- 替罪羊的命运:战败后成为众矢之的,背负卖国骂名,实则整个统治集团共担责任;
- 启蒙的前夜:甲午惨败唤醒知识分子,催生康梁变法、孙文革命,中国由此进入思想剧变时代。

今日回望,甲午战争不仅是军事冲突,更是传统帝国向现代国家转型过程中的阵痛标志。李鸿章的形象也因此超越具体功过,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一个试图挽狂澜于既倒,却终难逆历史潮流的复杂人物。

---

结语:历史的镜鉴

甲午海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它留下的教训至今振聋发聩:

> 技术可以引进,制度必须革新;  
> 国家强盛不在于巨舰大炮,而在于体制活力与国民精神。

李鸿章的痛苦,是一个清醒者在昏睡时代中的孤独呻吟。而我们今日重审这段历史,不是为了追责古人,而是为了理解:真正的强国之路,始于对失败的诚实面对,成于对变革的坚定推进。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fzw999

UID: 162224

精华: 8
职务: 山庄英杰
级别: 天外仙宗

发帖
158264
金币
2058
道行
18018
原创
2242
奖券
20
斑龄
1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佳能80D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16072(小时)
注册时间: 2007-02-20
最后登录: 2025-10-27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4小时前
世界要想太平,必须灭掉米国,小日本,以色列,沙皇帝国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0693
金币
423521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31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27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3小时前
李鸿章极有可能并未明确说出“必须灭其国”的字眼,但多份史料与后世叙述表明,他在甲午战败后深刻意识到日本是清朝最大威胁,并留下类似“此国不灭,后患无穷”的警示性评价。

📌 背景
19世纪末,清朝在两次鸦片战争后国力衰微,内部动荡不断。与此同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全面近代化改革,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迅速崛起。而清廷仍沉溺于“天 朝上国”的幻想中,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北洋水师自1888年后再未添置新舰,弹药训练也严重滞后。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主持建设北洋水师、兴办工厂学堂,深知中日之间军力差距正在逆转。

🔍 动机与判断依据
李鸿章之所以对日本产生如此强烈的危机感,源于以下几个关键事实:

日本的扩张野心早已显露:从侵略琉球、渗透朝鲜,到制定“大陆政策”,目标直指中国。
甲午战争暴露清廷虚弱: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节节败退,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马关条约》签订的屈辱经历:1895年,李鸿章赴日本马关谈判,遭日本刺客袭击致左眼受伤,身心受创。条约规定割让台湾、辽东半岛,赔偿2亿两白银,开放通商口岸等,使中国主权严重受损。
这些经历让他彻底认清:日本不再是昔日的藩属小国,而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敢于动武的新兴帝国主义国家。

⚖️ 李鸿章的真实态度:主和非怯战,而是知彼知己
尽管他主张避免战争,但这并非出于软弱,而是基于现实判断:

判断维度    清朝状况    日本状况    李鸿章的认知
军事准备    北洋水师停滞多年,弹药不足    明治天皇每年自掏30万日元强军,战舰增至32艘    日本已具备速胜能力
国家意志    慈禧重寿宴轻战事,朝中主战派多为情绪化喊话    全民动员,上下一心推进军国主义    日本更具战略耐心与执行力
战争后果    一旦战败将丧失战略主动权    可借战胜获取巨额赔款加速发展    战败将引发连锁危机
李鸿章认为,与其仓促应战落败,不如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反制。但他也清醒地看到,若不从根本上遏制日本的扩张势头,未来中国将永无宁日。

🧭 结论
“若想中国无后患,必须灭其国”这句话虽未见于正史原文,但在多篇历史评论与网络文章中被广泛引用,用以概括李鸿章晚年对日本威胁的极端警觉与战略判断。其核心思想符合他在甲午战败后的心理转变——从主和转向认定日本为“心腹大患”,必须彻底解决才能保中华长治久安。

这并非鼓吹侵略,而是乱世重臣在屈辱外交与民族存亡之间发出的悲鸣式预警。后来的侵华战争(如南京大屠杀)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他的预见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