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9阅读
  • 3回复

[猎奇]1949-2025,巨变的上海,令人唏嘘 [36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6769
金币
288209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125(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9:58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25-07-25) —


最近,一场关于上海的建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
开展一个半月,吸引近20万人参观。
展览汇集了刘家琨、
王澍等多位普利兹克奖得主,
和众多国内外知名的建筑设计机构。
1000平的空间里,
80多个经典建筑案例,超300件展品,
讲述了上海从1949年以来
75年的成长史。


金茂大厦建设过程历史影像,1999年金茂大厦建成。由SOM提供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室外实景摄影。2009年。摄影:H.G. Esch。由KPF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
除了欣赏精致的城市地标模型,
观众还在这找到无数的“上海记忆”:
80年代至今,上海人的住宅如何一步步变化;
90年代浦东开发后,陆家嘴天际线如何形成;
2010年世博会,上海重新与世界连接……


展览现场,80年代的居住记忆


由西岸美术馆与同济大学联合呈现的特展“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展现了当代的上海城市是如何建成的
7月,一条与主策展人、
同济大学教授、建筑学者李翔宁
聊了聊这场建筑大展背后的故事。
从模仿西方到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从轰轰烈烈的大拆大建,
到一个个更考虑居民感受的小空间,
“这是一个城市成熟的标志。”
编辑:马诗韵
责编:陈子文




南京东路。1992年。画面远处的东方明珠仍未建成
摄影:陆杰。由陆杰城市影像工作室提供
没有东方明珠的上海,长什么样?
1949年新中国成立,而上海在经历了多年战火后,百废待兴。人民广场重新成为了上海的市中心,在此之前,它更被人熟知的身份是跑马场。而那时的上海没有陆家嘴天际线,浦东开发还要等40年。
从那时起,用了整整四分之三个世纪,“魔都”才一点点被建设成了如今大家熟悉的样子。


中苏友好大厦(现上海展览中心),资料来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顶部五角星安装,资料来源: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女性建筑师绘制立面,刘秋霞和李莲霞现场绘制大门渲染图,资料来源: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上海展览中心,原名“中苏友好大厦”,当时在全国共有四座中苏友好大厦,上海的是其中之一。


曲阳新村,资料来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漕溪大楼,资料来源:陆杰工作室
战后初期,城市中的工人阶级家庭不断增长。为了给他们提供经济又适用的住宅,“工人新村”应运而生,比如“曹杨新村”“曲阳新村”等等。
“工人新村”极大缓解了住房短缺问题,也成为今天的“小区”的雏形。


上海新客站广场,20世纪90年代,摄影:陆杰


上海新锦江大酒店,资料来源: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设中的华亭宾馆,1985年,摄影:陆杰
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上海沉寂已久的天际线被重新激活。
国际酒店、商场与办公楼开始涌现,电视剧《繁花》中曾经出现的联谊大厦,是上海的第一幢现代化写字楼。
铁路车站和机场等大型基础设施也投入建设,虹桥机场T1航站楼、上海游泳馆都是在那时建成的。


建造中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资料来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994年,华东电力大楼及周边航拍,摄影:陆杰
在90年代以前,浦东十分空旷,广阔的土地上稀疏分布着厂房、仓库和村庄。
1990年宣布开发浦东后,陆家嘴城市设计竞赛吸引来了中、法、英、意、日等多国的建筑师,最终由英国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的方案胜出。


上海展览中心后方的上海商城,资料来源:上海商城集团
位于上海展览中心对面的上海商城,是邓小平改革开放后第一次访美时,邀请美国知名建筑师波特曼来中国设计的,当时大部分中国建筑师还没有住过五星级酒店。


民生码头8万吨筒仓改造,资料来源:苏圣亮
2010年世博会是上海的大事件,所有市民能再次和世界零距离地交流。而在此之后,黄浦江与苏州河沿岸也开始了复兴,遗留的工业建筑纷纷被改造为美术馆与博物馆。


永嘉路的309口袋公园,资料来源:上海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


上海黄浦东岸望江驿,资料来源:致正建筑工作室
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大拆大建以后,上海的城市建设逐渐变得更接地气,更接近人的尺度,也有越来越多具有人性温暖的项目出现,包括口袋公园和桥下驿站。
上海不是一天建成的,那么75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以下是李翔宁的自述。


我们对于上海是有两种记忆的。一种是由于快速建造而诞生的“魔都”,有很多吸引眼球的景象;另一种就像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卢汉超在《霓虹灯外》写的,普通市民有烟火气的日常。
这次我们是做一个上海当代建筑的回顾展,从1949年至今,跨越四分之三个世纪,想让观众从中找到自己跟上海有关的记忆。


