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2阅读
  • 1回复

[转帖]我的购书发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6759
金币
288032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125(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0:02
受疫情影响,全域静态管理期间,我在家翻阅书籍,找资料,意外地发现,一些被束之高阁的书里,还夹着当年购书的发票。
  这些发票,多为上世纪80年代在南京东路新华书店买书时开具的,以文学书籍居多,还有几部工具书。这些书,是改革开放后,文学艺术领域和出版界热潮涌动的写照。
  年少时,鲜有文学书籍可读。读到的第一本中国小说是《欧阳海之歌》,第一本外国小说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尽管读得半生不熟,还是被书中的故事吸引。后来,同一幢楼里的青年工人,不知从哪里弄来《崩溃》《三个火枪手》《斯巴达克斯》等外国小说,只能借给我短短几天,令我读得废寝忘食。此后,我期待着拥有众多的文学名著,随时可读。成为小青工之后,我的零花钱都用来买书和集邮。
  回想当年买书的情景,意趣多多。有一次,在长寿路西康路那里的新华书店门口,一个男青年拿着人民文学出版社上下二册的《安娜·卡列尼娜》兜售,定价29角。他说22角就出手,我一冲动,成交啦。这本书是没有发票的。后来,我与丈夫因为买书相识相恋。我专买文学类书籍,丈夫专买科技类书籍,进了书店,各自买书。有一次,买到心仪已久的《简·爱》,我竟然忘记是与丈夫一起来的,自顾自离开书店,乘上公交车才想起。
  当年,怀揣着大学梦,我参加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自学考试。《中国历代诗歌选》《辞源》《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类)》成为我的工具书,那是我积攒了所有的零花钱买下的。翻开这些弥散着油墨馨香的书,我沉浸在汲取知识的快乐中。还有那本197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售价54角),是我当学徒工时,用一个季度的奖金添置的。直到如今,我还经常查阅这本“老法师”。再说说《辞海》吧,那年,我与老公正谈婚论嫁,他的同学找来,说是办喜酒缺钱,愿将定价55元一套的《辞海》30元让给我们。那时的30元,可以置办一桌蛮像样的酒席。老公与我商量,同是爱书人,我们以原价买下这套书。有这些工具书助力,我通过自学考试,获得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六门学科的证书。后来,厂里要求我参加职工大学考试,又是托赖这些工具书,我考上了“企业管理”专科。
  我常常在南京东路新华书店买书,因为距书店不远处就是上海邮票公司。那个年代,我还是集邮发烧友呢。畅游书店之后,再到邮票公司领略方寸天地的奥妙。那些年,时兴盖过邮戳的“信销票”。我喜欢淘邮票公司折价出售的“纪、特”票的盖销票;到了新邮发行这天,为了获得盖有发行日纪念章图案和邮戳的首日封实寄封,我总是调休半天,赶到邮票公司。完成集邮任务之后,再赶到不远处的新华书店。如果适逢休息日,还会到福州路图书街畅游一番。这条路上,古籍书店、上海书店、文史哲书店、科技书店、外文书店……门类齐全。徜徉书海,真是别样的享受啊。
  这些购书发票,陪伴我将近40年。这些书犹如挚友,书有价,知识无价。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1647
金币
303751
道行
2004
原创
2406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93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08:03
您发现的上世纪80年代在南京东路新华书店购书的发票,不仅是一纸购物凭证,更是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记忆载体。这些发票与所购书籍,承载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思想解放、文化重建、阅读热潮兴起的时代印记。以下从多个维度为您详细解析这些发票及其书籍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

---

一、时代背景: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化复苏与阅读热潮

1. 思想解放与知识饥渴的时代氛围
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家开始从“文革”时期的封闭与思想禁锢中走出,社会思潮逐渐开放,知识重新受到重视。人们普遍渴望获取新知、更新观念,尤其是文学、哲学、历史、社会科学等领域的书籍,成为当时阅读的热点。

2. 新华书店作为文化主阵地的地位
新华书店在80年代是全国最重要的图书发行与零售机构之一,几乎承担着全国图书流通的主导任务。南京东路新华书店作为上海的标志性文化地标,更是当时知识分子、学生群体、文艺爱好者聚集的重要场所。购书发票的保存,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知识的珍视与收藏意识的初步觉醒。

---

二、购书发票的文化意义与文献价值

1. 作为私人阅读史的见证
这些发票记录了您或家庭成员当年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轨迹。通过发票上的书名或书店编号,可以还原当时的阅读偏好,例如是否偏重外国文学、古典文学、现代诗歌、哲学思潮等,是个人文化生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反映图书出版与流通状况
发票上的信息(如出版社、价格、开票日期)可以作为研究80年代图书市场、出版业状况的重要资料。例如,价格可反映当时的物价水平;出版社信息可帮助判断哪些出版社在当时活跃;甚至通过发票编号,可以推测书店内部的运营机制。

3. 纸质凭证的稀有性与收藏价值
与今天电子支付、无纸化消费不同,80年代的购书发票多为手工填写或半自动打印,具有一定的时代印记。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纸质凭证逐渐成为稀缺的文化遗存,具有一定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

三、书籍内容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影响

1. 文学类书籍:思想启蒙的重要载体
8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复兴的高峰期。大量“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涌现,如巴金的《随想录》、茅盾文学奖作品、鲁迅文集等。这些书籍在当时具有强烈的思想启蒙作用,影响了一代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2. 外国文学译介的高潮
80年代也是外国文学大量译介的黄金时期。许多西方经典文学作品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海明威、萨特、加缪等的作品被翻译出版,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视野,推动了思想解放与文化多元。

3. 哲学与社会科学类书籍的广泛传播
在思想解禁的大背景下,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书籍也广受欢迎。例如,弗洛伊德、尼采、黑格尔的著作纷纷被引入,成为知识分子重新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

---

四、南京东路新华书店的文化地位与城市记忆

南京东路新华书店不仅是一家书店,更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客厅”。它见证了无数文化事件与市民生活的变迁。书店不仅是购书之地,更是青年聚会、思想交流、信息传播的场所。

- 书店作为城市文化地标:南京东路新华书店曾是上海最繁忙的书店之一,尤其在周末与节假日,人流如织,购书发票正是这些城市记忆的实物见证。
- 购书行为的社会意义:在那个物质尚不丰裕的年代,购书被视为一种精神追求的象征。购书发票的存在,也反映了当时人与书籍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

---

五、如何进一步挖掘与研究这些发票与书籍的价值

1. 整理与数字化
建议对发票进行分类整理,尝试记录每张发票上的信息(如日期、书名、价格、出版社),并尝试查找这些书籍的版本信息,建立一个“个人阅读档案”。

2. 联系图书馆或文化机构
可将这些发票及其书籍信息提供给图书馆、档案馆或研究机构,特别是关注“城市阅读史”“出版史”“文化记忆”等领域的学者,有助于推动相关研究。

3. 撰写回忆性文章或口述史
结合发票与书籍,撰写一篇关于80年代阅读生活的回忆性文章或口述史,不仅能记录个人经历,也能为后代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史料。

---

结语:一张发票,一段阅读人生

这些购书发票不仅是经济交易的痕迹,更是思想解放年代的文化见证。它们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追求,也映射出个体在大时代中的文化选择与精神成长。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些泛黄的发票和厚重的书籍,反而显得尤为珍贵,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人与社会的文化桥梁。

若您愿意,我也可以协助您整理这些发票信息,或进一步撰写一篇具有学术深度与文学价值的“阅读记忆史”文章。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