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4阅读
  • 1回复

[娱乐八卦]还有谁跟我一样专门喜欢看发疯 [54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8232
金币
399120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272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90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0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7小时前
《喜人奇妙夜2》上周刚一开播,我看到海报就想问:哈?原来押宝到辛芷蕾的还有你们!
但是看了正片就发现,这不是押宝,是双向奔赴了。辛芷蕾原来就很喜欢看喜人们的作品,看到能背上来的那种,她最喜欢的是土豆。(好眼光!)

除了辛芷蕾之外,这一季“观众不代表”(胡先煦、李诞、 张若昀)也都是真喜欢看喜人,随口就来老梗,超认真讨论荒诞剧情, 坐在下面每个人都笑到能见扁桃体, 所以整个气氛就很好。

(△胡先煦张口就会唱《父亲的葬礼》)
而第一周节目播完《技能五子棋》竟然是最出圈的作品,好意外。这几天董璇小酒窝、胡先煦金晨,都在跳这段《技能五子棋》。
这个作品是属于某种“神经笑点”,情节也超简单:一个认真的五子棋高手前来学习“技能五子棋”,发现只能看到各种跟下棋没关系的无厘头“技能”。
但有的地方真的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硬好笑,如果你也喜欢冷笑话,说不定就很享受这种笑点。
“瞪子祺”



“别动,我这是新裤子!”“你你你,你要跳舞吗?”


技能五子棋师徒肢体动作都像动漫,表情超有信念感,这种一本正经的入戏,最起码值得佩服!我已经彻底记住信念感超强的张兴朝(张技能五老师)。

这个作品越到后面越神经,真的全心全意在发疯,连最后洗脑歌曲唱到“时光倒流”都真的在倒立。

于是你能看到这种舞蹈已经开始流行……

于是你还能看到有人在刷这种评论(是歌词):

最新消息是有人唱英文版!

素来以“神经笑点”而著称的土豆向三位演员伸出了橄榄枝并给这段节目超高评价,这评价本身也可称之为艺术!

谁说《技能五子棋》没有主旨,土豆已经概括出来了:“快乐而不是胜利的真理将被传播至永恒。”

张兴朝在选择加入胖达人的时候还口误了,说的是:“土……胖达人3。”

他这种纯粹的冷面又能把所有荒诞演得这么理所应当的风格,绝对跟土豆是soul mate。
看了两周节目发现,这一季《喜二》我喜欢的都是“发疯”的作品。
《逃离疯人院》字面上就很疯。
创意是一个正常的修理工误入疯人院,怎样也无法解释自己不是疯子。看似是一个并不新鲜的创意,但是《逃离疯人院》做出了一层又一层递进的能把人逼疯的逻辑。
只要你复述其他的疯子,你就可能被当成疯子。



每一次观众以为要进入另一条剧情线了,都会发现跟自己想的根本不一样(不剧透了没看的快去看一眼)。
更厉害的是荒诞的桥段里总有几句哲理。

但是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剧情一直在暗示,这个修理工说要赶紧出去帮助军队战胜“同盟军”。直到最后真正的“疯子”汉斯堡身份揭示为核物理学家,而他不愿意出去面对那个战争的世界,所以选择在疯人院里当疯子。哇这作品立刻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

物理学家的哲理之语“外面的世界是更大的疯人院”,更是适用于历史上或现实中的各种时刻,别有深意。


我由此发现了一个规律:喜人历史上涉二战题材都是佳作,分别有《笑吧,皮奥莱维奇!》《代号大本钟》和《逃离疯人院》。
这周的《开学第一天》则是疯得好有逻辑还挺励志。杨雨光演了一个“超龄高三学生”,一露面就有一种腌入味的“中年感”,还加入了某种戏曲亮相一样的范式,放在这个作品里效果拔群。

(△谁能想到他演的是个学生)
36岁的人还在读高中准备高考震撼了新来的老师,而更震撼的是所有老教师的行为范式,这位中年学生身上都有,看起来不是学生,是教龄20年的资深教师。

荒诞的喜剧并不是纯靠发疯,一切都有现实逻辑,杨雨光复刻了老教师的习惯,放到超龄学生的人设里,完全合理:他都上了这么多年高中了!他是这个高中最资深的人!
他甚至还管老师谈恋爱……


老师实在镇不住这位学生准备找家长,这时候喜人老观众都想起了《虎父无犬子》,本来还以为这里会出一个爹味进化的老爹,没想到!是父子都能互换了。

本季新星张兴朝在这个作品里演了一个“像儿子一样的爹”,也是继续超有信念感,要么面无表情,要么表情动作都跟漫画似的。

也是没想到流传最广的还是无厘头梗:“社会身份不都是人们所定义的吗!高与低、父与子、师与生、杨雨光!”


