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4阅读
  • 2回复

[猎奇]十三棍僧救唐王是历史笑话:他们救的,是唐高祖李渊还是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9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2237
金币
3627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98
斑龄
198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711(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8-0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8:20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08-01) —

一场大雨过后,少林寺门前的石头狮子越发干净了,甚至比荣国府宁国府门前的还干净。
看着威武且干净的石头狮子,大家肯定会想起“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如果李世民当时真听到“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说,肯定会率先来一次火烧少林寺:你们救的是孤王,还是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

如果您是李世民,肯定也会发怒:这位大唐贞观天子、周边藩属公认的“天可汗”,要是被称作“唐王”,那就是不折不扣的侮辱了——唐朝是帝国而不是王国!
在古代,君主称王和称帝是大有讲究的,因为“天下”应该只有一个皇帝,而王却可以有无数,除了清朝,一般朝代皇帝的儿子都是要封王的,有功的宗室也可以封王,异姓功臣功劳实在太大,也可以赐姓封王,只有极少数可以异姓封王。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中央帝国对藩属国的君主进行册封,册封也按照亲王、郡王分为不同等级,就像周天子封诸侯为公、侯、伯、子、男一样。
这时候可能有人说了:李世民是宣武门之变后才成为唐朝皇帝,没当唐天子之前,就不能被李渊封为唐王吗?
熟悉历史的读者诸君肯定会为这个问题笑出声:李渊又没有老糊涂,怎么会在争霸天下的时候把自己的王位封给二儿子李世民?

李渊确实是当过唐王的,这件事在《旧唐书》和《新唐书》列传第一都有准确记载:“大业十三年十一月癸亥,(李渊)率百僚,备法驾,立代王侑为天子,遥尊炀帝为太上皇,大赦,改元为义宁。甲子,隋帝诏加高祖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进封唐王,总录万机。以武德殿为丞相府,改教为令。以陇西公建成为唐国世子;太宗为京兆尹,改封秦公;姑臧公元吉为齐公。”
义宁二年五月,唐王李渊“受禅”为帝,改年号武德,立世子建成为太子,封世民为秦王、元吉为齐王(三子玄霸意于大业十年早逝,年十六)。
李世民从武德元年到武德九年,一直是秦王而非唐王,据说“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发生于武德四年,那时候李家已经没有唐王,倒是王世充的“大郑”有个唐王,而王世充册立的唐王,恰恰就是王仁则!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四月,王世充废皇泰主(越王杨侗)而自立为帝,就是要跟李唐帝国对着干,所以封王也很有针对性:“废侗于含凉殿,世充僣即皇帝位,建元曰开明,国号郑。封叔琼为陈王,兄世衡为秦王,世伟为楚王,世惲为齐王。又封琼子辩为杞王,衡子虔寿为蔡王,伟子弘烈为魏王,行本为荆王,琬为代王;惲子仁则为唐王,道诚为卫王,道询为赵王,立子玄应为皇太子,封子玄恕为汉王。”

王仁则就是王世充哥哥、大郑齐王王世惲的儿子,他的封号就是唐王。这就是说,“唐郑之战”时,双方只有一个唐王,那就是电影《少林寺》里的大反派王仁则。
皇泰主、越王杨侗就是被王仁则干掉的,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七·唐纪三》中有明确记载:“世充遣兄子唐王仁则及家奴梁百年鸩皇泰主。饮药,不能绝,以帛缢杀之。谥曰恭皇帝。”
武德四年“十三棍僧救唐王”时的唐王已经搞清楚了,接下来该看王仁则是怎么死的了。
很多网文都说是“昙宗”带领棍僧生擒王仁则,李世民还钦封其为“大将军”,这件事不读史书的胡说八道:王世充叔侄被灭的时候,离李世民继位还有五年呢,秦王世民别说封大将军,连封十六卫将军的权力都没有,太子建成也没有,秦琼的上柱国、翼国公,程咬金的宿国公,那都是唐天子李渊封的。
翻遍《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都找不到王仁则是怎么死的,但是却能在河南省洛阳市出土的墓志铭拓片中找到“同名同姓”且同时代的人。《唐故开府右尚令王君墓志铭》这样写道:“君讳仁则,字行规,琅琊人……隋历云谢,率义归朝,以勋授朝请,寻加开府。武德初,应调为县中正,俄除右尚令。武德九年八月十日,卒于郑邑之第。贞观十八年,迁葬于北邙。”

