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是一出无法回避的悲剧,而宝玉与宝钗的关系同样充满了悲凉。在《红楼梦》这部大作中,能有一个相对圆满结局的人数不胜数,甚至少之又少。除却黛玉与宝玉,曹雪芹笔下还塑造了三位名字带“玉”的人物,其中妙玉尤为特别。
妙玉的身世非常独特,曹公为她构建了一个高贵的背景,家世显赫且文化底蕴深厚。然而,妙玉的结局,却充满了悲剧色彩,她的生活几乎比贾府中最底层的仆人还要凄惨。尽管她的才情和美貌都堪称出类拔萃,她却没能逃脱命运的捉弄,最终过上了孤苦伶仃的生活。
妙玉原本来自金陵的官宦家庭,出身高贵。然而由于天生体弱,她年幼时便剃发出家,常年与佛祖相伴。性格上的孤傲清高、行事特立独行,使她与奢华的贾府格格不入。她的家世和命运为她的性格塑造了复杂的层次,形成了她内心的独特孤寂。
她第一次出场是在第十八回,贾元春回省时,贾府上下为了迎接她修建了气势宏伟的大观园。园建成后,王夫人命人找了十个小道姑和小尼姑来参与招待。其中有一位便是妙玉,她是官宦出身,不仅美丽动人,还具有非凡才学,但因病才出家。王夫人听说她性格乖戾,怕她难以相处,妙玉果然拒绝了贾府的邀请。王夫人并未因此轻视她,反而认为,既然她是官宦人家的小姐,性格孤傲一些也无妨。
然而,妙玉却并不这么看待贾府,她始终认为,身为一个出家人,贾府那样显赫的王公贵族,必然会瞧不起她。而她那高涨的自尊心又不允许她低头接受他人的施舍。曹雪芹并未详细描述妙玉的家世,但从对话中可以推测,妙玉曾来自苏州一个书香门第。因家道中落,父母双亡,她身弱多病,才最终选择了出家。若非如此,妙玉或许会过上类似薛宝钗那样的荣华富贵生活,但命运的捉弄,使她与宝钗的生活截然不同。
因为她的出身与生活的变化,妙玉的敏感和自尊心非常强,直到王夫人亲自上门邀请,并准备车轿来接她,妙玉才感受到被重视,最终答应了入府。她进入贾府后,依然保持一贯的清高与孤傲。她深知自己与其他小道姑无异,但对贾府的众人,尤其是王夫人,始终保持一种距离感。她的孤傲和不合群,让她在贾府中显得尤为孤立。
从十八回到四十一回,妙玉一直没有获得太多的关注。直到《栊翠庵品茶》这一回,曹雪芹才开始详细刻画妙玉的形象。当贾母一行人到栊翠庵时,妙玉虽端着清高的架子,但却仍旧恭敬地奉茶。这份恭敬并非出于真心的尊敬,而更多是出于她作为寄人篱下之人的敏感和自卑。她对贾母极为恭敬,但端茶时的细节却透露出她的心机与自尊心。例如,给贾母的茶是最上乘的雨水泡制的老君眉,而给其他人的却只是普通的白盖碗。
贾母喝过茶后,将茶盏递给了刘姥姥,显然,贾母的举动有两重含义:一是提醒众人刘姥姥的身份,二是敲打妙玉。虽然妙玉曾是官宦出身,理应享有尊重,但在贾母眼中,她却远不如身边的下人,甚至还不如一个乡下老妇。刘姥姥虽然粗鄙,却能在贾府获得一席之地,而妙玉却常常被忽视。妙玉不满这一点,但她那强烈的自尊心让她无法轻易接受这一切,最终感到自己在贾府的地位如同虚设。
她因此与宝钗和黛玉密切接触,邀她们到耳房谈话。当她为两人泡茶时,茶水和外面的茶大有不同,妙玉透露说:“这茶是五年前梅花上的雪水。”这种独特的茶水,连贾母都未曾享用过,但妙玉却特意为黛玉和宝钗准备。而当宝玉来到时,妙玉故意高傲地说:“你能喝这茶,还是托了她们的福气。”她一方面看似高贵,实则心中充满了对外界的看法与偏见。
妙玉的清高与自尊心,既是她孤独的根源,也是她不被接纳的原因之一。她不仅在外貌上具备超凡的气质,在学识上亦有过人之处。曹雪芹对她的描写少之又少,但妙玉的高洁气质和孤傲性格,却让她成为《红楼梦》中的一位特殊存在。虽然曹雪芹为她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但她的孤独与悲哀,却在每一笔中清晰可见。
妙玉的结局更是悲惨,最终她未能逃脱红楼梦中众多人物的命运。她虽有美貌与才情,但最终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安慰。在这个逐渐倾覆的家族中,妙玉作为一个外来者,注定无法融入。在外界的眼中,她始终是一个“槛外人”,她的洁癖、孤傲、对红尘的不舍,最终让她走向了一条不可回头的悲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