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听过一句话?只要你活得够久,就会患癌。
数据显示,人活到70岁之后一生的患癌概率在3成左右,活到80岁以上概率会上升到3成。现在人均的寿命在70~80岁,也就是患癌的概率在3~4成。
但网上有说法称,一些人有特殊的肿瘤免疫体质,这是真的吗?
其实医学上对此没有明确的定义,但的确有一些人因为生活方式、基因以及免疫系统等因素影响,让他们罹患癌症的风险比其他人更低,这些人身上有什么特征呢?

一、规律运动
《国际癌症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进行半小时左右的中等强度间歇有氧运动,可让体内白介素-6分泌增加,可促进受损DNA细胞修复,对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有很大作用。
多国研究人员共同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坚持运动可让结肠癌患者的死亡率、复发风险明显下降,甚至效果比一些抗癌药物还好,还能一定程度延长患者的生命。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首席医学官朱莉・格拉洛博士表示,相较于抗癌药物,运动效果更好,因为运动没有副作用。很多药物在获批上市时降低风险的幅度在28~37%之间,但同时也会带来副作用。
我国肿瘤外科领域的权威专家汤钊猷院士曾指出,游泳是最佳的抗癌运动。为此他还专门进行过一项试验,实验发现每日进行5~8分钟游泳运动的肝癌小鼠相较于不运动的,生存期延长了10天。

二、膳食健康
日常饮食要注意保证蔬果的摄入,蔬果内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抗氧化剂,这些物质进入体内后对可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身体的抗癌能力。
同时要有充足的全谷物、蛋白质摄入,如燕麦、糙米等全谷物内膳食纤维丰富,对维持肠道健康以及正常生理功能均有好处。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包括有瘦肉、豆类、坚果以及乳制品等,充足的蛋白质对免疫系统功能也很重要。
同时,饮食要注意以清淡的为主,长期饮食过于重口味会给癌症的发生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如高盐饮食会破坏胃黏膜,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过甜的饮食模式,容易导致身体肥胖、胰岛素抵抗,也会增加癌症发生风险。

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希山曾指出,防癌饮食要保证有5个字。
粗:粗粮、粗纤维食物要适量摄入;
淡:减少摄入高脂肪、动物蛋白丰富的摄入,多吃新鲜的果蔬,烹饪方式要清淡;
杂:尽可能保持食物摄入多元化;
少:食物摄入总量,以及蛋白质、脂肪、糖的摄入要控制;
素:多吃蔬果以及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三、好好睡觉
世卫组织将涉及昼夜节律紊乱的轮班工作列为了2A类致癌物,即动物实验明确会增加患癌风险的物质。
睡眠对于健康非常重要,夜晚睡眠不足会导致褪黑色分泌减少,褪黑素具有促进睡眠、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雌激素等作用,分泌减少会导致衰老速度加快、患癌风险增加。
且长期慢性失眠,会让体内免疫功能物质分泌减少,让身体免疫功能下降,容易让癌症有机可乘。

尤其是有这两种睡眠习惯的人,患癌风险更高。
一是长期睡眠时间不足,有研究发现相较于夜晚睡眠时间6~8小时的受试者,
二是睡眠节律紊乱的人,如今天2点睡明天通宵的,长期如此会让体内T细胞功能紊乱,导致癌症的发生风险增加。

四、体重管理
肥胖与多种疾病发生风险增加相关,其中就包括癌症。《自然·通讯》上的一项研究指出,超重/肥胖的年龄越早,罹患18种癌症的风险就越高,包括子宫癌、肾癌、白血病以及肝癌等。
健康的成年人应该将BMI保持在18.5~23.9之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可适当将标准放宽到20~26.9,80岁以上保持在22~26.9为宜。计算方式为:体重(kg)/身高(m)的平方。

五、戒烟戒酒
烟酒都是明确的一类致癌物,想要预防癌症发生戒掉烟酒非常重要。世卫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烟草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造成了800万人死亡,90%的肺癌发生与吸烟相关。除了肺癌外,吸烟还会增加食道癌、胰腺癌、胃癌、膀胱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风险。无论什么年龄段的人,只要开始戒烟都不晚。
酒精给身体造成的伤害也是全身性的,与乳腺癌、肝癌、直肠癌、食管癌等常见癌症的发生息息相关。因酒精进入体内后会代谢成乙醛、乙酸,最后转换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而乙醛和乙酸会在体内各个部位“捣乱”,促进DNA突变,增加患癌风险。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预防癌症也没那么难?其实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节,长期坚持下去相信身体会给你正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