南京东路。2008年。摄影:陆杰。由陆杰城市影像工作室提供


永嘉路口袋广场影像资料。由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视频素材来源:吴清山、陈平楠、庄慎
最早策展的时候,我们建了一个有三四百个建筑的库。经历几轮筛选,最终的80多个案例。一部分是城市地标,比如陆家嘴、人民广场、上海展览中心;还有一部分作品很小,但蕴藏着社会的温度,比如永嘉路口袋公园和武宁路桥下驿站。


八九十年代的住宅内部
1991年我来到上海,进入同济大学读书。那时候一些老师和朋友都住在周边的小区里,我去他们家里,感觉空间是非常挤的。
那个时候的住宅,几十平米都能做出三室一厅,很多家里甚至是上下铺,更别提在石库门改造之前,老弄堂里的居住环境是非常窘迫的。
但是有几点让我惊讶,第一是虽然空间挤,但大部分的家里都是井井有条的,比较干净。第二就是因为居住密度高,所以大家非常渴望公共空间。


外滩“情人墙”
当时外滩有个“情人墙”,你会看到一对对情侣沿着外滩一字排开。在家里谈恋爱,时刻被别人观察和监视着,最公共的空间反而变成了匿名的、安全的地方。


展览呈现了曲阳新村的典型户型模型
不过,要在展览中呈现八九十年代的住宅,其实是特别难的。工人新村的住宅楼本身平平无奇,但它见证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
所以我们根据当时的影像作品,用模型还原了住宅的内部,包括家具的摆设,墙上挂的装饰品和家里的日用品,并且给每一个住宅内部都打了光,用手机拍出来就像是在80年代的某一个住宅里,能感受到城市和时代的一种记忆。




金茂大厦施工照片。由SOM提供
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人民广场以前其实是跑马场,最早是靠近外滩的,后来随着租界不断向西延伸,它经历了好几次变迁。
1949年后跑马场被收回,成为了政治集会的广场,每年国庆可能还有阅兵活动。原跑马总会大楼曾先后被改为上海图书馆和上海美术馆,后来经过修缮,现在成为了上海历史博物馆。
上世纪80年代后,人民广场才逐渐向人文功能转变,建造了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等等。


上海城市规划示意图
我的夫人写过一篇博士论文,关于上海市中心的变迁。在不同历史阶段,上海市中心也是不同的。
开埠之前,豫园、城隍庙一带是华界的中心,租界设立后,又成为了租界的中心。北伐结束,国民政府颁布“大上海计划”,他们觉得由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来界定的市中心都不适应当时的政治需要,所以要在江湾五角场造一个新的市中心。
后来日本人占据上海,由于英法是他们在二战中的敌人,所以他们规划从南京路到浦东,做一条很大的轴线,再把外滩全部拆掉,在浦东造一座金字塔形的建筑,这也反映了当时日本人想把上海作为大东亚共荣圈的中心城市的想法。
新中国成立后,市中心又回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几何中心,也就是在人民广场。今天你去国际饭店的门厅里,还可以看到一座石台,上面标记着上海的城市原点。


金茂大厦设计草图。手绘:Adrian Smith。由SOM提供


金茂大厦模型
浦东也是值得一说的,陆家嘴现在是上海的CBD,也见证了城市的变迁。展览现场有一组图,每一年都在固定位置,拍摄陆家嘴生长的过程。二十几张图放在一起,你能看到陆家嘴在二十几年里,从一片空白到高楼林立。
陆家嘴三件套都有很多可以讲的故事。比如金茂大厦是一家美国的设计事务所中标的,他们比中国建筑师更早意识到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因为我们置身其中的人往往对这些文化习以为常,甚至觉得一座传统的塔不能代表中国城市未来的形象,但是美国设计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所以你看金茂是一座摩登的大楼,但是又用了中国古代的塔的形象,是一层一层递进的。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手绘设计草图。手绘:KPF创始人、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主创设计师William Pedersen 。由KPF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局部模型
环球金融中心最早的设计,顶上是一个圆形,来自于传统园林当中的月亮门,但是当时在社会上有很多争论,大家认为很像日本国旗。改了好几轮的方案,最后把它改成了一个方形,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开瓶器”。




上海商城模型
位于上海展览中心对面的上海商城,是美国知名建筑师波特曼设计的。邓小平改革开放后第一次访美,就请波特曼到中国来设计五星级酒店,因为当时大部分中国建筑师还没有机会去住五星级酒店。


