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沅书院项目概述
开沅书院项目位于湖州南浔荻港古村,旨在纪念和传承章开沅先生的文化遗产,同时推动当地的文化复兴和发展。以下是项目的详细概述:
01. 项目背景
人文及地理区位背景
章开沅先生简介
章开沅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高等教育事业,在多个学术领域有重要贡献。1987年,他第一次回到故乡荻港古村“清芬堂”寻根,此后多次回乡,并对家乡的文化和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荻港村简介
荻港村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南部,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古村。紧依和孚漾,京杭大运河穿村而过,四面环水,河港纵横。历史上因溪岸芦苇丛生,河港纵横而称荻港,自古有“苕溪渔隐”之称。
场地概况
场地位于荻港村杭湖锡航道(古运河支线)与里埭巷交汇处,紧邻古镇中心码头,是荻港古村景区的核心地带。周边有多处近现代名人故居,如三瑞堂(章鸿钊故居)、鸿远堂(朱五楼故居)、礼耕堂(吴氏祖屋)、一元茶馆等,古村人文历史底蕴深厚。
02. 设计概念
纪念性的意境营造:远航之轮
开沅书院的设计概念受到章老名言“历史是画上句号的过去,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的启发。从运河对岸望去,开沅书院形似一艘巨轮在“史学浩海”中远航,象征着章先生的精神和学术追求。
地域性的文化表达:吴兴清远山水图卷
设计借由赵孟頫的“吴兴清远”主题原型,将开沅书院绘成一幅可观、可游、可读、可居的立体诗意山水画卷。错落有致的建筑立面和大曲线屋顶线条从远处看去,似峰峦连绵、群山叠翠,倒映在古运河“东苕溪”水面上,尽显湖州传统人文的诗画情趣和意境含蕴。
03. 设计理念
统合·共享·涌现
统合文化资源,复兴湖州文化
开沅书院将统合以章开沅先生为代表的荻港乃至湖州名人文化、荻港古村落文化、中国近代史文化、以及湖州的传统和民俗文化等,深度挖掘并构建其社会价值、传承价值、品牌价值、体验价值等价值体系。
共享整合平台,激活古村活力
通过“名人文化品牌传播战略”,将开沅书院打造成为一个“共享的文化资源整合平台”,创新“文化交流平台”、“书院育人平台”、“文创孵化平台”,创造系列受众喜爱的名人文化产品,传播湖州文化品牌,激活古村发展活力。
涌现自发机制,创造活动事件
开沅书院是一个活动孵化器、文化发生器,在人与场景的交互过程中涌现一系列的自组织行为,如纪念、观展、论坛、阅读、历史研究、研学、休闲娱乐等。
04. 设计策略
功能·形式·空间
运营思维前置的复合业态策划
开沅书院的运营目标是以市场化运作搭建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平台,并使之成为中国数字化时期文化内容提供中心。以文化兴业为核心,以名人文化、历史文化、湖州文化三大资源为驱动,打造文化传播、文化交流、研学研修、商务会议、休闲娱乐等功能作为项目支撑。
传承与创新之下的新旧交融
历史文脉赓续与建筑功能嬗变
这里曾是章开沅先生的祖宅“清芬堂”旧址,随着古村落的发展,后来改建为茧房作为工业生产用房,再到现在的开沅书院,其建筑功能随时代需求不断嬗变。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它一直都在记录和传承着属于它的历史印记。
建筑的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
书院选址区内有局部建筑(里巷埭组成部分)是古村的历史老街,但现状残破且空间利用低效。对此我们坚持保护优先、原貌修复的原则,对该建筑进行修复修缮,保留内巷埭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同时重新赋予该建筑新功能以充分地活化利用。
传统空间格局与现代设计表达
开沅书院建筑整体设计采用中国传统“多进庭院”组合布局,通过围合院落的手法巧妙地实现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转换。建筑外墙以灰瓦白墙为主基调,局部运用了冲孔铜板、通透的格栅幕墙等现代材料。
空间叙事视角下的空间营造
开沅书院正如徐徐展开的时光长卷,按叙事逻辑编排着连续不同的序列空间构成完整的叙事性空间。当我们走进院门,跟随着情节线感受不同主题故事性描述的连续影像空间。
拉开帷幕
由古村外巷埭穿过亭廊之后豁然开朗,开沅书院映入眼帘。从主入口拾级而上,穿过形似史书的“洞口型场景”院门进入“意境型场景”前院。
情节发展
故事场景的建构和空间序列的编排是为了更好的表达叙事。开沅书院采用多条情节线并置将故事空间编排在同一时空叙述,相辅相成又互相对比衬托。
主题升华
作为书院最具标识性的藏书楼,坐落在文化综合体的中心。整体坐北朝南面向中庭空间,旋转楼梯贯穿连通一至三层。
空间蒙太奇
开沅书院在建筑空间组合中也采用了拼贴蒙太奇编排和空间插叙组接的手法,强化书院的主题特色。
回味冥思
在故事结尾的后院空间采用“留白”的处理方式,将充满象征与隐喻含义的“真知”半亭、“云影松风”庭和幽长狭窄的巷道置于空间序列尽头。
通过以上设计概念和策略,开沅书院将成为一个集纪念、传承、发展、文化复兴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平台,不仅纪念章开沅先生的伟大贡献,也将推动湖州乃至全国的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