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4阅读
  • 1回复

[西游记]佛教和道教哪一个优势大?西游记作者早就给出了答案 [5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9336
金币
408173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04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11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30
《西游记》佛教的西天如来佛祖与南海观音菩萨,出镜率都非常高。道教的大佬更是无数,除了太上老君,还有玉帝、王母、太阴星君、镇元子、太乙救苦天尊等人。佛教之争,便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
  《西游记》主角孙悟空有过弃道从佛的经历,加之杨洁导演拍摄的86版《西游记》有贬低道教的倾向,比如让玉皇大帝钻桌子,于是,很多人觉得,《西游记》作者十分轻贱道教,是崇佛抑道的故事。


说句实在话,《西游记》作者确实对道教不满,比如车迟国一回,孙悟空自作主张,把和尚都放了,又运转双关穿夹脊,捽碎了车辆,又打死了两个妖道,不但三个妖道遭殃,连三清都的雕像都被推下了神坛。
  但,《西游记》作者不过是借以讽刺明朝某位皇帝的胡为乱信,讽刺道士呼风唤雨,凌驾于皇权之上的现状,要知道,孙悟空灭的是妖邪,而非道士,毕竟,道士的尸骸,一个是虎,一个是鹿,一个是羚羊。
  有人说,孙悟空大闹天宫时,玉皇大帝之所以派人去请西天如来佛祖,是因为道教势力大佬林立,内部出现不和谐,所以,玉帝只好请外部势力来平衡过于庞大的道教势力,而如来借此机会向东方扩大自己的地盘,观音找唐僧等人由东向西打通传经之路,使佛教势力顺利进入东方市场。


《封神榜》是和尚写来骂道士的书籍,《西游记》是道士写来骂和尚的书籍,至于崇佛一说,根本就站不住脚在西游世界里,大唐境内没几个妖怪,仿佛是越往西天,吃人的妖怪越多,越是法力通天,背后的关系也越硬,如来小舅子下凡闹事如来不管,观音一个佛教神仙天天往天宫跑干涉别国内政。
  唐僧师徒好不容易到了西天,阿难迦叶索要人事,如来不但不管还包庇,本质上是如来主动让两使者要好处,而如来和观音设置了九九八十一难,就是为了给金蝉子镀金,唐僧是内定的佛,妖魔都是观音派下去的,《西游记》找不出一点弘扬佛教的意思,原著本意是崇道抑佛。
  有人说,《西游记》是根据大唐西域记改编的。又有人说,据《西游真诠》所说,《西游记》是用隐喻的形式写道教金丹术的,后来被文人整成了神话故事。


还有人说,《西游记》的作者未必有诸多立意!奈何后人各怀心思,百家争鸣,完成了作者都不知道的寓意!无非都借它言己,各逞心机罢了。
  很多人表示,反对外来佛教,支持本土道教。其实,在西游世界里,皇权大于一切,佛道不过是宗教,如来的西天佛祖以及佛家世尊的职位,都是玉皇大帝封的,如来是玉帝的臣子,佛教并非外部势力。
  至于西天路上的种种妖魔,不过是心魔所化,而佛菩萨也不过是诸法、诸相,整个《西遊记》,讲的就是心,悟空学艺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心洞,指的都是心,从根本上讲,心即是道,道即是心,不存在立佛毁道,立道毁佛,唯不明理者才有此说。


正所谓: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道化贤良佛化愚,衣冠虽别,修行之理则同,《西游记》作者尊崇的是三教合一,菩提祖师样样精通,所以教出了支持三教合一的孙悟空。
  《西游记》银角大王变化成受伤的老道士,编造谎言,说自己的腿被猛兽伤了,走不了路,骑不得马,向唐僧求救。三藏闻言,认为真实,道:

  “先生啊,你我都是一命之人,我是僧,你是道,衣冠虽别,修行之理则同。我不救你啊,就不是出家之辈。救便救你,你却走不得路里。”

  黄花观一站,孙悟空远远地望见一个庵观寺院,唐僧听说前面是道士的地盘,却加鞭促马,意欲寄宿,寻方便处,安排些斋饭吃,三藏下马,八戒道:


 “黄花观乃道士之家,我们进去会他一会也好,他与我们衣冠虽别,修行一般。”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9336
金币
408173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04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1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0:32
一、《西游记》中“佛教优势”的核心体现:取经主线的“胜利逻辑”
《西游记》的核心情节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这一主线本身就隐含“佛教向东方扩张”的叙事逻辑。从故事发展看,佛教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弃道从佛”的主角转变:
孙悟空最初师从道教的菩提祖师(虽菩提祖师“三家配合本如然”,但孙悟空的法术本质是道教),但大闹天宫后被如来制服,最终弃道从佛,成为“斗战胜佛”。这一转变象征着“道教无法约束的叛逆者,最终被佛教收编”,暗示佛教的“包容性”更强。
佛教对“关键节点”的控制:
孙悟空大闹天宫时,道教的玉帝、太上老君等均无法制服,最终如来佛祖用“五指山”镇压,直接展示佛教的“法力优势”;
取经路上,观音菩萨作为佛教代表,全程指导唐僧师徒,甚至亲自设计“九九八十一难”(如红孩儿、通天河等),确保取经顺利,体现佛教对“核心任务”的掌控力;
最终五圣成真(唐僧成“旃檀功德佛”、孙悟空成“斗战胜佛”等),佛教通过“取经”完成了“向东方传法”的目标,势力从“西牛贺洲”扩张至“南赡部洲”(大唐),实现了“地盘扩张”。
二、《西游记》中“道教的困境”:形象贬低与势力收缩
作者对道教的核心神仙形象(如玉帝、太上老君)多有讽刺性塑造,暗示道教的“衰落”:

玉帝:“三界之主”的无能:
凤仙郡故事中,玉帝因“郡守推翻供品”而“惩罚全郡不下雨”,心眼极小;
孙悟空大闹天宫时,玉帝吓得“钻桌子”(86版电视剧强化了这一形象,原著中虽未明确,但“请如来救驾”的行为已显无能),完全没有“三界之主”的威严。
太上老君:“道祖”的“不作为”:
其坐骑青牛精(独角兕大王)下凡作乱,太上老君不仅未约束,反而让其带“金刚琢”(能收天下兵器),导致孙悟空无法应对;
虽然太上老君被称为“开天辟地之祖”(《太上老君开天经》),但在故事中,他的“道祖”身份更像“符号化存在”,未发挥“主导作用”。
三、作者的真实态度:对佛道均有讽刺,并非单纯“崇佛”
《西游记》并未将佛教塑造为“完美宗教”,反而通过细节描写揭示其“世俗化”,说明作者对佛教也有批判:

取经终点西天如来的“敲诈”:阿难、迦叶索要“人事”(紫金钵盂),如来不仅不制止,反而说“经不可轻传”,完全违背“佛家不求回报”的形象;
观音菩萨的“功利性”:设计“九九八十一难”是为了“给金蝉子镀金”(唐僧是内定的佛),甚至派“自己人”(如红孩儿、灵感大王)下凡作乱,名为“考验”,实为“走过场”。
四、结论:《西游记》中的“佛道优势”是“故事性胜利”,而非“教义 superiority”
作者通过《西游记》想表达的核心不是“佛教比道教厉害”,而是**“宗教的世俗化”——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有“人性的弱点”(如玉帝的自私、如来的贪婪)。但从故事发展逻辑看,佛教通过“取经”这一“世俗化任务”,最终实现了“势力扩张”**(从西牛贺洲到南赡部洲),而道教则因“核心神仙的无能”逐渐收缩势力。

简言之,《西游记》作者眼中的“佛教优势”是**“故事线中的胜利”(取经成功、势力扩张),但对两者的“教义纯粹性”均有讽刺**,真正推崇的是“佛道合一”(如菩提祖师“说一会道,讲一会禅”,孙悟空“三教归一”的言论)。

总结:
《西游记》中,佛教通过“取经主线”在故事性上占据优势(最终实现传法目标),但作者对佛道均有批判(如佛教的世俗化、道教的无能),真正的核心是“通过宗教故事讽刺社会现实”,而非单纯比较“佛道优劣”。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