建造中的上海商城。1989年。由上海商城提供
波特曼有一个概念是“共享中庭”,上海商城一楼车辆通行的部分是架空的。在国人还惊叹于西方的摩天大楼的时候,波特曼已经意识到在中国做建筑要结合中国传统元素,那两个小门就是他从故宫的一个院落中得到的灵感。
今天,中国建筑师已经能够胜任各种五星级酒店的设计,这种时代的变迁挺让人感慨的。


世博会的部分保留场馆现位于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内


2024年,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内建成了亚洲最大温室花园


《博览世界》,2025年,绘造社
20世纪初,上海曾是远东第一大都市,遥遥领先。日本人在去西方求学前,都会先买一张船票到上海来看一看。但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上海跟世界之间是隔得很远的,直到2010年世博会,才让所有上海市民再次和世界面对面交流,对城市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展览中也设置了世博的板块。
这次有几位艺术家的作品一起展出,其中在世博板块有一幅特别大的画,把标志性的世博建筑都融进一幅画里,很有视觉冲击力。


展览现场的陆家嘴天际线,© 刘国威
在展览的论坛上,中国首位“普利兹克奖”得主、知名建筑师王澍将上海形容为“超级模仿者”,“比所有人都聪明,比所有人都快,比所有人质量更高”,因此“感觉比所有中国内地(城市)都要更洋气,更摩登,更现代”。
我个人觉得,模仿并非完全是不好的。城市的生长和人的成长过程一样,都是不断模仿的,没有一座城市或一种文化是不经任何模仿和交流,可以独立生长成今天这个模样的,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而在经历了模仿阶段之后,我们创造的东西也是可以被别人学习的。


《Her》剧照
比如一部好莱坞的电影《Her》,构想的是2050年的洛杉矶,导演选择在陆家嘴拍摄,他觉得陆家嘴可以被想象为2050年的洛杉矶。
在上海现代化的进程中,当然借鉴学习了很多西方的东西,但同时也加入了一些新的本土元素,形成我们自己的一种独特的城市经验。




苏州河武宁路桥下驿站武宁路桥。2022年。摄影:杨敏。由致正建筑工作室提供
这几年我们在推进15分钟生活圈,让大家在家的周边就能够感受到便利的服务设施。
我特别爱讲两个“小房子”的例子,一个是永嘉路的口袋公园,这是城市微更新的一个有代表性的作品。


苏州河武宁路桥下驿站非洲鼓分享会。2022年。摄影:杨敏。由致正建筑工作室提供
还有一个就是武宁路桥下驿站,它本来是桥底下堆垃圾的空间,阴暗潮湿,人们不太愿意去的。经过了建筑师的改造以后,变成了社区中心,有咖啡馆和厕所,在特殊时期也为很多快递小哥提供了庇护所。




永嘉路口袋广场影像资料。由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视频素材来源:吴清山、陈平楠、庄慎
上海的城市改造,从轰轰烈烈的大拆大建,到今天非常精细化地在做每一个小空间,而且会更多地考虑到空间跟环境的关系,以及生活在那儿的居民的感受。
这其实是一个城市成熟的表现。在经过了四分之三个世纪的辉煌历史之后,接下去上海的发展目标不再只是追求造一个像东方明珠那样的地标型建筑,让全世界都能看到,而是更多是介入到社会里,去做一些非常棒的小建筑。


曹杨百禧公园北段底层开敞空间。2021年。摄影:朱润资。由刘宇扬建筑事务所提供
以后大家不一定要去外滩或徐汇滨江,在不经意的city walk当中,就能在社区周边发现一些有奇思妙想,又人性化,也不花很多钱的空间,我觉得上海那时才真正地成为一个人们都更愿意生活的城市。
1条评分金币+20
huozm32831 金币 +20 - 昨天 20:27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6769
金币
288209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125(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0:01
上海城市空间的功能转型与历史印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城市空间格局经历了深刻重塑。人民广场作为城市中心的定位,取代了其此前作为跑马场的历史功能,成为政治、文化与公共生活的新地标,这一转变折射出城市规划理念的根本变革。

而在住宅领域,八九十年代的工人新村虽以朴素建筑形态著称,却承载了特定时代的集体记忆与生活方式,其在展览呈现中的难度,恰恰凸显了平凡空间中蕴含的社会变迁密码。

杨浦工业区的百年蝶变:从工业印记到文化遗产
杨浦作为上海工业文明的缩影,留存着中华造船厂、杨树浦水厂等工业地标,其中上海新华印刷厂的演变尤为典型。该厂前身为1921年创办的世界书局,1949年后成为新中国上海第一家大型国营印刷企业,巅峰时期拥有1191名职工,年排版能力达2.18亿字,承担了《毛泽  东选集》《辞海》等重要典籍的印制任务。

