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0阅读
  • 2回复

[居家生活]今日入中伏,牢记:1不出,2不睡,3不沾,4多吃,夏秋更替别大意 [1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2219
金币
3473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98
斑龄
198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708(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8-0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0:38

中,有着居住之意,所以中伏是三伏天中处于中间的一段时间,相较于往年来看,今年的中伏显得比较“短暂”,仅有10天,不过这10天却是跨越了大暑和立秋两个节气。所以中伏是夏秋之间过渡的一段时间,这意味着在此期间的气候变化将会比较复杂,这时候也正是我们需要关注养生的时候。在中伏里把身体调整好,可以为夏季圆满收尾,也可以为秋季开个好头。
今日入中伏,牢记:1不出,2不睡,3不沾,4多吃,夏秋更替别大意。中伏来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需要注意的内容有哪些吧,每一点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去了解。

1不出:不大量出汗
进入中伏之后,尤其是中伏的前几天,气温会更高,加上气象活动频繁,雷雨天气众多,使得空气更加潮湿闷热。在这样的天气里,基本上不用运动,身体便会冒汗。若是运动一会儿,那么汗水很快便会浸湿衣服。有的人想要趁着天气热减肥,便会长时间运动,或是剧烈运动,使身体大量流汗。其实流汗不等于脂肪的分解,也不等于排毒,而且大量出汗,会使体内的水分以及钾,钠等电解质流失较多,还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引起中暑等。
所以在中伏天里,要避免大量出汗,运动不要连续太长时间,也要以舒缓为主,同时感觉热的时候也要及时选择消暑的工具,风扇,空调等,该用就要用起来,不要盲目流汗,这是很重要的。

2不睡:不开窗直吹而睡
大热天里,人们通常会习惯性地开着窗户,尤其是到了傍晚,温度会下降一些,吹着小风很舒服。不过到了睡觉的时候,就不能开着窗户一直吹了。因为到了夜里,尤其是后半夜,温度是比较低的,这意味着此时的风也比较凉。而我们睡觉的时候,一直吹着凉风,容易引起风寒,着凉,感冒等。而且一直吹冷风,也容易引起头疼,关节酸痛,肠胃不适等。
即使在三伏天里,睡觉也不能一直开窗直吹,可以开个小缝,并用窗帘盖住,既可以通风,也可以避免直吹。

3不沾:贪凉的事不沾
正所谓“贪凉一时爽,体寒苦断肠”,天气热了,要注意避暑消暑,但要有度,且消暑不等于贪凉。而过于贪凉则可能会使寒气入侵体内,引起消化不适,增加心血管负担,削弱抵抗力等。所以在最热时期来临之际,要注意空调的温度不能低于室外太多,调整在二十六七度为宜。洗澡时,水温也不要太低,不能用凉水直冲,而是要用接近体温的温水。晚上洗完澡以后,要将湿发彻底吹干再睡。同时在饮食中也不能吃大量的冷饮,雪糕,冰镇水果等,而是要多喝温水,白开水,多吃新鲜的食物。

4多吃:健脾祛湿的食物
在中伏里,气候以闷热潮湿为主,届时我们的脾胃容易受困,变得虚弱。加上气候潮湿,体内也就容易积攒湿气,令人乏力倦怠,口干舌燥,吃不好,睡不好。所以这个时候要多吃些有助于健脾祛湿食物,把脾胃调理好,才能更好的补充营养,赶走湿气,轻轻松松地度过夏季。接着来分享两道相关的菜肴,你也吃起来吧~
【山药玉米汤】

1、铁棍山药一段,先把表面的脏东西,泥土都冲掉,继续把皮刮掉,冲掉黏液杂质,切成段。
2、新鲜玉米一整根,洗过之后切小段,胡萝卜一段,也切成大块。枣准备三五颗,别忘了洗。
3、肋排半斤左右就够,先将每一块都洗好,接着放到宽水里边,彻底煮透,里边的杂质被煮出来,将其一一夹出。
4、重新起锅,加少许的油,把肋排炒一会儿, 直到焦香味出来,往里边加水,放些姜和葱,煮十分钟。
5、将其盖住炖一个钟头,再将几样菜都倒进去,小火咕嘟四十分钟,彻底炖透,补充少量的盐,便可以关火了。

