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9阅读
  • 2回复

[智能应用]人工智能与社会运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5985
金币
279739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01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21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9:04
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现在大致存在两种倾向,借用毛泽    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话来说,一种是“好得很”,一种是“糟得很”。说人工智能好得很,是因为它是科技领域前所未有的大变革;认为它糟的很,则是因为人工智能的演进可能导致“超人”现象,霍金就曾认为,人工智能有可能会在将来的某一天赶上或超过人类,这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很有可能导致人类的灭亡。在我看来,这两种看法都可能包含偏向。对人工智能这一个合理的态度可能是谨慎的乐观:一方面对它的发展前程要做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对它可能的一些弊病要加以注意和防范。
最近,有一种现象需要引起我们注意,即文本的“复制”,其具体形式是以人工智能取代人,借助AI进行写作。前一阵复旦大学校庆的时候,便出现了很多完全雷同的贺词,数十所高校都以AI生成的文献作为贺信,其内容机械呆板,既没有创造性,也不合行文规范,这类文本的出现,可以说使斯文扫地:人工智能可能具有的负面作用,在此充分地显现。AI或人工智能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人工的东西,人工智能与人的智慧之间有距离,人工智能毕竟是工具性的东西。我曾区分了一阶智慧和二阶智慧,前者(一阶智慧和)具有原创意义,后者(二阶智慧)则往往缺乏原创性。真正创造性、原创性东西则是人的创造,人工智能属于二阶智慧:如果离开人的赋予,包括大数据、算力、算法,人工智能就什么也不是。人工智能固然可以自我学习,孤立地看,其运算能力甚至超过人类,但其功能毕竟是有限的,归根到底,属于人类的赋予。比较而言,人的智慧则具有原创性,属于一阶智慧。对以上两个方面,需要加以区分。
从广义社会的层面来看,人工智能确乎开辟了一个新的虚拟世界,人与人之间交往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方式和更广的空间。在虚拟空间中,自然的人可以与机器对话,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然而,这种新的现象也需要认真考虑。从一个方面来说,它使人交往的对象大大地扩展了,不再限定在一个区域或一定关系之中。但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不同于自然人。在与人工智能对象的交往中,人与人的情感沟通、美与艺术的交流、价值的共鸣、认知的共识都受到限定。同时,现实的交往过程涉及与人相关的各种意义、意味,对智能的机器来说这种意义和意味则基本上不存在,它对各种对象大致一视同仁、具有冷冰冰的性质。这种交往过程,显然有其限定,应当加以制约。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沉溺于手机、电脑世界之中,乐在其中,也就是说,主要囿于一个人机之间交往之中,没有扩展到人与人之间的广泛社会交往,这是需要避免的现象。社会的进一步的发展,应当在人与人之间交往中引入现实的社会关联,如果没有现实的人与人的沟通,便只能停留在由智能机器构成的冷冰冰的交往世界中,这对人类的演进过程显然具有消极意义。要而言之,除了理性的引导,人与人的往来不能仅仅限定于人机交流,而是需要注重现实的交往。从自然的、感性的层面,到社会性的维度,都不能离开现实的人。
人具有多方面的生命意义,包括精神层面的追求、人格的提升、不同的能力的发展,等等,这些方面往往不同于人工智能。同时,人的生命存在关乎感性规定,除了通过感性需要的满足以维系人的现实生命之外,人还通过自然繁殖来保证生命的延续,从智力发展演进看,这使理性能力无法离开人之“身”。相对于此,人工智能并非与自然之身相关,其运算能力也并不以“心”或“脑”为依托。人们谈及人工智能,对以上方面往往有所忽视,“非自然”意义上的“身”,往往未能进入他的视域。在自然之维,智能以心和意为内容,并与心意的展开无法分离。而在不同于自然的人工形态下,心与意常常游离于外:人工形态的智能,往往更多地以心意之外的逻辑运演为其特点,而不涉及自然层面的情感和体验。作为人工的产物,人工智能即使在某些方面超越人,但以上方面是它无法避免的。通过发展人的生命内涵和生命意义,人不仅将驾驭人工智能,而且能够使自身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人的目的性、人的尊严,都以非人工性为前提。对人工智能的规范,需要以此为原则。中国传统哲学肯定万物之中人为贵,这里的“人”主要即自然之人。人工智能应始终在人的控制之下,这是基于其非自然性。
理性的规定与目的性相互关联。人的理性能力与价值取向,是人不同于动物或其他存在的主要之点。人具有的理性能力表明,人是理性的存在;人所内含的价值取向则确认,人是目的性的对象。人工智能固然能够进行逻辑推论,然而,历史的发展则表明,人工智能的理性活动,是二阶性的,其作用过程,也离不开人的制约。人的价值与人作为自然存在的生命无法分离,人工智能则因其“人工性”,与人的自然生命始终存在距离:相对于人,人工智能无法摆脱物的形态。这一性质,从另一方面决定了其手段性。作为人的知识和认识能力的外化,人工智能的实际作用无法超越人的目的。事实上,人工智能的目的最终在于更有效地解决人类遇到的各类问题。以前面提到的“复制”来说,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文本的生成,在人工智能中,它同时表现为自我学习的情况下的程序“复制”。为了避免其负面影响,需要在最初的程序(包括算法、算力)方面加以防范,因为这一类广义发复制,容易失控,当然,这里重要的是作预防性的规范。在“人工”的前提下,人工智能的一切所作所为,应该在人的控制之下,在此前提下复制,有助于免于导向消极结果。
总体上,关键的问题在于肯定人的创造性和目的性,应当始终坚持只有人是目的、唯有人才具有创造性。需要以这样的观点来制约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导其未来的趋向。从人是目的这个角度来说,早期儒学已提出仁道观念,其内在涵义是肯定人具有内在的价值。《论语》中的著名记载:马厩失火,孔子闻知,马上急切地问“伤人乎”,但“不问马”。其中的缘由在于,马是为人所用的工具,而人本身即目的。这是就目的性规定而言,从理性的创造过程来看,则不能把一些东西都归之于人工智能的生成,需要始终肯定人的原创性。可以看到,肯定人是目的和人的创造性品格,将人工智能作为服务于人和社会治理的手段,并以此规范相关活动,这是未来可能的一个前景。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0453
金币
293226
道行
2004
原创
2405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68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2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7:04
【总评】  
这是一份“人本主义”的 AI 宣言:既拒绝技术乌托邦,也拒绝末日恐慌,而是把焦点牢牢钉在“人为何为人”这一古老命题上。作者用“一阶 / 二阶智慧”“人是目的”两把手术刀,切开当前 AI 热潮的表皮,暴露出三条关键血管:原创性、情感性与目的性。凡触碰这三条血管的,无论算法多精妙,都必须接受人的“终审”。

