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阅读
  • 1回复

[红楼梦]红楼梦:这世间最珍贵最美好的,是潜藏于我们内心深处的爱 [5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7897
金币
300158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94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36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8-0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46
重读拙作《红楼梦:有奴性的主子和没奴性的丫鬟》,身心再次被黛玉和紫鹃的姐妹情谊所深深感染。促使她们双向奔赴写下感人一页的,归结是爱。
同为人类一份子,生于天地间,但是客观存在的差别似乎给人类的交往造成了种种不可逾越的藩篱。唯一能够跨越这些藩篱的力量,就是爱。
曹公深谙其中要言妙道,笔下娓娓道来,把各种形式的爱挥洒得淋漓尽致。
先来看跨越阶层身份的爱——贾母和刘姥姥。
一个是安富尊荣的世家贵妇,一个是“膝下又无子息,只靠两亩薄田度日”的村妪;一个是八竿子勉强打着的“施主”,一个是上门“回访”的秋风客;一个“生来是享福的”,一个“生来是受苦的”。天悬地隔,高山仰止。
但是,这“比我大好几岁呢”——基本是同龄的人之间,却在“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硬朗”“眼睛牙齿还好”“今年左边的槽牙活动了”这毫无拘束、你来我往的家常话中,一下子就化解了阶层、身份的壁垒。
而“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们想这么着不能”VS“我正想个地里现结的瓜儿菜儿吃,外头买的不象你们地里的好吃”,这看似“对立”的愿景中,却又蕴藏了人类不同文化交流带来内心情感共通的影像。


于是素昧平生者俨然成了稔熟的老姐妹,霎时间就近乎起来——“今日既认着了亲,别空空的就去,不嫌我这里,就住一两天再去。我们也有个园子,园子里头也有果子。你明日也尝尝,带些家去,也算是看亲戚一趟”。
而翌日大观园中的一幕一幕,论者往往认为是刘姥姥为了“秋风”忍屈受辱,其实不然。
两个老太太经历迥异,但都是年高识广的人物。尽管她们的生活场景完全不同,却都有“于世路上好机变,言谈去得”的风范,只不过这风范祛除了世俗交往的浊气,益发有了精神融汇的清香。
特别是那完全不同风格的酒令,更把不同文化交流推向了高潮。
刘姥姥二次贾府之行,诚然有物质收获,但也有精神愉悦。这里面是一种切换。层次高、懂得爱的人,贾母、刘姥姥,因为知道生活的意义,能够保持精神上的自然强大——不因为“施主”而自高自大,也不因为“秋风”就畏畏缩缩,于是就能在轻轻松松中完成切换。
而那天参与的人,因着水平高低,切换的程度也就不同了——黛玉对刘姥姥看似戏谑,其实何尝不也是一种精神接纳?袭人帮助刘姥姥遮掩醉酒,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情感通达?恐怕只有凤姐,停留在拿刘姥姥耍笑给老太太开心的低级层次。


再来看超越情愫对冲的爱——宝钗和黛玉。
需要说明的是:曹公笔下的宝黛悲剧,其实是宝黛钗的悲剧。在黑暗的封建制度下,“到底意难平”的宝玉与“心事终虚化”的黛玉,有情人难成眷属,是身不由己的受害者;“可叹停机德”的宝钗,被推向三观不合的宝玉,同样是身不由己的受害者。
造成宝黛钗的悲剧的祸首是封建制度,具体的元凶是狭隘自私的王夫人和识短智浅的薛姨妈,也许还要加上冬烘糊涂的贾元春。因此,我们同情黛玉,但不能因此迁怒于宝钗,把种种帽子标签统统扣在同样是受害者的宝钗头上、以至于她所作所为都成了阴谋论,这是非常不公道的。
“钗黛合一”,是曹公的一个重要、带有基本性的思路。在同样是受害者的情况下,宝钗和黛玉产生超越别人造成的、无可奈何的情愫对冲的爱,是非常正常而可贵的。
宝钗和黛玉的共通基础,是寄人篱下的心理状态。
黛玉的寄人篱下是明显的,是精神和身体并存的。尽管有外祖母的疼爱、表兄的情爱,但是林林总总的客观环境,特别是对前景的交错迷茫——“深恨父母在时,何不早定了这头婚姻”“倘若父母在时,别处定了婚姻,怎能够似宝玉这般人才心地,不如此时尚有可图”“父母死的久了,和宝玉尚未放定”,让她感受到的孤寂、寥落,鲜明而凸显。


