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形象最为割裂,她的身上呈现出一种罕见的矛盾性。
她既是"山中高士晶莹雪"的精神象征,又背负着商贾之女、杀人犯之妹的现实身份。
这种刻意的形象割裂,说明《红楼梦》人物塑造的前所未有。
一、理想人格的建构与消解。
薛宝钗是山中高士。那么什么是山中高士呢?
历史上有许多,山中高士。
例如:严光。他是东汉人,刘秀即位后,他隐名避世。刘秀多次招他入仕,授谏议大夫,他都不从,归隐富春山耕读垂钓。他拒绝高官厚禄,选择淡泊宁静的生活,对钱财极为淡泊
著名的“商山四皓”,即汉初的东园公唐秉、甪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四位学者。他们学富五车,却不愿当官,长期隐居商山,出山时已八十有余。刘邦请他们为官被拒,他们宁愿过清贫安乐的生活,还作《紫芝歌》明志,表达对富贵不屑,对贫贱自乐的态度。
他们才华横溢,品行高洁,他们拒绝高官厚禄,宁愿选择淡泊宁静的生活。
《红楼梦》作者给薛宝钗塑造了一个"山中高士"形象。让她住在雪洞一样的屋子里,里面装饰十分朴素,她不爱富丽闲妆,总穿着半新不旧的衣裳,俨然是山中高士。
她精通诗书,恪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儒家训诫显然她有山中高士的才学。
她劝诫宝玉"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完美践行儒家"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她端庄持重,处处体现"温良恭俭让"的君子风范。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她是山中高士。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赋予她的"山中高士"称号极具反讽意味——"高士"本应超然物外,她却深陷世俗纠葛。
"山中"象征清净无为,寓意出世。薛宝钗却积极入世。这种称谓与实质的背离,暗示着薛宝钗人格在现实中的虚幻性。
薛宝钗的山中高士人格,不断被其出身背景所瓦解。
在"士农工商"的等级秩序中,薛家作为皇商的身份处于社会鄙视链的末端。
若薛宝钗真是山中高士,她就不会管人世间的俗事。可是,宝钗却懂得经济知道,做买卖的窍门和关键。
她熟悉当铺业务;懂得人参造假的过程和秘密,这些都暴露出,她与商业活动的密切联系;第五十七回"天下老鸹一般黑"的评论,将薛家与其他商贾置于道德洼地;更致命的是哥哥薛蟠的人命官司,使这个家族蒙上暴力与罪恶的阴影。
曹雪芹刻意让一个道德楷模,背负着最不堪的家族原罪。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