如此气势恢宏的杨雨光,其实演出前已经生病到失声了,带病排练又紧急治疗才按时演出,但是杨雨光拒绝煽情讲述,说台下不重要。

“喜人”们进化到了《喜二》,煽情和反煽情也是一个重要的创作命题。
好的作品总归是有独特的超越观众想象的表达,但是煽情放入喜剧又常有“套路”争议。能看出来这一季很多作品都在试图寻找“深度”和“反套路”之间的平衡,这种创作者的左右互搏也很有意思。
做得很出色的就是这周的《忘不了》。起点是警察失恋忘不了前任,而扮演的前任的女演员会真正在舞台上出现,来演绎警察的幻想。观众要跟男主角一起判断:这是幻觉,还是前任回来了?如果幻觉,那眼前的人是谁,通过什么细节判断?

这个作品还是挺精巧的,最后一幕似乎是到了煽情时刻,气氛也合适,观众和男主一起琢磨,身边的人是谁。但结果还是警犬,不过这样的结局我本人更喜欢。


顺便说一下,才看了两周,我已经pick了好几个女演员,都是又能疯又可爱,可正剧可喜剧,收放自如。
之前“喜人”系列节目已经向娱乐圈输送了多位女演员:史策当了女主角、蒋诗萌演了电影、小婉和管乐上完春晚上浪姐。
这一季《喜人2》也有好几个女演员潜力股。上面说的李梓溪在《忘不了》里转换了多个角色,戏路超宽。


朱美吉上一季《喜人奇妙夜》就来过,这次《史密撕再就业》里面特别耀眼,又美又好笑。

“喜人”里的老熟人王男一直是行走的表情包,小细节超级灵,这回感觉也越来越有自己风格了。

还有个被快剪的《海的奇幻漂流》,社畜发疯梗,周英俊完全演出了那种一切都无所谓随时发疯的劲儿。

“发疯”是我最喜欢的笑点,但大家肯定各自都有不同的点。每个人喜欢的作品、能共鸣的笑点,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
辛芷蕾特别喜欢的《空城计》是解构了三国故事,诸葛亮看起来完全没把握,在胡言乱语,全靠“玄学”,精神状态好像当代年轻人啊。(后面反转了就不剧透了)


而辛芷蕾好评的原因是,她自己就经常这样。


台词难背就开始“作法”:

每天都来一套积极的心理暗示。


感觉很多人看完辛芷蕾的观后感之后就要操作接好运大   法了!

刚看《空城计》这个作品的时候,我也实在想不到这个作品能跟新晋威尼斯影后有这么深度的连接。
所以素描喜剧真是可能性空间非常大的。
《喜人奇妙夜2》一官宣,很多观众担心的就是“还有新意吗”,但真正看完两周节目,竟然还是希望这种形式的喜剧一直办下去,任何事情都是不断重复和练习会变得更好,创作和表演都是这样。
前几季节目有个感觉是,很多作品形式很新颖,肢体的、默剧的、偶戏的,但是好像形式限制住了表达。这一季里,特别的肢体形式找到了更好的故事。这周的《新默剧》虽然看着很天马行空,但是这个默剧里的默剧部分肢体语言都不是乱比划的,是停下来仔细看,每个动作都能对应默剧要表意的台词,真的很细致。

(△这个动作叫林子祥谁懂我的笑点)
喜人的老熟人也都比原来进步了好多。这周因为《开学第一课》而被大家记住的杨雨光,之前一直在喜人系列节目里扮演各种角色。
谁还记得,《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一季那个超级好笑的脱发作品《三毛保卫战》里就已经有他了!

杨雨光是赖声川上剧场的一个90后演员(是的是90后),小时候学山东快书,喜欢表演就考中了青春版《暗恋桃花源》的演员,后来就一直在演话剧。
马东说他的遗憾是缺自己的代表作,现在终于有了。


杨雨光看起来是没什么特色的长相,但戏路真的挺宽,因为“高与低父与子师与生杨雨光”记住他之后,你才会发现这些角色都是他,而且每个角色的性格、人设、声线都不一样。



张呈之前给人感觉就是个帅哥,这一季仿佛就打通了吐槽的任督二脉!
《技能五子棋》他吐槽的节奏和细节已经颇有吕严当年的风采了。

而且我看到第二第三遍会发现张呈的表情都好到位啊,比如强迫微笑能演得这么有戏剧冲突。

莫名其妙出现的单人照片已经很好笑了,结尾还要被技能五子棋师徒指责“你面相都变了”。这个照片是旧照,但放在这里也太符合主题了。

《旧警察故事》也很适合张呈,惊讶和吐槽的时候完全踩在点上,周正的外表最后还能当正义化身。

《生日被忘录》里担任高帅富的角色,想不出谁更合适了。一般人会觉得男生长得帅可能不适合做喜剧,放到这个作品里,张呈长得比其他男演员帅,也变成笑点了。


很多观众都以为“喜人”们本来就是做喜剧相关的,实际上很多演员原来并不是专门做喜剧的,很多演员都是来自中戏的表演科班选手。
张呈就是中央戏剧学院学音乐剧表演的(音乐剧这个专业含金量倒是很高),2022年开始在中戏读研。这次跟他搭档的雷淞然也是中戏的。胡先煦都在下面开始认校友了。