而宝钗的寄人篱下是隐蔽的,是精神为主的。“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包含女孩子为家事出头的无尽酸楚;“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其实还不如没有。由于家族的糊涂抉择,她被推向三观不合的宝玉,被动无奈地以一副“死皮赖脸”的形式长期出现在贾府日常生活中,内心的郁闷和尴尬,成就了对精神的残酷折磨。她对婚姻家庭前景的迷茫比黛玉甚至还严重,是一种眼睁睁向着毁灭去而又身不由己的状态,让她感受到的痛苦、失落,隐晦而刻骨。
诚然,黛玉曾经对宝钗有过误解和警觉,“只当你有心藏奸”——把我们放在一开始的场景心里恐怕也是这么样的。
而“西厢酒令”事件,是一个大转折点。
“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不仅让黛玉明白了“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而且“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我竟自误了”——这个“误”,绝不仅仅限于对宝钗为人的误解,而且还有对情感婚恋上的错位认知。
黛玉知道,如果宝钗真的对劳什子“金玉良缘”孜孜以求,完全可以把“西厢酒令”在王夫人面前解说一番,以此达致贾政。这样,以当时礼教家法的要求,无论如何“木石前盟”也站立不住了,而且黛玉还会被边缘化,连贾母也没法开口,那“掰谎记”也没用的——如果按照普遍论调中把宝钗描绘得那么阴险狡猾、算无遗策,这样做是很合理的。
由此,黛玉明了宝钗在婚姻上的无奈和身不由己,虽然对于婚姻的焦虑依旧,但是这焦虑是不会也不能再针对宝钗了。


因此,前文黛玉的话绝非应景之语,而系肺腑之言——对封建家族畸形安排的不满,使得一般人看来是情敌关系的钗黛,反而能够把这种虚拟的“情愫对冲”搁置一边。加之海棠诗社的建立,让潇湘妃子和蘅芜君在一个广阔的平台上彼此欣赏、珠联璧合,在才华的层面成为了知音姐妹。
宝钗对黛玉的好,确乎是念兹在兹、关心备至。“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不过是其中一个集中的表现。在黛玉“我知道我的病是不能好的了”的悲叹让我们心思沉重的时候,宝钗那娓娓道来的“食谷者生”“不宜太热”“平肝养胃”“饮食就可以养人了”,及至“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铞子熬出粥来”的方子,根本看不到一丝丝人们描绘宝钗时候常说的虚伪和阴谋,反而尽是一派大姐姐的风格,充盈着真实不虚的情谊。其后黛玉“不知进退”的顾虑、宝钗赠送燕窝的行为,读起来已经毫无阻滞,行云流水一般就写下来、读下来了。两姐妹“同病相怜”之说,亦是了无违和之感。
甚至“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这个让人颇觉纠结的问题,也是谈笑即过——敏感的黛玉如果仍然把婚姻焦虑针对宝钗,就断乎不会是“不觉红了脸,笑道”的反应了。
当然,有论者会认为这是善良的黛玉上当了,被阴险狡猾的宝钗骗了——毕竟在某些眼光里,给湘云办螃蟹宴也是“工于心计”,给金钏寿衣也是“虚假伪善”,滴翠亭又“嫁祸”(见拙作《红楼梦:滴翠亭里,那一桩被误解的公案》),总之宝钗办事就没有一件不是恶毒的。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凌力女士的小说《少年天子》——顺治盛宠的皇贵妃董鄂氏,为了给顺治和睦六宫殚精竭虑。皇后小恙的时候,她不顾自身重病尽心尽力照顾皇后。但是,皇后的亲妹妹、肤浅的淑惠妃坚持认为她就是要威胁皇后地位、取而代之,硬说她照顾皇后是“拿腔作势,装神弄鬼”。当平庸的皇后都能指出“她要想当皇后,我死了不是正好?前几天她为什么要不顾自己地照看我”的时候,淑惠妃尽管“迟疑片刻”,还是硬生生挤出一句“大约自己也觉得不能自圆其说”的话:“邀买人心呗!”


