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阅读
  • 1回复

[医学知识]【预警】一周15例中毒!多地降温,提醒家中老人这些事别做[6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6925
金币
497285
道行
2004
原创
2432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80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25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3小时前
— 本帖被 xian209 执行加亮操作(2025-10-25) —

近期多地降温

燃煤燃气取暖增多

室内通风不良

一氧化碳中毒风险

也随之上升

一周内15例中毒呼救

据山东省烟台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统计,10月4日至11日一周内,共受理一氧化碳中毒呼救15例,多发生在家庭居所、出租屋、老旧小区等场所。

10月11日6时许,山东烟台龙口市的周先生及其家人出现头晕、胸闷,紧急拨打120入院治疗。经了解,周先生家中烧有煤炉,并且夜间门窗紧闭,经诊断二人均为中度一氧化碳中毒。

不仅用炭火盆或煤炉进行室内取暖会有一氧化碳中毒风险,居家火锅、炭火烤肉、围炉煮茶不及时通风,也易中招。

图源:浙江消防

无独有偶,近日浙江杭州余杭区仁和街道,4人在家中密闭空间内烘烤豆子,结果引发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其中一位患者心有余悸地回忆“前一秒还在翻豆子,突然觉得胸口闷、恶心,结果眼前一黑,等醒来已经在医院了。”经治疗,目前4人均已好转。

一氧化碳是怎么让人中毒的?

一氧化碳无色、无味、无刺激性,很难被人察觉,吸入过多会导致身体组织缺氧引发中毒,容易“夺命于无形”

氧气进入身体后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当血液流经各个组织,氧气会从氧合血红蛋白中分离出来,进入组织。

但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气高200-300倍,因此一旦吸入一氧化碳,氧气就会被“挤下车”。血液流经的组织细胞因为收不到氧气而窒息,就会引发中毒

哪些生活场景下容易“中招”?

1. 紧闭门窗使用燃气做饭

秋冬季大家通常紧闭门窗来保温,室内通风不良,燃气一旦因缺氧燃烧不充分,产生的一氧化碳无法及时排出,极易引起中毒事故。

2. 室内炭火取暖或围炉烧烤

煤炭、木炭在通风不良的密闭环境中,无法充分燃烧,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此外,使用燃煤取暖,烟囱堵塞、倒风或者烟囱连接不紧密,也容易造成室内一氧化碳浓度过高而发生中毒。

3. 停车闭窗吹空调

停车、闭窗在怠速的车内吹空调休息是危险的习惯。发动机连续运转会不断产生一氧化碳,如未能及时通风,将通过空调和车厢缝隙进入车内,造成人员中毒。

这些误区别再信

误区1:

只有烧煤才会引起中毒

凡是含碳的燃料,如汽油、煤油、普通木炭、“环保炭”等,因缺氧而不能充分燃烧时,皆可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

误区2:

没有煤烟、臭味就不会中毒

一氧化碳无色无味,无煤烟不等于没有一氧化碳,若不做好通风,在相对密闭的空间内极易中毒。

误区3:

门窗开个“缝”就不会中毒

一氧化碳比空气轻,若门窗缝隙位置低,一氧化碳就不易排出,所以必须开窗通风。

误区4:

炉边放盆清水就不会中毒

一氧化碳极难溶于水,且水和煤在高温下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叫水煤气的混合气体,含有大量一氧化碳,且比重大,更易在室内弥存,从而提高中毒风险。

一氧化碳中毒如何急救

  • 轻度中毒:可出现头痛、头晕、视力下降、耳鸣、恶心、乏力、心跳加速等症状。

  • 中度中毒:除有轻度中毒症状之外,皮肤黏膜出现樱桃红色,多汗、心律失常、烦躁、行动迟缓、嗜睡、昏迷等症状继续加重。

  • 重度中毒:进入昏迷状态,会出现阵发性或强直性痉挛,面色苍白或青紫,血压下降、瞳孔散大。

抢救一氧化碳中毒者,首先要将其转移到通风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并注意给患者保暖,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

在等待急救人员的同时,如果患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应立刻进行心肺复苏。

此外,一氧化碳中毒的危害并不局限于急性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因此,中毒患者在出院后两个月内应密切随访。

近期受冷空气影响

20余个省份

气温普遍下降了4℃到8℃

局地可达10℃

使用炭火或煤炉取暖、做饭时

请确保炉灶和烟筒完好畅通

同时注意室内通风

科普专家Expert

程 斌 二附院急诊科 主任医师

擅长:各种急危重症救治及各器官功能维护,尤其擅长急性中毒、ARDS、急性胰腺炎等救治。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毒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急诊医学人文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中毒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感染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生命支持技术分会理事;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急危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整合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范 骏 二附院急诊科 主任医师

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擅长急、危重症的抢救、诊断和治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省部级基金5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30余篇。

