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町屋改造项目:从历史空间到现代旅馆的转型
一、项目背景与现状分析
1.1 改造对象概况
- 地点:日本京都府京都市下京区
- 建筑类型:百年木构町屋
- 改造目标:将民居改造为面向旅客的宿泊设施(旅馆)
- 现状特征:
- 建筑由东西两个独立的二层体量和一条连接走廊构成
- 临街立面由五扇铝合金推拉门组成,与街道隔绝
- 内部空间包括:
- 水泥地坪车库
- 被抬高地台的厨房隔间
- 榻榻米和室、荒废的坪庭与奥庭
- 通高火袋空间
- 狭窄走廊
1.2 历史背景与空间特征
- 建筑历史:
- 初建于江户时代或更早
- 曾为经营天妇罗生意的家族住宅
- 建筑结构保留了高质量木料,如大黑柱
- 空间特征:
- 典型“鳗鱼的睡床”(うなぎのねどこ)布局:狭长、纵深大
- 包含“土间”、“火袋”、“ミセ”、“ダイドコ”、“奥の間”等传统功能空间
- 原始空间秩序已被破坏,如:
- 外立面与店铺空间被移除
- 土间与火袋空间被地台打断
- 火袋上方被封顶,失去采光通风功能
---
二、设计思路与空间逻辑
2.1 城市与建筑类型学研究
- 京都城市规划背景:
- 平安京(794年建都)采用“条坊制”规划,源自唐代长安
- “町”从住宅单元演变为商业与居住复合功能单元
- “两侧町”形成:街道两侧狭长房屋构成城市肌理
- 京町家特征:
- “前铺后宅”结构
- 面宽小、纵深大(因防火与赋税政策)
- 空间由外至内依次为:土间 → 店铺(ミセ) → 厨房(ダイドコ) → 里间(奥の間)
- 中间常设庭院(座敷庭、坪庭、奥庭)
2.2 改造策略
第一步:还原空间逻辑
- 恢复原始空间秩序,提炼町屋构成逻辑
- 关键操作:
1. 退回车库外立面至原始位置,定义店铺(ミセ)边界
2. 设置前庭空间
3. 拆除抬高地台,恢复纵向“土间”通路
4. 打通店铺与厨房,形成开放式客厅
5. 设立“核心装置”整合功能,连接土间与客厅
6. 恢复火袋采光通风功能,管线沿火袋明线排布
第二步:植入现代功能
- 适应旅馆功能需求,提升空间品质
- 空间组织逻辑:
- 纵向分隔优先于横向分隔
- 空间由“公共”向“私密”逐级过渡
- 设计亮点:
- “核心装置”整合厨房、空调、照明等设备,形成过渡空间
- 火袋空间重新成为功能与美学的交汇点
- 保留历史痕迹,如旧木地板、大黑柱等
---
三、文化与美学表达
3.1 “物哀”美学的体现
- “物哀”(物のあはれ):
- 出自18世纪文学评论家本居宣长对《源氏物语》的评论
- 强调对事物无常、短暂、变化的深切情感共鸣
- 在改造中的体现:
- 建立自然与人工、历史与当下的空间对话
- 通过渗透式空间设计,让访客感受时间的回响
- 保留部分原始结构与材料,唤起对过往生活的想象
3.2 空间叙事与文化融合
- 空间关系设计:
- 土间作为入口与客厅之间的过渡
- 火袋作为垂直交通与设备管线的核心
- 庭院作为自然与人文的交汇
- 文化表达:
- 通过空间逻辑回应“町屋”作为生活方式的空间凝练
- 在现代旅馆中再现传统“前铺后宅”的生活节奏
- 将“物哀”精神融入空间氛围营造
---
四、经济效益与功能配置
4.1 商业与功能适配
- 项目目标:
- 满足旅客多样化住宿需求
- 提升空间使用效率与经济回报
- 房型配置:
- 传统和室:榻榻米可灵活布置床铺
- 现代和室:结合现代设施与和式风格
- 洋室:配备西式床铺
- 套房:提供更私密、高端的住宿体验
- 配套设施:
- 三处全功能卫生间
- 照明、家具、软装统一设计
- 庭院空间提升整体氛围与吸引力
4.2 设计与市场平衡
- 设计策略:
- 在保留传统空间逻辑的基础上,优化功能流线
- 通过“核心装置”实现多功能整合,提升空间灵活性
- 经济效益考量:
- 房型多样化满足不同客群需求
- 空间利用率最大化,减少浪费
- 强化文化体验价值,提升品牌识别度
---
五、总结与启示
5.1 设计方法论总结
- “从现状推导类型,改造类型以满足当代需求”:
- 町屋不仅是建筑风格,更是生活方式的空间凝练
- 旅馆作为现代功能载体,可与传统空间逻辑融合
- 建筑是行为活动的载体,空间逻辑应顺应功能演变
5.2 类型学研究的价值
- 理论支撑:
- 类型学帮助理解空间原型与演变逻辑
- 提供从历史到现代的转化路径
- 实践意义:
- 避免简单风格化的历史复制
- 通过空间逻辑重构,实现品质提升与文化传承
5.3 城市与建筑的关系
- Aldo Rossi 的启示:
- 城市研究应关注物理形态及其承载的价值观
- 建筑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应体现其历史与文化的延续性
---
六、附录:项目信息
| 项目内容 | 说明 |
|----------|------|
| 建筑事务所 | atelier yoo 悠作设计室 |
| 项目地址 | 日本京都府京都市下京区麩屋町通 |
| 项目年份 | 2025年 |
| 项目面积 | 175平方米 |
| 项目主创 | 孙笑迪 |
| 设计团队 | 孙笑迪、严雨灵 |
| 现地协力 | 株式会社聚楽堂 杨政昊、奥村賢人 |
| 庭院设计 | 六角造園 山口晃平 |
| 结构施工 | 株式会社匠工房 |
| 照明/家具/软装 | atelier yoo 悠作设计室 |
| 项目业主 | 株式会社慶有魚 |
| 摄影师 | Kazuoki Yasugi, Song Gao |
---
七、结语
此次京都町屋改造项目不仅是一次空间的更新,更是一次文化的回溯与重构。通过对“前铺后宅”空间逻辑的还原与再创造,设计师成功地将一座百年老屋转化为兼具历史感与现代舒适度的旅馆。它不仅满足了当代游客的居住需求,也延续了京都町屋所承载的生活方式与美学精神。这种以类型学为基础的设计方法,为未来的历史建筑改造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