所谓率义归朝,就是俯首投降,这倒是跟史书中记载的王世充打不过李世民而带着一帮“亲王”以及单雄信等人投降相符,我们从李世民的斩杀名单上,也找不到王仁则的名字:“世充黄门侍郎薛德音以文檄不逊,先诛之,次收世充党与段达、杨注、单雄信、杨公卿、郭士衡、郭什柱、董浚、张童仁、朱粲等十余人,皆戮于洛渚之上。”
王世充后来被仇家所杀,他的一些亲族也丢了性命,但在死亡名单上,我们还是找不到王仁则的名字:“秦王以世充至长安,,高祖释之。与兄苪、妻、子同徙于蜀,将行,为仇人定州刺史独孤修所杀。子玄应及兄世伟等在路谋叛,伏诛。”
墓志铭上的王仁则是不是“大郑唐王”,我们可以暂且存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武德四年的李世民身边,已经有了秦琼、程咬金、尉迟敬德、王君廓、罗士信等一大批盖世猛将,大郑唐王王仁则跟大唐秦王李世民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李世民随便派一员猛将,就能将王世充踏为齑粉。

王仁则有没有被少林和尚打死,这个问题并不重要,墓志铭上的王仁则是不是王世充的侄子,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十三棍僧救唐王”不符合历史常识,这就是受演义小说影响太深,把故事当史实了——在很多小说中,都把李世民称作“唐王”,尤其是“敌国”更是会称其为“唐童”。
编造“十三棍僧救唐王”故事的那个人,可能是演义小说看多了,没时间去看隋唐正史,就出现了这么大一个纰漏,也没有哪位“史学家”好心去指点一下。
其实在很多“旅游景点”,把传说当真事儿的比比皆是,现在鲁智深的“禅杖”已经摆在某个寺庙了,笔者还去举了一下,一举就笑了:“制造”这件“文物”的人连《水浒传》都没看过,居然把禅杖弄成了方便铲!
那个同样有名的寺庙,笔者去了之后就后悔了——商业气息太浓,几位“和尚”坐在门口捧着大碗饭菜在吃,笔者年轻嘴欠,问了一句“吃肉吗”,问完就后悔了,一位会挨几拳头,没想到他们笑了:“你给,我就吃!”

笔者为当时的“不礼貌”后悔良久,现在才发现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大和尚们不但不戒酒肉,连女色也是不戒的,给他们送肉只会收到感谢,要是给他们送点更鲜亮的,估计还能挤进他们的社交圈子。
原本是想详细考证一下“十三棍僧救唐王”真伪的,现在那位大方丈已经抓起来了,说什么都没有太大意义了,因为扯大旗作虎皮,原本就是善于营销的那类寺庙最擅长的技能,怎么说都没有用。
历史上有没有十三棍僧,少林寺武功如何,抗倭名将俞大猷可能最有发言权,那么在见多识广的读者诸君看来,要是没有那部电影,少林寺能像现在这样火爆吗?遍地开花的少林武校、宋江武校,哪一个能教人真功夫?
1条评分金币+13
wowoni 金币 +13 - 昨天 18:58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7952
金币
300439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94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375(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8-0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8:29
关于“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争议,结合史料和学术分析,核心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被救者身份的矛盾:李世民还是王仁则?
李世民未被称“唐王”
武德四年(621年)事件发生时:

李渊已是唐朝皇帝,李世民为 秦王(非唐王)。
王世充建立的郑政权中,其侄子 王仁则被封为“唐王”(《新唐书》明确记载)。
王仁则的“唐王”身份
王世充称帝后,为对抗李唐,封王仁则为唐王。这一封号具有政治挑衅意味,与李唐政权直接对立。

二、史料与传说的冲突
正史无“救秦王”记录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均未提及少林僧救李世民之事。相反,王仁则的结局据墓志铭记载为投降唐朝后善终(卒于武德九年),而非被僧人所杀。

传说来源与演变

明代起源:故事雏形始见于明代少林寺碑文,清代壁画进一步渲染。
现代传播:1980年代电影《少林寺》将“救唐王=救李世民”植入大众认知,但剧情与史实偏差显著。
三、关键逻辑漏洞
称号的混淆

隋唐之际,“唐王”特指李渊(义宁元年受封),李世民始终为秦王。
民间文学常将帝王泛称为“王”(如“唐王李世民”),但武德四年官方语境中,“唐王”只能是王仁则。
政治合理性存疑

若少林寺救李世民,理应获重赏,但唐代史料未见相关记载。
王世充败亡后,其家族成员多被清算,唯独王仁则的墓志铭显示其降唐后任官,印证其未被少林僧俘杀。
四、结论:传说为何被质疑为“笑话”?
核心矛盾点
“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唐王”实为王世充侄子王仁则,与民间理解的“救李世民”完全相反。这一称号错位暴露了传说对历史背景的忽视。

历史建构的痕迹
故事可能源于少林寺为彰显功绩的附会(如强调助唐军攻打王仁则),后经文学创作不断美化,最终脱离史实框架。

💡 深层启示:该案例揭示了历史记忆如何被文学重构。对少林寺而言,传说强化了其“护国”形象;但对研究者,需辨析 称号、时间、政治逻辑三重维度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昨天 18:58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3599
金币
319269
道行
2004
原创
2409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9283(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8-0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8:33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思辨性的历史与文化现象分析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探讨“十三棍僧救唐王”这一传说的历史真实性,以及它对后世尤其是现代少林寺形象建构的影响。以下从五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