2003年,通过资产重组组建的上海新华印刷有限公司,实现了从传统书刊印刷向现代化综合印刷企业的转型,其旧址作为工业遗产,见证了上海从工业重镇向创新之城的跨越。

城市发展脉络中的开放基因与文化传承
上海的巨变始终根植于其历史积淀的开放传统。据《上海简史》三卷本梳理,自公元751年建制以来,上海经历了宋元海上贸易、1843年开埠通商、1990年浦东开发三次开放高潮。

1949年后,这一基因延续并转化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城市定位。与此同时,城隍庙区域作为民俗文化地标,通过豫园灯会等活动延续着城市的年味记忆,其30年的发展历程成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鲜活样本,印证了上海在巨变中对文化根脉的守护。这种“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正是这座城市令人唏嘘之处——在物理空间与功能形态的剧烈重构中,始终保持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探索。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20:26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UID: 2158359

发帖
177
金币
243
道行
6
原创
0
奖券
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23(小时)
注册时间: 2023-03-04
最后登录: 2025-07-2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6:44
1950年代外滩金融建筑群改为政府办公楼,苏州河沿岸密布纺织厂与棚户区,工业产值占全国1/6,却牺牲了城市宜居性。1986年《上海城市总体规划》首次提出"浦东开发"构想,但受制于财政压力未能实施,城市东西发展失衡加剧。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20:26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1671
金币
303879
道行
2004
原创
2406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93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26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昨天 17:21
  展览背后的故事

  最近,一场关于上海的建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开展一个半月,吸引了近20万人参观。这场展览汇集了刘家琨、王澍等多位普利兹克奖得主,以及众多国内外知名的建筑设计机构。1000平的空间里,展示了80多个经典建筑案例和超过300件展品,讲述了上海从1949年以来75年的成长史。

  金茂大厦与上海天际线

  金茂大厦是上海标志性建筑之一,1999年由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并建成。金茂大厦的设计融合了现代摩天大楼的特点与中国古代塔的形象,成为上海天际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中展示了金茂大厦的建设过程历史影像,包括设计草图和施工照片,让人们深入了解这座建筑的诞生过程。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则是另一座标志性的摩天大楼,2009年建成。它的设计由KPF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最初的设计顶上是一个圆形,类似于传统园林中的月亮门,但由于社会上的争议,最终改为方形。展览中也展示了这座建筑的手绘设计草图和局部模型。

  上海的城市变迁

  展览不仅展示了上海的地标性建筑,还通过多种方式呈现了上海的城市变迁。例如,通过影像资料和模型,展示了80年代至今上海人的住宅如何一步步变化;90年代浦东开发后,陆家嘴天际线如何形成;2010年世博会,上海如何重新与世界连接。

  人民广场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展示内容。人民广场曾经是跑马场,1949年后成为政治集会的广场,后来逐渐转变为人文功能区,建成了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等文化设施。

  工人新村也是展览的一个亮点。这些新村在20世纪50年代应运而生,极大地缓解了住房短缺问题,成为今天“小区”的雏形。展览中通过模型和影像资料,还原了工人新村的典型户型和生活场景。

  城市记忆与人文关怀

  展览不仅关注城市地标,还注重展现城市的人文关怀。例如,通过展示永嘉路口袋公园和武宁路桥下驿站等小型公共空间项目,体现了上海城市建设逐渐变得更接地气、更接近人的尺度。

  外滩“情人墙”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在80年代,外滩的情人墙成为情侣们约会的热门地点,因为在家里谈恋爱会被别人观察和监视,最公共的空间反而变成了匿名的、安全的地方。

  展览的意义

  这场展览不仅是对上海建筑历史的一次回顾,更是对城市记忆的一次梳理。通过展示上海从1949年至今的建筑、城市与文化变迁,观众可以从中找到自己与上海有关的记忆。

  正如策展人李翔宁所说:“这是一个城市成熟的标志。”从模仿西方到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轰轰烈烈的大拆大建到一个个更考虑居民感受的小空间,上海的城市建设经历了数十年的变化和发展。

  结语

  这场展览不仅让观众了解了上海的建筑历史和城市变迁,还引发了人们对城市记忆和人文关怀的思考。通过这些经典建筑案例和丰富的展品,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发展历程。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20:26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