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0阅读
  • 1回复

[猎奇]23张罕见照片,随便哪张都是珍品 [23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6381
金币
284278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07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2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9小时前
01


1940年,莫斯科。当时,周总理赴苏治臂伤,期间会见驻共产国际代表任弼时,这张照片就是在那时拍的。
照片前排最年轻的女孩是孙维世,她是孙炳文烈士的女儿,孙炳文是朱老总的结拜兄弟,也是他的入党介绍人。孙维世是中国著名的文艺界人士,身兼演员、导演和翻译三职,她是总理的养女,一直管总理和邓大姐叫“爸爸、妈妈”。
孙维世的旁边就是邓颖超,邓颖超右侧的就是任弼时,当时的他还很年轻,穿一身笔挺的深灰色西装,显然精神焕发,气色也很好,眉宇间流露出自信而从容的微笑。
任弼时的右侧的革命女杰蔡畅,她和李富春的革命爱情故事广为流传。蔡畅披着一件花披风,显得特别时尚,她留着短发,面带笑容。作为党内著名的“大姐”之一,蔡畅有着崇高的威望。
周总理站在后排的最左侧,也穿了一身西装。不过,不管他站在哪里、穿什么衣服,都是那么风度翩翩。当时的总理年轻而阳光,他的手分别搭在夫人和养女的肩上,“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站在总理旁边的是任弼时的夫人陈综英,陈综英比夫君大两岁,但两人感情很好。照片上的陈综英显得很瘦,脸略有点苍白,但事实上陈综英身体很好,她去世于2003年,享年高达102岁。另外,陈综英的嫂子也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她就是著名的抗联烈士赵一曼。
照片后排最右侧的是张梅,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名字,但在上世纪40年代,她的大名却无人不知,因为她是名将林彪的夫人!张梅靠自学成为翻译和医生,是随林彪赴苏治伤的,她个性活跃,喜欢社交,和林彪的深沉内敛有巨大差异,1940年,她和林彪在苏联离婚。
02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9年,是毛主席等和参加政协会议部分代表的合影。
在这张照片中,最为罕见的是,主席没有出现在C位(中间位置),而是坐在前排最右侧,这种情况非常少见,而少奇同志坐到了前排最左侧,总理则站到了后排。
整个照片最醒目的位置留给了几位老同志,包括林伯渠、董必武、吴玉章、徐特立,“延安五老”除了谢觉哉老人之外,悉数出现在这张照片上。而主席、总理和少奇同志则非常谦虚地坐在外侧甚至是站在后排。
照片的后排,除了总理、陈云、彭真和陆定一等人外,还有一些非常知名的人物,包括国学大师齐燕铭、曾任政协副主席的邢西萍、“红色特工”李克农、革命家刘澜涛和曾任中组部部长的安子文。
照片上所有人都穿着中山装,虽然大家都很朴素,却洋溢着自信和轻松,充满对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的期待和憧憬!
03



两位战神的合影:粟裕和林彪
04



1951年,任湘潭县委书记的华国锋。
05


1955年,在视察途中,经过长沙期间,在火车上与湖南省委主要负责人亲切交谈。左一为时任湘潭县委第一书记的华国锋。
06


这是晚清重臣李鸿章晚年的全家福,照片将古代封建社会的“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全家福,李鸿章作为一家之主居中央,两个儿子坐在他的左边,而且那个凳子比李鸿章的矮了不少。
几个孙子在最前面按照长幼秩序围地而坐,而家里的妇女则站在最后面,没得坐。
07




根据此张照片后胡适所题“十七岁生日摄影”,推断其为目前所见胡适最早的单人照片,摄于1907或1908年。




此为胡适自觉“极惬余意”之照,任鸿隽摄于1914年胡适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时。背面题有赠胡近仁小诗,胡适后来自称“几作怨望之词矣”。
08


清朝末代皇后婉容站立像,一袭长裙显得身材高挑,就是今天来看也是相当时髦的。
09


16岁的林徽因,花季一样的年龄,那眼神中的期待如雨后的新竹,令人感动。这一年,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去英国求学,考入圣玛利学院。这张照片是后世通过AI技术修复的,照片上的林徽因虽然略显青涩,但已出落得亭亭玉立,正是这个模样,让诗人徐志摩为之疯狂。
10