【虾仁冬瓜】

1、准备白皮冬瓜一块,皮要切掉,清洗干净之后,切成大块。虾仁剥出来,洗好之后攥干。
2、起锅放油,先在里边加点姜丝,油热后姜的香味也出来了,虾仁放里边,炒一会儿,断生时盛起。
3、冬瓜放里边,加点生抽,蚝油,每样都少来点,炒匀后,焖五六分钟,令其成熟。再将虾倒里边,炒匀即可出锅。


2035年的立秋确实与往年不同,这一天将呈现出四个鲜明的特点,既有天文历法的特殊性,也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分析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立秋这一节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从天文历法角度来看,2035年的立秋时间非常精准地落在8月7日15时39分。这个精确到分钟的时刻,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的高度精确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人就通过圭表测影等方法,将一年划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天文意义。立秋作为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太阳到达黄经135度,虽然此时天气仍然炎热,但从天文意义上已经进入秋季。2035年立秋时刻的精准计算,延续了中国几千年来对天文现象的细致观察和记录传统。
2035年立秋的第二个特点是它将迎来一个"早立秋"。民间有"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的谚语,这里的早晚并非指一天中的具体时间,而是看立秋出现在农历六月还是七月。2035年的立秋在农历七月初四,属于"晚立秋",按照传统说法,这意味着立秋后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的炎热天气。这种气候预测虽然不完全科学,但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长期观察和经验总结。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这些传统气候谚语的准确性正在面临挑战,这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气候条件下的适用性。

第三个显著特点是2035年立秋将出现"闭眼秋"的现象。这是指立秋时刻在白天,与"睁眼秋"(立秋在夜晚)相对。民间认为"闭眼秋"预示着秋季会比较凉爽。这种将自然现象人格化的表述方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感应的思想。在古代农业社会,人们对节气的变化极为敏感,因为这与农作物的生长收获息息相关。虽然现代人不再完全依赖这些说法来安排农事,但它们作为文化遗产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2035年立秋的第四个特点是它将开启一个"公秋"。根据传统说法,立秋分为"公秋"和"母秋",单日立秋为"公秋",双日立秋为"母秋"。2035年8月7日是单日,因此是"公秋",民间认为"公秋"会比较凉爽。这类说法虽然缺乏科学依据,但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进行分类和解释的智慧。在现代气象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应当以科学的态度看待这些传统说法,既认识到它们的文化价值,又不盲目迷信。

从气候科学角度看,立秋并不意味着立即转凉。中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南方,立秋后往往还要经历一段"秋老虎"的炎热天气。2035年的气候状况将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能出现更加极端的高温天气。气象数据显示,近年来秋季开始时间实际上有所推迟,这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一致。因此,我们在参考传统节气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现代气象部门发布的科学预报。
在农业方面,立秋是一个重要的农事节点。华北地区有"立秋种白菜"的农谚,南方则开始准备晚稻的田间管理。2035年的农业生产将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农民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传统的农事安排。现代农业技术虽然降低了对节气指导的依赖,但传统节气仍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参考。
在养生保健方面,立秋标志着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转折点。2035年立秋后,人们应当注意调整饮食起居,适当多吃润肺生津的食物,如百合、银耳等。同时,虽然白天气温可能仍然较高,但早晚温差会逐渐增大,需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这些养生智慧是中国传统医学与节气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从文化传承角度看,立秋习俗正在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传统的"啃秋"(立秋日吃西瓜)习俗在一些地区仍然保留,而"贴秋膘"的习俗则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而有所改变。2035年的立秋,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创新庆祝方式。比如通过线上平台分享节气知识,或者组织以节气为主题的文化创意活动。

2035年立秋的四个特点提醒我们,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划分方式,更是中华文明观察自然、理解自然的重要成果。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重新审视传统节气文化的现代价值具有特殊意义。它既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能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历史参照。同时,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也为现代生活增添了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节气的表现形式和现实意义可能会继续演变。但无论如何变化,节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顺应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永远不会过时。2035年的"不一般"的立秋,将是我们重新认识和传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契机。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3442
金币
317688
道行
2004
原创
2409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925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8-0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18:47
中伏养生注意事项

