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阅读
  • 1回复

[转帖]看不够的大观园 [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6220
金币
283296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05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2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0小时前





位于青浦淀山湖畔的上海大观园,曾获国家建筑鲁班奖,是用建筑语言诠释古典小说的成功范例。对于上海人来说,此间是一个可以常至常新的佳处。
去年夏季,适逢骤雨初歇,带着点“红楼寻梦”的古意,我又一次走进了大观园。
沿着一条宽阔石板路,穿过“太虚幻境”牌坊,迎面是一座用花岗岩雕刻的《石头记》组画照壁,宽18米、高10米,居中闪耀着一块晶莹透亮的通灵宝玉。照壁最上层是卧态的女娲,她的秀发化作了奔腾的河流,身躯化作了巍峨的山岳。照壁背面是汉白玉浮雕,刻画了金陵十二钗各具情态的出尘之姿。
大观园正门,白色的台阶对应着红色的廊柱,一对清代的大石狮分立两旁。园内景色优美,以沁芳湖为中心,构成有主次的水系联接各景点,湖边亭榭,曲桥、石舫、石灯点缀其中。遍布各处的30多万株、250余种花卉树木吐翠飘香。
进入园区,在乐曲“葬花吟”“枉凝眉”的低吟浅唱声中,穿过曲径通幽的林荫小径,走进了贾宝玉所住的怡红院。这是一组二路三进的庭院,左侧嶙峋奇石旁,有阔叶芭蕉和虬枝苍劲的罗汉松,右侧是一株海棠。游廊连接四处,举目皆是景致。我缓缓穿行在院内的书房、卧室、客厅、假山、池塘、亭台楼阁间……不禁哂然一笑:这犹如走入了神奇的迷宫,怪不得刘姥姥会迷路呢。
经过窗前,庭院里花木扶疏、竹影摇曳的景致隐约透进镂花窗棂,在我眼前一闪,那熟悉的句子瞬间脱口而出:“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的新愁与旧愁……”
中国古典文学的幽微妙处是同中国古典建筑园林适配的,只有身在此间,才能真正体会到其意境。就像“千百竿翠竹遮映”的潇湘馆。这里被湘妃竹簇拥,入得门去,只见穿云、通幽两条长廊环绕连接四处。一泓清泉,绕阶缘屋,盘流竹下。院内“梨花一枝春带雨”,芭蕉“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情”,全是清淡素雅的色调。我驻足于院落深处的“梨花春雨”书房,看着陈设于房内古琴、花锄、湘妃榻、各种老红木家具等古色古香的场景,想到“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林黛玉,同这小巧玲珑、清新脱俗的潇湘馆多么相配!
那天更妙的是,出得潇湘馆,天上洒下了濛濛细雨。站在大观楼高处眺望四周,怡红院、拢翠庵、梨香院、潇湘馆、蘅芜苑、蓼风轩、稻香村等斗拱飞檐掩映在薄薄雨雾和浓浓绿荫中,让人恍入红尘梦境。
大观园建园至今我已来过近十次,仍然看不够——大概永远也看不够。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0791
金币
297655
道行
2004
原创
2405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79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2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5分钟前
上海大观园作为《红楼梦》文化背景下的大型仿古园林建筑群,不仅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典范,更是一座以建筑语言诠释文学经典的“立体小说”。它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充分吸收了《红楼梦》中对大观园的诗意描绘,并以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为载体,将文字中的意境与情感转化为可视、可感的空间体验。以下从五个方面深入解析上海大观园如何以建筑语言诠释古典小说:

---

一、空间布局:复现小说意境,营造诗意栖居

上海大观园严格遵循《红楼梦》原著中对贾府园林的描写,采用“一池三山”、“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古典园林布局理念。通过水系、假山、亭台楼阁的巧妙布置,再现小说中“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等主要场景的空间意象。

- 怡红院象征宝玉的居所,富丽堂皇却不失灵动,体现其“情种”性格;
- 潇湘馆以青竹环绕、小桥流水为特色,映射林黛玉清高孤傲、才情横溢的形象;
- 蘅芜苑则质朴简洁,体现薛宝钗端庄稳重的性格。

这种空间布局不仅是对小说情节的呼应,更通过建筑语言将人物性格与命运具象化。

---

二、建筑风格:融合江南园林与北方官式建筑,体现社会等级与文化交融

上海大观园在建筑风格上融合了苏式园林的细腻与北方宫廷建筑的庄重,既表现出贾府作为贵族世家的显赫地位,又体现出小说中南北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

- 主建筑群如贾母居所、宗祠等采用官式歇山顶、斗拱飞檐,显现出礼制与权威;
- 园林建筑如亭、廊、轩等则多采用江南园林的轻灵风格,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这种风格的融合,正是《红楼梦》中“繁华背后藏衰败”“礼教与情感冲突”的建筑语言表达。

---

三、材料与装饰:细节之中藏寓意,文化符号的深度植入

建筑不仅是空间的艺术,更是文化的载体。上海大观园在材料选择与装饰细节上,大量运用了传统工艺与文化符号。

- 木雕、砖雕中常见梅兰竹菊、琴棋书画等元素,与小说中人物才情相呼应;
- 匾额、楹联大多直接引用或化用《红楼梦》原文,如“有凤来仪”“怡红快绿”等,将文学语言转化为建筑语言;
- 色彩搭配上,黛玉居所以翠绿为主,象征其“泪尽而亡”的命运,色彩语言成为情感表达的媒介。

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建筑的文化内涵,也使游客在游园过程中不断与小说情节产生共鸣。

---

四、游线设计:叙事性空间,营造沉浸式阅读体验

上海大观园的游线设计极具叙事性,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仿佛置身于《红楼梦》的世界中,经历一场“空间版”的阅读旅程。

- 从“大门”进入,象征进入贾府的世界;
- 沿着主轴线深入“大观园核心”,如同逐步走进贾府的繁华与内部矛盾;
- 分支路径通往不同人物的居所,形成“人物空间图谱”,增强代入感。

这种叙事性空间设计,使得建筑不仅是静态的观赏对象,更是动态的文学体验场域。

---

五、文化再生:从文学到建筑的再创造

上海大观园的建设并非对小说的机械复制,而是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进行的文化再创造。它以建筑为媒介,将《红楼梦》这一文学经典转化为可触摸、可行走、可感知的文化空间。

- 它不仅是旅游景点,更是一个文化教育基地,通过实景复原、主题展览、文化演出等形式,让更多人理解《红楼梦》的思想内涵;
- 它的建造也推动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现代复兴,成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成功范例。

---

结语:建筑是凝固的诗,文学是流动的梦

上海大观园以建筑语言诠释《红楼梦》,不仅实现了文学与建筑的跨媒介对话,也为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提供了新的路径。它让我们看到,建筑不仅是空间的容器,更是文化的载体、情感的寄托和思想的延伸。正如《红楼梦》中所写:“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大观园既是小说的幻境,也是现实的镜像,承载着中国人对美、情、礼、命运的永恒追问。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