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社交娱乐的重要工具。多学科专家指出,当我们刷手机出现注意力极度涣散、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情绪化反应严重、深度学习能力下降、空虚感增加等症状时,就表明我们的大脑正在被“腐蚀”。所谓的“脑腐”,即因长期暴露于碎片化信息而引发的认知衰退与脑功能损伤。
对多数人来说,手机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每天睡醒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睡前最后一件事就是关掉手机。频繁地刷手机并沉迷其中,的确存在诸多危害,如影响注意力、思考力、学习力等。专家们将这一现象形象地描述为“脑腐”,这是一种定义,也是一种预警。当人类的认知能力、情绪管理、社交技能等在无形中被“腐蚀”时,人类引以为傲的理性思维,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
“脑腐”现象的出现,存在极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脑腐”会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威胁,影响人的激素分泌,破坏大脑的自我修复,对青少年的健康影响更甚。另一方面,“脑腐”还会带来恶性循环。注意力碎片化会导致认知能力下滑,认知能力下滑又让人难以抵挡诱惑,进而加剧对手机的依赖。这种循环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悄无声息地改变了大脑的工作方式,使人们失去专注阅读、逻辑推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这些,恰恰是文明社会赖以维系的核心技能。
面对这一现象,简单的技术戒断,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需要建立的是多层次立体化的“防御体系”。比如,在家庭层面,可以制定一个“戒断”时间表,通过家庭成员的互帮互助努力克服这一难题;在学校层面,积极重建阅读文化,并通过深度阅读、娱乐活动、体育锻炼等替代选择,逐步告别手机成瘾;在社会层面,要努力完善网络成瘾的干预机制,如推出睡眠保护计划、进行替代性认知训练等,凝聚起全社会更大的共识。
技术进步不可阻挡,我们需要做的是重新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法国著名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曾经说过:“技术是人类的解药,也是人类的毒药。我们要对技术的高速发展心存警惕。”当智能手机开始“腐蚀”人类最珍贵的心智能力时,我们就必须重新设置使用边界、培养批判意识、重建深度社交。我们需要创造一个新的技术文化,去应对技术的时代,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不至于迷失在数字迷雾中,丧失人之为人的思维与尊严。
在“脑腐”现象的认知保卫战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我们需要放下手机、重拾书本,这不仅是在修复自己的大脑,也是给人类文明的未来投票。如此,我们才能更从容地应对日益复杂的各种风险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