1966年,钱学森、邓稼先、朱光亚三位科学家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合影。
11


杨振宁和邓稼先。1985年,邓稼先亲自指挥了最后一次核试验后,只能回到北京,住进了解放军301医院,此时他已是直肠癌晚期。这张照片让人落泪,注意看邓稼先的嘴角,有血迹。要知道此时的邓稼先正经历着病痛的折磨,但他的笑容却无比打动人。
12


1995年,杨振宁和杜致礼夫妇与翁帆的合影。
13


袁隆平难得一见的照片。以前过年的时候最爱玩了,别人放鞭炮剩下的小鞭炮,自己都是捡起来放口袋,然后一个一个地放。原来自己小时候玩的游戏,袁隆平也喜欢玩。
14



年轻时的屠呦呦。
15


这张照片拍摄于1974年,少女的真实身份是17岁的张桂梅。
16


李小龙和他的师傅叶问,20世纪60年代。
17


1924年,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前排居中)访问中国,这张照片中有林徽因(前左)和徐志摩(后排最左)。
18


1930年7月14日,52岁的爱因斯坦在柏林的家中接见70岁的泰戈尔。泰戈尔在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爱因斯坦在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一位是文学巨匠,一位是科学巨匠。
19


美国第 16 任总统林肯的第一张照片,拍摄于1840年,也是鸦片战争开始的那一年。
20


1956年在美国拍摄的照片,照片中靠窗戴帽子的黑人叫马丁·路德·金,他是一名牧师。他乘坐的这辆公共汽车是美国第一辆取消种族隔离的公共汽车。
21


伊丽莎白女王二世1945年在英军服役的照片。
22


金正日与父亲金日成及其母亲金正淑于1945年。
23


这位小朋友当年和我们中国现在的孩子一样,也得完成作业,我想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6381
金币
284278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07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2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9小时前
胡适早年珍贵影像:从十七岁生日照看青年学者的成长印记
根据搜索结果中对胡适早期照片的描述,目前所见其最早的单人影像为**“十七岁生日摄影”**,摄于1907或1908年。这张照片因背面题有赠友人胡近仁的小诗,且胡适晚年回忆时提及“几作怨望之词矣”,成为研究其青年时期思想与交游的重要实物佐证。此时的胡适尚未赴美国留学,正值新旧思想交替的关键阶段,照片不仅记录了他的青涩面容,更折射出清末民初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胡适留美时期的经典瞬间:1914年康奈尔大学合影
“极惬余意”的留学生形象:1914年,胡适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期间,由好友任鸿隽拍摄的一张照片被他自评“极惬余意”。这张照片展现了他留学期间的成熟气质,此时他已逐渐形成改良主义思想,并开始在学术领域崭露头角。
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任鸿隽作为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与胡适的交往既是个人友谊的体现,也反映了留美学生群体对中国现代化的探索。这张照片因此成为近代中美文化交流史的缩影。
从影像看胡适的人生轨迹与时代背景
青年启蒙与思想转型
十七岁生日照拍摄于清末,正值胡适接受传统教育向接触西学的过渡期,照片题诗中的“怨望之词”可能暗含对社会现状的反思。
1914年留美照片则标志着他思想体系的成熟,此后他提出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等观点,深刻影响了新文化运动的走向。
影像背后的文化符号
两张照片中的胡适均着西式服装,反映了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接纳,也体现了“西学东渐”浪潮下的个人选择。
与同时期鲁迅、陈独秀等激进派不同,胡适的影像气质更显温和理性,与其“改良渐进”的主张形成呼应。
同类历史影像的对比与价值
胡适的早期照片并非孤例,搜索结果中同时收录了李鸿章全家福(体现封建等级制度)、林徽因16岁留英照(AI修复版,展现民国新女性风貌)等珍贵影像。这些照片共同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视觉档案,而胡适的影像因其**“学者个人成长与时代思潮互动”**的独特视角,成为其中极具研究价值的一环。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