中伏是三伏天中最热的一段时间,通常持续10天左右。今年的中伏跨越了大暑和立秋两个节气,这意味着这段时间的气候变化会比较复杂。因此,在中伏期间,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养生,以确保身体健康。以下是中伏期间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 不大量出汗

进入中伏后,气温会更高,加上雷雨天气频繁,空气更加潮湿闷热。在这种天气里,即使不运动,身体也会冒汗。如果进行长时间或剧烈的运动,会使身体大量出汗,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增加心脏负担,甚至引起中暑。

建议:
- 避免长时间或剧烈运动,选择舒缓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
- 使用风扇、空调等消暑工具,保持室内凉爽。
- 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2. 不开窗直吹而睡

虽然晚上温度会有所下降,但夜间的风仍然比较凉。如果在睡觉时一直开窗直吹,容易引起风寒、感冒、头疼、关节酸痛等问题。

建议:
- 睡觉时不要开窗直吹,可以开个小缝,并用窗帘盖住,既通风又避免直吹。
- 使用空调时,温度不宜设置过低,保持在26-27度为宜。

3. 不贪凉

天气炎热时,人们往往喜欢通过空调、冷饮等方式消暑。然而,过度贪凉会使寒气入侵体内,引起消化不适、心血管负担增加等问题。

建议:
- 空调温度不宜低于室外太多,保持在26-27度为宜。
- 洗澡时水温不要过低,最好用接近体温的温水。
- 饮食中避免大量冷饮、雪糕、冰镇水果等,多喝温水、白开水。

4. 多吃健脾祛湿的食物

中伏期间气候闷热潮湿,脾胃容易受困,体内湿气也容易积攒。此时应多吃一些有助于健脾祛湿的食物,如山药、玉米、冬瓜等。

推荐菜肴:

山药玉米汤
1. 铁棍山药一段,去皮切段。
2. 新鲜玉米一整根,切小段;胡萝卜一段,切大块;枣三五颗。
3. 肋排半斤左右,先煮透去杂质。
4. 重新起锅,加少许油炒肋排至焦香,加水、姜、葱煮十分钟。
5. 加入山药、玉米、胡萝卜、枣,小火炖四十分钟,加盐调味即可。

虾仁冬瓜
1. 白皮冬瓜一块,去皮切块;虾仁洗净攥干。
2. 起锅放油,加姜丝炒香后放入虾仁炒至断生。
3. 加入冬瓜、生抽、蚝油炒匀,焖五六分钟至冬瓜成熟。
4. 加入虾仁炒匀即可出锅。

通过以上注意事项和推荐菜肴,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中伏期间的气候变化,保持身体健康。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7861
金币
299249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35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8-0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4:54
根据当前中伏时令特点(7月30日进入中伏,一年中最热时段),结合天气变化(台风后高温重返,杭州明日达35~36℃)1及健康风险,以下科学养生建议供参考:

🌞 一、1不出:避免正午外出
高温时段减少户外活动:中伏气温攀升(多地超35℃),杭州明起重返高温1,午后雷雨频繁5。建议:

10:00-16:00避免长时间暴晒,预防中暑及心脑血管疾病突发(高温天死亡率显著上升)。
若需外出,佩戴遮阳帽、补充电解质水。

😴 二、2不睡:忌不当睡姿与环境
不睡地板/凉席:
中伏人体"一怕寒邪"4,地板寒气易侵入关节,诱发风湿痛。
不睡空调直吹处:
空调房温度过低易致风寒,淋雨后更需避冷风。建议空调温度≥26℃,腹部盖薄毯。

🚫 三、3不沾:远离健康隐患
不沾生冷食物:
冰饮、寒凉瓜果损伤脾胃,引发腹泻腹痛。尤其避免被雨水/洪水浸泡的食物。
不沾污染水源:
暴雨后水源易污染,不喝生水、不用雨水清洗果蔬,谨防食物中毒

不沾湿衣潮环境:
淋湿后及时更衣,避免湿气滞留;雷雨后减少户外活动防过敏。
🍜 四、4多吃:应季饮食养阳气

多吃面食:
中伏传统食面,易消化且补充能量(B族维生素、矿物质),如清汤面、葱油拌面。
多吃姜枣茶:
晨起饮用(生姜3片+红枣6颗煮水),温养脾胃、驱寒排湿。痰湿体质可加陈皮。
多吃熟食热菜:
食物彻底烧熟,剩菜冷藏≤3天,食用前充分加热。
多喝清洁温水:
少量多次补水(每日1.5-2升),预防脱水及血液黏稠。