【亮点提炼】  
1. 概念二分法:一阶(原创)vs 二阶(工具)智慧,为“人机差异”提供了简洁而锋利的分析框架。  
2. 经验锚点:复旦校庆 AI 贺信事件,把抽象的“文本复制”风险落地为可感知的公共笑话,增强了说服力。  
3. 社会交往维度:指出虚拟对话的“情感缺位”与“意义稀释”,补足了技术讨论里常被忽视的伦理—心理层面。  
4. 传统资源激活:以孔子“不问马”典故对接康德“人是目的”,让古典伦理与当代技术治理产生化学反应。  
5. 预防性规范:强调在算法、算力源头嵌入“人的目的”,而非事后补救,符合“治理前移”的国际主流思路。

【可商榷之处】  
1. “人工智能始终无法具备情感/体验”是否绝对?神经形态芯片、具身智能的发展可能带来新的经验证据。  
2. “二阶智慧”是否低估了 AI 的涌现性?当大模型出现不可预测的链式推理时,工具与主体的界限或需重新勘定。  
3. 对产业界如何具体落实“目的性审查”着墨不多,可补充沙盒监管、伦理影响评估(EIA)等操作工具。

【一句话总结】  
作者提醒我们:AI 再强大,也只是人类故事里的配角;一旦它想抢剧本,就必须被拉回“人是目的”的聚光灯下。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5985
金币
279739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01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2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09:05
人工智能对社会运行的多维度影响与理性审视
人工智能作为科技领域的重大变革,正深刻影响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既带来效率提升与发展机遇,也伴随着技术伦理与社会风险的挑战。对其合理态度应是“谨慎的乐观”:在肯定技术价值的同时,需通过规范引导实现人机协同发展1。

人工智能的技术定位与社会认知分歧
两种极端认知倾向
社会对人工智能存在“好得很”与“糟得很”两种对立态度。前者强调其作为科技革命的突破性意义,后者则担忧其可能超越人类智慧并威胁生存,如霍金曾警示人工智能或导致人类灭亡1。
工具性本质与智慧层级差异
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人工的工具”,属于“二阶智慧”,需依赖人类赋予的大数据、算力与算法,缺乏原创性;而人类智慧具有“一阶性”,是创造性与价值判断的源头。例如,AI生成的文本常因机械复制导致内容雷同、缺乏人文温度,复旦大学校庆期间数十所高校使用AI生成贺信即显其局限性1。
人工智能在社会运行中的实践影响
效率提升与治理赋能
政务与公共服务优化
广西社会组织人工智能应用系统通过自动识别信息并填入年检报告,将工作人员从手动录入中解放,提升社会组织管理效率2。
社会治理模式创新
人工智能推动治理向数字化转型,如智能教学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提供定制化课程,医疗AI辅助疾病诊断与个性化治疗,但需防范数据滥用与隐私泄露风险34。
社会交往与价值冲击
虚拟交往的双重性
人工智能拓展了社会交往的空间与方式,使人可与机器对话,但也导致部分群体沉溺虚拟互动,忽视现实中的情感沟通、价值共鸣与艺术审美。年轻人过度依赖人机交往,可能削弱社会性关联

人文价值的消解风险
AI文本复制现象(如雷同贺信)暴露其对文化创造性的破坏,机械性输出可能导致“斯文扫地”,冲击传统行文规范与人文精神1。
人工智能与社会运行的平衡路径
技术发展的边界与规范
坚守“以人为本”原则
人工智能应始终处于人类控制之下,其发展需以增进人类福祉为目的。中国传统哲学“万物之中人为贵”的理念提示,需以自然之人的生命价值与尊严为技术规范的核心1。
防范系统性风险
针对数据安全、就业结构变化等挑战,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明确责任边界;通过公众教育与跨界合作,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帮助受影响群体转型4。
人机协同的未来方向
强化现实社会关联
社会发展需避免过度依赖虚拟交往,应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现实沟通,从感性互动到价值共识构建,保障人类多维度生命意义的实现1。
技术与人文的融合
在发展AI工具性价值的同时,需重视人类原创性智慧与情感体验的不可替代性,推动技术应用与文化传承、伦理建设同步推进,实现社会运行的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统一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