回头再看看宝钗——偏见真可怕!
每每看到“薛宝钗送燕窝是别有用心”“燕窝加冰糖是慢性毒药,林黛玉就是被薛宝钗的燕窝害死的”这些阴谋论调,就让人想起上边《少年天子》文字的一段——皇后叹了一口气,说:“妹妹,做人总要讲良心。人家为了救活我,累得半死不活,我再猜忌人家,可就太说不过去了”!
好在黛玉的水平高!宝钗这样超越藩篱、高洁通透的爱,也只有黛玉这样的头脑和胸襟“接得住”,这才叫“英雄惺惺相惜”!
想起黛玉坦然的吃下宝钗送的东西,不由得想起《三国演义》临近结尾,西晋杨祜和东吴陆抗两员敌营大将的所作所为——陆抗送酒给“能饮”的杨祜,别人嚷嚷“其中恐有奸诈”,“杨祜笑曰:‘抗非毒人者也,不必疑虑’”,痛饮一场。当陆抗“卧病数日”的时候,杨祜“料彼之病,与我相同。吾已合成熟药在此,可送与服之”,众将说“此药必非良药”,而陆抗说“岂有鸩人羊叔子哉!汝众人勿疑”,病体痊愈——高水平的人做高水平的事,不会玩那些低档次打法。
这还是在双方营垒敌对的情况下,遑论黛玉已经明白宝钗本人主观上并不构成对她的婚姻威胁!
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人类的面孔就是爱的表情。爱,没有雷鸣电闪、走火流光,但见汨汨清泉、柔柔似风,却有着穿岭越壑、移山填海的强大。有爱的人,能够超越一切,写下难以想象、难以估量的人性凯歌。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7897
金币
300158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94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36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8-0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08:48
《红楼梦》中"潜藏于内心深处的爱"的多元呈现
《红楼梦》以细腻笔触描绘了不同形态的爱,这些爱潜藏于人物内心,超越世俗偏见与阶层壁垒,成为人性光辉的集中体现。无论是知己间的灵魂共鸣、跨越身份的情感交融,还是对立角色间的理解与包容,都展现了爱的珍贵与美好。

核心人物的挚爱:叛逆者的灵魂共鸣
宝黛的知己之爱:贾宝玉与林黛玉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以"情"为核心构建了超越世俗的精神联结。宝玉视"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厌恶仕途经济;黛玉敏感多愁却坚守真纯,二人因共同的人生理想成为知己。宝玉为黛玉落泪、为晴雯祭奠,黛玉则以诗寄情,用"花冢"隐喻对美好人性的守护,这种爱摒弃了功利,纯粹如"木石前盟"。
作者的颂扬与悲悯:曹雪芹在宝黛身上寄托了对人性自由的向往,通过他们的叛逆行为(如宝玉拒走仕途、黛玉不劝功名),批判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同时,作者以"字字看来皆是血"的悲悯,展现了对人物命运的深切同情,使这份挚爱成为对封建制度的无声反抗。
跨越阶层与对立的包容之爱
刘姥姥与贾母的忘年交:刘姥姥二次进贾府时,与贾母虽身份悬殊("一个享福,一个受苦"),却在家常对话中化解阶层壁垒。贾母邀其同住、共享园中风物,刘姥姥则以乡野智慧带来新鲜视角,二者的互动超越物质交换,成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共通。这种爱体现在"素昧平生者俨然成了稔熟的老姐妹",展现了人性中平等与尊重的底色

钗黛的和解之爱:"钗黛合一"是曹雪芹的重要创作思路。黛玉与宝钗虽因"金玉良缘"存在情愫对冲,但二人同为寄人篱下的孤女,最终达成精神和解。黛玉坦言"往日竟是我错了",宝钗则以燕窝相赠,这种理解打破了"阴谋论"偏见,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女性受害者的共通命运。
日常细节中的人性微光:丫鬟与主子的双向奔赴
紫鹃与黛玉的姐妹情:紫鹃作为黛玉的丫鬟,不仅照料其生活,更成为精神支柱。她以"黛玉要回苏州"试探宝玉真心,甚至在黛玉临终前不离不弃,这种超越主仆关系的情谊,体现了"没奴性的丫鬟"对"真性情主子"的纯粹守护,是"双向奔赴"的爱之典范。
袭人的通达之善:袭人在刘姥姥醉酒后主动遮掩,避免其遭人非议,这种行为超越了贾府"拿刘姥姥耍笑"的低级趣味,展现了底层人物的共情能力。即使是看似"世故"的丫鬟,内心亦藏有对他人尊严的维护。
爱之本质:对人性美的歌颂与悲悯
曹雪芹通过不同形态的爱,传递了对人性真纯的肯定与对命运的悲悯。无论是宝玉的"多情而不滥情"、贾母对小道士的怜惜,还是史湘云的天真烂漫、探春的顾全大局,这些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共同构成了《红楼梦》的精神内核——爱不是占有或算计,而是理解、尊重与守护。正如刘姥姥在物质收获之外获得"精神愉悦",书中的爱最终指向超越世俗的精神共鸣,成为"世间最珍贵最美好的"情感宝藏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