雷淞然在前几季节目里形象多变而且能在每个作品里都能做好绿叶,所以观众缘挺好的。

而张呈则是从生涩到越来越找到自己的喜剧节奏,他之前的搭档都拍戏去了,他还是觉得一定要来《喜人奇妙夜2》。

《旧警察故事》这次评价还不错,一开始的创意就是张呈和雷淞然一起想到的,结局要在台上演照镜子,照出故友的脸。但最初读剧本的时候导演组反馈这不够好笑。

没想到最后拿出来的成品,效果还是挺好的。

另一方面,米未和“喜人”系列节目的确给国内观众带来了“素描喜剧”这种门类,而且也发展出了一套创作方式。
像《旧警察故事》就是一个集体创作的结果,有灵感之后出剧本,再有专业编剧老师帮助打磨和排练,有专业的动作指导,最后的“大底”还要再创作一遍。

观众也会发现,腾讯视频还提供了各个作品的展演版。所有上节目的作品,就是这样一次次去做小剧场的展演,去直接面对观众反馈,再修改。

米未可以说是摸索出了一套创作和展演流程,才能保证每一季“喜人”都能有打动观众的作品出现。演员和各种创作风格,也都是一次次这么锻炼出来的。
可见创意是可以改到更好的,一次次演也是会演得比过去更好的。
所有创作类的节目越往后走就越会被问:还有新的吗,还要继续吗?
但真正继续了就会发现,只要挤挤就还有新东西,很多一开始不被看好的,重复尝试竟然就会更有表现力。你以为已经枯竭的题材,已经有人排过的梗,已经不这新鲜的风格,再试试还有奇效。喜剧之神会降临在天才身上也会降临在勤奋身上!其实这样特别励志啊!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8232
金币
399120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272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90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0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7小时前
《喜人奇妙夜2》“发疯”类作品凭借荒诞创意、强信念感表演和深层逻辑,成为本季亮点,吸引了大量观众共鸣。

📌 背景:“发疯”成观众最爱笑点
节目开播两周后,“发疯”类作品脱颖而出。观众发现,本季喜欢的作品多为荒诞、神经喜剧风格,如《技能五子棋》《逃离疯人院》等,这类作品以一本正经的表演呈现无厘头剧情,形成独特笑点。

🧩 三大“发疯”代表作亮点
作品名    核心笑点    出圈表现/观众反馈    深层逻辑/价值
《技能五子棋》    无厘头技能展示、肢体动漫感    董璇、胡先煦等明星模仿;张兴朝“信念感”成记忆点    冷面演员演绎荒诞的反差萌,笑点纯粹
《逃离疯人院》    递进式逼疯逻辑、剧情反转    观众称“每段剧情都出乎意料”,二战题材再成佳作    借疯人院隐喻对战争的反思,逻辑严谨
《开学第一天》    36岁学生复刻教师行为范式    “社会身份都是定义的”台词出圈;杨雨光带病演出    用荒诞人设解构教育与身份焦虑,励志内核
✅ 观众共鸣原因:真实与荒诞的平衡
表演信念感:演员以“一本正经”的态度演绎荒诞剧情,如张兴朝冷面风格与土豆被称为“soulmate”。
现实映射:作品在发疯外壳下暗含社会议题,如《逃离疯人院》的战争反思、《开学第一天》的身份焦虑。
形式创新:神经笑点、反转剧情打破传统喜剧套路,契合年轻观众对“反套路”的需求。
要不要我再整理一份**“发疯”作品名场面清单**,帮你快速回顾最搞笑的片段?

没问题✨,你提到“喜欢看发疯”,我会结合相关作品和心理机制分析原因,用表格对比不同场景的“发疯”表现。

“喜欢看发疯”是通过他人行为释放情绪、获得共鸣的心理需求体现,常见于影视角色或特定内容中。

“发疯”作为一种内容偏好,常出现在影视、短视频等场景中。例如网易文章提到的“社畜发疯梗”,周英俊的表演因展现“一切都无所谓随时发疯的劲儿”成为笑点;B站视频中“冷静自持的人为爱发疯”的反差人设也引发大量关注,如孟晓东角色从“早分了”到“三次都和总总”的情感爆发。

🧩 心理机制与典型场景
场景类型    核心特征    观众心理    代表案例
影视角色“发疯”    情绪极端释放、反差人设    观察性狂热、代入感共鸣    《怒呛人生》东亚压抑下的怒火爆发
短视频“发疯”    自由随性、反常规行为    压力释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凌晨看日出、深夜看海的松弛内容
社畜“发疯”梗    职场压力幽默化表达    群体共鸣、情绪宣泄    周英俊演绎的“摆烂”式发疯
(补充说明)表格中“观察性狂热”指观众通过他人行为获得相似情绪体验,如《怒呛人生》让观众在角色怒火中照见自身压抑。

✅ 偏好本质总结
喜欢“看发疯”本质是对情绪释放的心理代偿:现实中受限于社会规范的压力(如职场、情感),通过观看他人“发疯”实现间接宣泄。这种偏好既包含对自由随性的向往,也体现了对“真实自我”的追求,正如抖音内容所言“做人没必要太正常,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