⚠️ 关键提醒
冬病夏治正当时:中伏阳气最旺,可贴三伏贴、艾灸调理虚寒体质(呼吸/关节/妇科疾病)。
防暑防病并重:高温天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暴雨后警惕霉变食物、野生蘑菇

中伏养生饮食原则与核心食材推荐
中伏处于夏秋交替之际,高温高湿环境易导致阳气耗损、湿气内停,饮食需遵循“养阳解暑、祛湿健脾”原则。此时应减少生冷寒凉食物(如黄瓜)及过量热性食材(如生姜)的摄入,优先选择应季、温热性且兼具祛湿功效的食材。中医理论强调“春夏养阳”,中伏饮食需兼顾清热与温补,避免过度贪凉损伤脾胃阳气。

中伏必吃四大应季素食及菜谱
紫苏:温阳散寒的时令香草
紫苏性温味辛,能理气和中、祛暑化湿,适合中伏佐餐增香。推荐菜品紫苏烧鲭鱼:

鲭鱼切块浸泡去内脏,紫苏叶洗净备用;
煎鱼至金黄后,爆香葱姜蒜及八角,加料酒、酱油焖煮;
收汁前加入紫苏叶,加盐、胡椒粉调味即可。
口蘑:补锌强体的“菌中珍品”
口蘑富含锌元素与氨基酸,二伏季正当季,有“一条腿食物赛人参”的美誉。推荐菜品鲜虾烧丝瓜口蘑:

丝瓜、口蘑切块,鲜虾去虾线;
花椒油爆香蒜末,下丝瓜、口蘑翻炒至微黄;
加料酒、高汤烧开,放入鲜虾煮至变色,加盐调味出锅。
秋葵:补虚润燥的“秋季先锋”
秋葵含秋葵素及膳食纤维,立秋前后食用可润燥补虚。推荐菜品秋葵炒双耳:

秋葵焯水切段,银耳、木耳泡发撕朵;
蒜末爆香后炒秋葵,加蚝油、料酒调味;
放入双耳翻炒,水淀粉勾芡即可。

韭菜苔:扶阳开胃的“夏日韭华”
韭菜苔为韭菜精华,性温助阳,适合中伏提振食欲。推荐菜品韭菜苔炒鸡蛋:

韭菜苔切段,鸡蛋打散加盐炒碎;
热油炒韭菜苔至半熟,加入鸡蛋同炒,调味出锅1。
中伏养生肉食及滋补汤品推荐
猪蹄:补充胶原的温润食材
猪蹄富含胶原蛋白,适合中伏出汗后滋养肌肤。推荐菜品猪蹄烧鲍鱼:

猪蹄燎毛焯水,鲍鱼去壳改花刀;
冰糖炒糖色,加香料、白酒煮出香味,下猪蹄炖至软烂;
放入鲍鱼收汁,加盐、胡椒粉调味。
虾肉:高蛋白低负担的优质选择
养殖虾中伏大量上市,蛋白质丰富且易消化。推荐菜品韭苔鸡蛋虾仁水饺:

韭苔切细,鸡蛋炒碎,虾仁切丁;
三者混合加酱油、蚝油、花椒油调馅;
包入饺子皮煮熟即可。
经典养生汤饮:冬瓜薏米老鸭汤
此汤清补利水,适合中伏祛湿。食材包括带皮冬瓜、薏米、老鸭、生姜,共煲1.5小时,加盐调味

中伏饮食禁忌与注意事项
忌过量生冷:冰饮、凉菜易伤脾胃阳气,建议选择常温饮品如桂花乌梅饮(乌梅、山楂、陈皮煮制)。
少辛辣油腻:烧烤、红烧肉等易生湿浊,宜采用蒸煮、白灼等烹饪方式。

饮食宜温热:晨起喝温开水,炒菜加紫苏、生姜等香辛料助运化。
中伏养生需“以食为养”,结合应季食材与温和烹饪,既能解暑祛湿,又可养护阳气,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

