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的李大爷最近成了小区里的"名人"。这位65岁的退休教师每天雷打不动地吞下两粒脑心通胶囊,坚信这是他十年来未曾中风的"秘诀"。"

我表弟前年就栽在脑梗上了,我可不想重蹈覆辙!"李大爷拍着装满保健品的抽屉自豪地说。 这种被众多中老年人视为"护脑神器"的脑心通胶囊,真能如广告宣传那样预防脑梗吗?
记得去年门诊时,一位神色焦虑的患者拿着一盒脑心通胶囊问我:"大夫,我吃了三个月了,血压还是高,这东西是不是假的?"类似疑问我已听过无数次。
作为医生,看到患者被商家忽悠花冤枉钱,实在心痛。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脑心通胶囊销售额突破28亿元, 这背后既有患者对疾病的恐惧,也有对"药到病除"的美好期待。

脑心通胶囊主要成分是银杏叶提取物,确实有一定活血化瘀作用。中国药科大学发表的研究指出,银杏叶提取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微循环。但 把它捧成预防脑梗的"神药",显然科学依据不足。
哈尔滨工业大学医学院刘教授团队2022年对市面上12种含银杏叶提取物制剂进行系统评价发现,虽然这类药物在改善认知功能方面有一定效果,但预防脑梗塞的证据级别较低。
张奶奶去年参加社区义诊时,医生发现她血压高达180/100mmHg。"我每天都吃脑心通,怎么还会得高血压?"面对张奶奶的疑惑,医生解释道: 脑梗的风险因素众多,单靠一种保健品根本无法全面预防。

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统计,高血压是脑梗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次是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等。
脑梗就像一场"预谋已久的暗算",并非突然袭来。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死亡约150万。
预防脑梗,关键在于管控风险因素,而非寄希望于某种"神奇胶囊"。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王教授指出:"理想的预防应是全方位的,包括定期检测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合理饭食结构,适量运动等。"

李大爷每天吃完脑心通后,仍旧抽烟喝酒,血压居高不下。"反正吃了保健品,应该没事!"这种心态在中老年群体中极为普遍。 过度依赖保健品而忽视生活方式调整,恰恰是健康管理的误区。专家建议,真正有效的脑梗预防应从日常生活习惯入手,药物只是辅助手段。
脑心通胶囊究竟该不该吃?哈工大刘教授团队给出了这样的见解:对已有脑梗风险的人群,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银杏叶提取物类药物可能有一定辅助作用,但 不能将其视为预防脑梗的主要手段,更不能完全替代常规治疗。若盲目服用,还可能因延误病情而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去年接诊一位因脑梗导致偏瘫的患者,查病史发现他曾长期服用脑心通胶囊。"我以为吃了它就万事大吉,没想到..."患者懊悔地说。
医生解释, 即使服用了所谓"预防药物",若不控制高血压、高血糖等基础病,脑梗风险仍然很高。这也说明,单一药物难以应对多因素导致的复杂疾病。
回看李大爷的案例,他十年未中风很可能与他每天坚持散步、保持心情舒畅有更大关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研究显示, 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的老年人,脑梗风险比久坐人群低40%左右。这一数据远超任何单一药物或保健品的防护效果。

网上流传的"脑心通预防脑梗"论调缺乏足够科学依据。临床实践证明, 真正有效的脑梗预防策略是多管齐下: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保持健康体重,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脑血管病研究显示,综合干预能将脑梗风险降低70%以上,远超单一药物干预效果。

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护脑"产品,我们需要保持理性。相比花几百元买保健品,不如拿这钱去医院做次体检,找出真正的健康隐患。 科学防病,重在日常管理,而非追求所谓"灵丹妙药"。真正的健康"秘方"往往朴实无华:定期体检、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态平和。
脑心通胶囊可能有一定辅助作用,但绝非预防脑梗的主力军。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年的随访调查显示, 单纯依靠保健品预防脑梗的患者,其疾病发生率与未服用者相比并无显著差异。这也从侧面证明,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替代全面的健康管理。

对广大中老年朋友而言,预防脑梗的关键不在药品柜里,而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脑梗防治需要科学认知,理性选择,切莫盲从广告宣传。 健康是一场马拉松,需要长期坚持,没有捷径可走。真正的长寿秘诀,藏在日复一日的健康生活习惯中,而非某个被过度包装的"神奇胶囊"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