一、历史真相辨析:李世民从未被称为“唐王”,“十三棍僧救唐王”纯属传说

首先,从历史事实来看,“十三棍僧救唐王”这一故事在正史中并无依据,属于典型的“演义小说”杜撰。关键在于“唐王”这一称号在唐朝早期的政治语境中极为敏感。

根据《旧唐书》与《新唐书》记载,李渊在隋朝末年被封为“唐王”,即“唐国公”,这是他起兵反隋前的封号。而当李渊称帝后,其子李世民的封号为“秦王”,从未被封为“唐王”。因此,武德四年(621年)发生的所谓“十三棍僧救唐王”,如果指的是李世民,那在史实上是错误的;而如果指的是王仁则——王世充的侄子、大郑政权的“唐王”,那倒确有其人,但此“唐王”并非大唐之“唐王”,而是敌国政权的封号,是王世充对抗李唐的象征。

因此,所谓“救唐王”的行为,如果属实,也并非救李世民,而是救敌对政权中的“唐王”,这在政治上是极其敏感的。

---

二、文献与考古佐证:王仁则之死与墓志铭的争议

关于王仁则的结局,正史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其死亡时间与方式。在《资治通鉴》与两唐书中,李世民攻破洛阳后,王世充投降,但其部分亲族被杀。然而,王仁则并未出现在被处决的名单中。

考古发现的《唐故开府右尚令王君墓志铭》提供了一些线索。墓志铭中记载的王仁则,字行规,琅琊人,曾“率义归朝”,即投降李唐,之后在武德初年担任官职,直到武德九年去世。这似乎与王世充的“唐王”王仁则不是同一人,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其身份重合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墓志铭的记录往往带有美化与政治倾向,因此其真实性仍需进一步考证。但从墓志铭内容来看,即使这位王仁则曾是王世充的“唐王”,他也在归唐后得以善终,未见有被少林僧人所擒或处决的记载。

---

三、文学与影视的影响:《少林寺》电影如何塑造了“十三棍僧”的集体记忆

1982年,电影《少林寺》上映,成为一代人记忆中的经典。影片中将“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作为剧情核心,极大地提升了少林寺的文化影响力与知名度,也奠定了“少林功夫”的大众形象。

然而,电影中的“唐王”明确指向李世民,这与历史事实不符。影片的创作背景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关注,以及武术文化的复兴。电影通过艺术加工,将少林寺的宗教文化、武术精神与忠君爱国的主题结合,塑造了一个民族英雄主义的叙事框架。

这一创作虽然偏离史实,但却成功地将“十三棍僧”塑造为忠义与武德的象征,并推动了少林寺从宗教场所向“武术圣地”的身份转变。

---

四、现实与商业的折射:少林寺的“文化营销”与“传说再造”

随着电影《少林寺》的热映,少林寺本身也从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逐渐被重新包装为一个文化品牌。各地兴起了“少林武校”,甚至出现了“宋江武校”等模仿者,试图以武术文化为卖点进行商业化运作。

而少林寺本身也并未回避这种“传说营销”的方式。在旅游景点中,许多“文物”被重新赋予“传说属性”,如鲁智深的“禅杖”、达摩的“面壁石”等,虽与历史不符,却能吸引大量游客。

这种“传说当真”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再造”与“消费”。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这种“传说化”的过程,是一种文化再生产,是将历史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过程。

---

五、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如何看待“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文化价值

尽管“十三棍僧救唐王”并非历史事实,但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象征意义却不容忽视。它体现了中国人对“正义战胜邪恶”、“忠义战胜权谋”的理想追求,也反映了武术文化在中国民族精神中的地位。

从这个角度看,“十三棍僧救唐王”虽然不是历史,却是一种“文化真实”。它通过艺术、电影、旅游、商业等多重渠道,构建了一个关于少林、关于武术、关于忠义的“神话叙事”,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结语:历史与传说的界限,需理性对待

“十三棍僧救唐王”虽非史实,却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共鸣,在现代文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我们应以理性态度看待历史与传说的关系:一方面要尊重史实,避免将小说当历史;另一方面也要理解传说背后的文化心理与精神价值。

正如文中所引,李世民若真听到“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言,或许真会“怒火中烧”。但今天的我们,不妨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欣赏这个传说所承载的侠义精神与文化想象。毕竟,历史可以考证,传说却能传承;历史属于过去,而传说属于人民。

---

如若没有《少林寺》这部电影,少林寺是否还能成为今天的世界级文化符号?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或许,正是这种“传说的真实”,让少林寺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了一条独特的文化生存之道。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昨天 18:58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