中伏是三伏天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天气炎热且湿度大,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非常重要,以防止身体过度劳累或中暑。以下是一些适合中伏期间进行的运动方式:

1. 选择合适的时间段
清晨或傍晚:运动时间以清晨或傍晚为佳,此时气温相对较低,可减少中暑风险。
2. 推荐的运动方式
游泳:游泳是入伏期间最理想的运动方式之一,因为它既能进行全身锻炼,又能在炎热的夏季中给身体带来清凉。
瑜伽:瑜伽是一个低强度的运动,可以帮助你在保持身体活力的同时,也能够维持心灵的平静。
散步:在早晨或者晚上的凉爽时段进行散步,可以让你在不强度的运动中,享受到清新的空气。
室内健身:如果室外温度过高,可以选择在室内进行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但要注意不要过度运动,避免身体过度疲劳。

八段锦:三伏天可以选择走路锻炼(又称"走暑"),能促进气血运行、增强心肺功能,尤其适合阳虚体质者改善手脚冰凉等症状。
太极拳:老年人可以选择太极拳等舒缓运动。
快走和慢跑:快走运动是最安全的,而且锻炼效果也不错,这种锻炼方式主要是锻炼人体的心肺功能,而且这种有氧运动也可以提高体质。慢跑运动只要身体拥有慢跑的能力,这无疑是最好的运动方式

3. 注意事项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要防止身体脱水,特别是在运动前后和过程中都要注意补充水分。
避免在热浪高峰期间进行运动:选择在早晨或晚上的温度较低的时候进行运动。
如果在运动过程中感到头晕、恶心或者其他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寻求医生的帮助。
通过以上这些运动方式和注意事项,可以在中伏期间安全地进行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科学安排夏季作息
1. 夏季作息的基本原则
夏季的特点是日照时间长,昼长夜短,因此人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应适当做些调整,以迟睡早起为宜。定时作息最好,可保护生物钟不受破坏。大多数人会在晚上10:00~11:00就寝,早上5:30~6:30起床,午饭后半小时午睡。

2. 具体的夏季作息时间表
起床时间:早上5:30~6:30起床。清晨是夏天最凉爽的时间段,可以在林荫花间处散散步,但不要起床后立刻锻炼,更不可过度,尤其是老年人,以打太极、散步等舒缓的运动为主。
早餐时间:早上7:30起床后先喝一杯清水,可以补充晚上的缺水状态。早餐应在8:00-8:30进行,早餐必须吃,而且质量要好,提供蛋奶、蔬菜和占一日三餐中1/3份额的主食等。

午餐时间:12:00-13:00吃午餐,除了主食和肉类,蔬菜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选择,这样的午餐能持续地为你提供能量。
午睡时间:午时是指11时~13时,这个时候心经当令,是养心的关键时刻。夏季昼长夜短,容易睡眠不足,最好的做法是小睡片刻。午睡能够改善冠脉血供,增强体力、消除疲劳。
下午茶时间:每天三餐之间喝杯酸牛奶,既有利于消化系统健康,又可以稳定血糖水平。

运动时间:根据人体内的生物钟,17:00-19:00是运动学专家推荐的最佳运动时间。傍晚放松夏季傍晚可以做一些伸展性、放松性的运动,以
放松骨骼肌肉为主,可以促进夜间睡眠。运动方式推荐缓慢地散步,做扩胸运动,双手上举过头,频率为每分钟10~15次即可。
晚餐时间:19:30吃晚餐,要少吃点,吃太多不仅会增加消化系统负担,易引起血糖升高,并影响睡眠

睡前准备:睡前用热水泡脚,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加速湿气排出,缓解下肢水肿,对长期待在空调房的人更为合适,还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睡觉时间:23:30睡觉。定时起睡最好,可保护生物钟不受影响。虽然个体差异很大,但大多数人应遵循这样的原则:晚上10点至11点就寝,早上5点半至6点半起床。

3. 夏季作息的注意事项
定时作息:一旦规定下来,便要自我约束,即使节假日休息也不例外。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动力定型",让身体适应多变的环境。
避免熬夜:如果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晚上熬夜,一觉睡到中午,则会令阳气大损。
午睡不宜过长: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建议30分钟或更短,每周至少午休3次。
通过以上的时间安排和注意事项,可以帮助你在夏季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从而更好地保护身体健康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