编辑:杨君琴 编审:兰天

合:国家应急广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来源正版图片库123RF、Pixabay

1条评分金币+21
xian209 金币 +21 - 4小时前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6925
金币
497285
道行
2004
原创
2432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80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25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3小时前
近期降温致一氧化碳中毒风险陡升:一周15例中毒案例敲响警钟

一、降温引发中毒事件频发,烟台一周15例呼救
近期,受较强冷空气影响,全国多地气温持续偏低,北方及南方部分地区均加入降温行列。随着燃煤燃气取暖需求激增,室内通风不良导致的一氧化碳中毒风险显著上升。据山东省烟台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统计,10月4日至11日一周内,共受理一氧化碳中毒呼救15例,中毒事件多发生在家庭居所、出租屋、老旧小区等通风条件较差的场所。

典型案例如10月11日6时许,烟台龙口市周先生一家因夜间使用煤炉取暖且门窗紧闭,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紧急送医后被诊断为中度一氧化碳中毒。另一典型案例来自浙江杭州余杭区仁和街道,4人在密闭空间内烘烤豆子时,因通风不足引发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其中一名患者回忆:“前一秒还在翻豆子,突然胸口闷、恶心,眼前一黑就失去了知觉”,所幸经及时救治均已好转。

二、一氧化碳中毒的“隐形杀手”特性
一氧化碳(CO)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气体,被称为“隐形杀手”。其毒性源于与血红蛋白的极高亲和力——CO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气高200-300倍。当人体吸入CO后,CO会迅速取代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丧失,组织细胞因缺氧而窒息坏死。

三、高风险场景与常见误区
(一)易引发中毒的生活场景
1. 燃煤/炭火取暖:煤炉、炭火盆在密闭空间燃烧不充分时产生大量CO。若烟囱堵塞、倒风或连接不紧密,CO易滞留室内。
2. 围炉煮茶/火锅/烧烤:居家使用炭火火锅、烤肉或围炉煮茶时,若未及时开窗通风,CO会在密闭空间快速累积。
3. 停车闭窗吹空调:汽车怠速时发动机持续产生CO,若在密闭车内开空调休息,CO可通过空调系统或缝隙进入车内。
4. 燃气热水器/灶具使用不当:燃气燃烧不充分(如通风不足)会产生CO,尤其是安装在浴室且未安装烟道的热水器风险极高。

(二)需警惕的认知误区
- 误区1:只有烧煤才会中毒  
  凡是含碳燃料(汽油、煤油、木炭、环保炭等),缺氧燃烧时均会产生CO。
- 误区2:无煤烟/臭味就不会中毒  
  CO无色无味,无明显气味不代表安全,密闭空间内极易达到中毒浓度。
- 误区3:门窗留缝即可避免中毒  
  CO比空气轻,低处缝隙难以有效排出,必须开窗通风才能降低室内浓度。
- 误区4:炉边放盆水可防中毒  
  CO几乎不溶于水,且水与煤高温反应可能生成更多CO(水煤气),反而增加风险。

四、中毒症状与科学急救措施
(一)中毒症状分级
- 轻度中毒:头痛、头晕、心悸、恶心、呕吐、全身乏力,脱离环境后症状可迅速缓解。
- 中度中毒:皮肤黏膜呈樱桃红色,多汗、心律失常、烦躁、行动迟缓、嗜睡甚至昏迷。
- 重度中毒:深度昏迷、抽搐、面色苍白或青紫、血压下降、瞳孔散大,可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二)急救步骤
1. 立即通风换气:迅速将患者转移至空气新鲜的通风处,打开门窗,保持呼吸道通畅。
2. 保暖与吸氧:注意患者保暖,有条件可给予吸氧。
3. 紧急呼救: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在等待期间若患者心跳呼吸骤停,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4. 后续随访: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如意识障碍、痴呆等),出院后两个月内需密切随访。

五、专家提醒:预防胜于治疗
烟台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及多位急诊科专家强调,一氧化碳中毒以预防为主:
- 检查取暖设备:使用煤炉时确保烟筒通畅、接口密封,定期清理烟道;燃气热水器必须安装在通风处并接至室外。
- 强制通风:无论使用何种燃料取暖或烹饪,务必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切勿紧闭门窗。
- 安装报警装置:在使用煤炉、炭火的房间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并定期检查其功能。
- 避免危险行为:不在密闭车内开空调睡觉;围炉煮茶、吃火锅时保持开窗或开启排风扇。

当前正值秋冬交替,“断崖式降温”仍在持续。随着气温进一步降低,取暖需求将持续增加。公众需高度警惕一氧化碳中毒风险,尤其关注老年人、租房人群及老旧小区居民的安全。记住:“开窗通风”是最简单有效的预防措施,莫让“隐形杀手”有机可乘。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