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是否已无需执着于传统纸笔?这一问题的提出,源于数字技术对传统美术的深刻冲击。数字绘画的试错成本较低,随时可以撤销重来,这种便利性大大降低了孩子拿起画笔的门槛,鼓励他们放开手脚去尝试。但传统绘画所要求的审慎思考,以及在创作过程中对材料的感知与互动,是否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AI时代下,该如何将技术有效融入儿童美术教育当中、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已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
纸笔的不可替代
传统纸笔绘画在儿童认知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儿童美术教育与其说是艺术训练,不如说是一个围绕艺术而进行的启蒙游戏。而其中,物理材料的触感体验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今年暑期,广州美术学院在广东省鹤山市雅瑶中学开展了AI美术教育实践,既有传统美术教室用于版画制作,配置木刻刀、木板、油墨、滚筒等传统工具;又设置了数字化创作空间,配备平板电脑、AI绘画软件等现代设备;同时营造了混合式学习环境,将校园写生、室内创作、数字辅助等多种教学形式有机结合。
通过这次实践,我们充分证实了传统物理材料在感官体验方面的不可替代性。在版画制作过程中,学生们体验到了数字工具无法提供的丰富感官刺激。木屑的味道、油墨的气息,都成为学生美学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木纹的天然纹路在上墨时会产生微妙的深浅变化,这种不可控的随机调色让学生体验到了与材料合作的乐趣。一个学生在校园写生时发现了一块矮砖墙,从砖缝中冒出的那些小草引起了他的兴趣。当老师建议画校园一角时,他顿时有了想法,开始细致地表现有序的砖和有生命力的小草。这种对物理环境细节的敏感观察,正是在真实材料的触发下产生的。
物理材料在情感表达方面也显示出了独特优势。此次实践教学中最感人的案例来自一位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她的创作主题是一棵树,其运笔质感细腻,物体比例恰当,而画面中心特别强调了树干交叉处的树洞。当教师对她说“老师感受到你有话想说,把心里话放在了这个树洞里,老师看到了”时,她捂住自己的嘴巴,面露喜色,睁大眼睛点头承认。这位同学从第一天的沉默到第二天的主动交流,展现了传统美术在心理疗愈和人格成长方面的深层价值。这种“从画面就知道心里话”的深度情感交流,是数字工具难以达到的教育效果。
传统手工艺在培养学生审美判断的深度和稳定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体验版画制作的完整过程,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技法,而且实现了对艺术本质的深层理解。最典型的案例是学生们从追求“像不像”到追求“版画味道”的转变过程。在教学初期,学生普遍关注作品是否“画得像”,但随着对木刻版画特性的深入了解,他们开始理解和欣赏版画独特的美学特征。正如实践记录所述,学生们通过感受木头纹理,以及体验黑白关系的强烈对比,自然地发展出将所见转化为图形的思维能力。在版画的黑白世界中,学生们学会了更纯粹的审美判断。
学会如何与机器“对话”
数字绘画的试错成本很低,只要一按撤销键就可以重来,这种便利性大大降低了孩子拿起画笔的门槛,鼓励他们放开手脚去尝试。在一线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反映AI工具让他们降低了对“画错”的担忧,敢去尝试很多不同的想法,大大激发了创作的主动性。在创作教学的构思阶段,AI等数字工具展现出独特的审美启发价值。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带着学生使用AI生成不同图片来获得灵感,可以有效地拓展审美视野、快速实现概念可视化,从而帮助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框架,接触到更多样化的视觉语言和表达方式。
AI时代的美术教育不是要让机器替代人,而是要培养学生与AI协作创作的能力。“人引导—机器辅助—人决策”的协作创作模式更符合当下教学实践,学生负责创意构思和最终决策,AI负责技术实现和效果生成。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既要学会合理利用AI的优势,也要认识到AI的局限性。他们需要明确自己的创作意图,准确地向AI传达指令,并对AI生成的结果进行筛选和优化,然后回归传统手工艺进行深度的具身体验,实现人文表达的最终目标。
通过人机协作创作的作品在创新性、完成度、视觉效果等方面都表现出色,体现了人机协作模式的积极效果。这种转变既得益于AI工具的启发,也离不开学生自身的观察能力和审美判断。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协作过程中培养了新的思维方式。他们学会了如何与机器“对话”,如何利用技术实现创意,如何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保持自己的主体性。AI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实现想法并进行对比,但这不应取代学生亲身实践、感受和思考的过程。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基于大数据的计算,它超强的计算能力以及信息的存储与记忆能力是人类所无法比拟的,但机器人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做、在做什么,它只是按着不同的程序一步步计算出结果。人的独特性恰恰体现在AI的局限性上——人的意识是包含理性、感情和意志的精神意识,当然其中更包含机器所没有的灵感、想象和创造力。面对不可阻挡的人工智能潮流,教育更应该思考如何发展人的这些独特性,只有这样,人类在未来才不至于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此外,审美判断能力在AI时代不可或缺。美国学者尼古拉斯·米尔佐夫长期致力于构建视觉文化学科体系,他指出,在当代文化里,视觉经验的积累和符号分析之间存在差距,需要把视觉文化教育作为一个学科研究领域。人们的视觉性培养在当代显得尤为迫切,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在专业技艺上有所提升,也要培养能分清好坏、能驾驭技术来服务自己的批判性眼光。
创造更好的美术教育环境
如今,AI等数字技术介入儿童美术教育的情况已经不再少见,而与其普及性相比,大众对于AI的普遍认知则依然存在欠缺。如何在AI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认知,提升对数字资源的理解和把控能力,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AI技术在创意启发阶段的价值已经得到验证,但传统手工艺在培养专注力、审美判断力和文化认同感方面的独特作用也不可替代。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要在理解传统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表达,通过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深入的技艺学习加强文化认同,通过创新的表达方式实现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
教育部门应制定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技术融合发展的指导政策,明确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乡村美术教育发展,特别是传统文化传承类项目;建立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重点培养教师的个案观察能力和心理教育技能;推动建立家校社区协同的美术教育支持网络,解决农村家庭经济困难与艺术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
学校应建立“数字启发+传统深化+综合表达”的教学模式,确保学生既能接触到现代技术,又能深入体验传统文化、培养核心素养;创建安全规范的手工艺教学环境,制定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配备专业的防护设备;建立基于个案观察的教学档案系统,记录每个学生的成长轨迹和特殊需求;设计多元化的展示平台,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传播,让学生的作品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认可。
教师在一线儿童美术教育中,应深入学习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和技术要求,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掌握基本的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能够敏锐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合理运用数字技术工具,但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具身体验为中心。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心理状态和发展需求,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灵活的教学策略,通过建立学生档案、实施分层教学、设计多样化评价标准等方式,既要保证教学的规模效益,又要满足每个学生的特殊需求。在教学实践中,还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辨别优劣作品的能力,让他们能不被技术的炫目效果所迷惑,而从美学价值、文化内涵、情感表达等多个维度对作品进行综合判断,从而开始具备独立的审美判断力,不再盲从权威或大众观点。
家长也要理性看待艺术教育的价值,不要仅从经济角度评判艺术学习的意义;为孩子提供多样化的艺术体验机会,支持孩子接触传统文化;关注孩子在艺术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人格成长,而不仅仅是技能提升;与学校保持密切沟通,共同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AI时代的儿童美术教育既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我们需要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在技术应用与人文精神之间找到结合点,为孩子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美术教育环境。正如人类学家项飙所言:“生命不是拿来改变的,是展开生命、感受生命、享受生命的过程。”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让每个生命在艺术中自由生长、诗意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