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2阅读
  • 2回复

[奇观]魏国公徐达的封号长达33个字,如果拆开来看,分别代表什么意思?[8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1505
金币
375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28
斑龄
197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341(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11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07-09) —

洪武三年十月,随着北伐与西征战事的阶段性结束,朱元璋开始了对大明开国功臣的大规模分封。此次分封中,最高级别的爵位为六位公爵。相较清代,明代的爵位制度显得较为复杂,对于不熟悉明史的读者来说,可能难以立刻理解这些封号的内涵。

以文武排名第一的徐达和李善长为例,徐达的封号是“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魏国公,参军国事”;而李善长则被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韩国公,参军国事”。这些封号中的“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中书右丞相”等名号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如果借助史料来解读,就能更好地理解明初时期爵位的复杂性。

朱元璋所封的六位国公,皆是曾随他征战沙场的知己和重要战友,也是大明建立后的第一批封臣。这些国公的封号中,都会加上“开国辅运推诚”字样,表明他们是为国家奠定根基的功臣,这些字样也称为勋号。六位国公中,五位是武将,只有李善长是一位文臣,因此他的封号便与其他五人不同,武将的封号为“宣力武臣”,而文臣则为“守正文臣”。这种区分,在其后的爵位制度中得以延续。

此外,开国功臣之间的封号还有些微差别。例如刘基和汪广阳,他们的封号是“开国翊运”,这是因为两人虽然为开国功臣,但并非朱元璋的直系亲信,所以在封号上做了区分。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爵位继承人是由儿子传承的,那么封号中便不再包含“开国辅运”三字,像常遇春的儿子常茂,虽然也是六国公之一,但他的封号就简短许多,为“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郑国公”。
洪武二十一年,常茂因罪被夺爵,朱元璋随后改封常遇春的次子常昇为开国公,其封号为“钦承父业推诚宣力武臣”。在洪武年间,虽然也曾使用过“推忠协谋”等类似勋号,但这种做法相对较少。到了永乐时期,封号则多采用“奉天靖难”、“奉天翊运”等勋号。

明代的爵位继承制度沿袭了唐宋的传统,文官与武官都有散阶和勋官之别,以显示朝廷对他们的恩宠。在洪武年间,开国功臣的散阶与勋官地位远高于普通的官员。例如,正一品文官的散阶应为光禄大夫,二品为荣禄大夫,而朱元璋所封的六位国公皆为“特进光禄大夫”或“特进荣禄大夫”,这意味着他们的地位极为尊贵。其中,只有徐达和李善长拥有“特进光禄大夫”这一名号。
此外,左柱国是勋官中的最高等级,六位国公中,只有徐达和李善长被封为左柱国,其他四位则是右柱国。在明代,左为尊,因此左柱国的地位显然高于右柱国,这也体现了朱元璋对徐达和李善长功绩的极高认可。
而“参军国事”这一封号,则是借鉴了元朝的制度,授予公爵一种特殊的权利,字面意思是参与国家军政事务,类似于清代的议政王。这个封号在洪武初年特别使用,且仅限于徐达和李善长两人。在他们之后,李文忠、冯胜、邓愈三人获得了“同参军国事”的封号,虽然档次稍低,但也显示出他们在军政中的重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常茂并没有这一头衔。
封号中的“太师”、“太傅”以及“中书左、右丞相”都是正一品的文官,属于实品官职,尽管三公职务属于虚衔,仍被视为品官。在六位国公中,徐达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李善长则担任中书左丞相,李文忠成为大都督府左都督,冯胜则为大都督府右都督。常茂和邓愈则未担任实职官员。常茂年纪尚轻,因此没有封任任何官职,而邓愈则因朱元璋计划让他和汤和一起领兵征战四川和湖广,因此没有分配具体职务。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勋臣封爵而没有具体的官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实际权力受到了削弱。实际上,许多开国功臣在名义上担任了某些职务,但很快便被派往前线,亲自指挥作战,军事事务往往更为重要。比如徐达,虽然名义上是中书右丞相,但他几乎从未在中书省工作,而是长期在外征战,实际权力更多体现在军事指挥上。

洪武十三年和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曾两次对开国功臣进行大规模清算,能安然度过的少之又少。然而,尽管如此,朱元璋并未彻底削除功臣们的爵位,而是允许他们的后代继承。洪武晚期,爵位继承制度逐步完善,规定开国功臣去世后,其爵位会追封至三代。除非后代能建立显赫的功绩,否则其爵位继承仅维持原爵级别。与清代相比,明代勋贵晋升爵位的难度较大。

最后,洪武朝的功臣去世后,大多数都会被追封更高一级的爵位,例如国公会被追封为王,侯会被追封为国公,伯会被追封为侯,但并非所有人都享受这一待遇,个别功臣未能获得这一荣耀。

1条评分金币+13
wowoni 金币 +13 - 07-09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180
金币
263582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6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7-09
魏国公徐达的33字封号是明代封爵制度的典型体现,拆解后可划分为五个层级,分别代表其功勋、品阶、勋官、实职与爵位。具体解析如下:

一、勋号: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
核心含义:彰显徐达在明朝开国战争中的核心武将身份。
开国辅运:确认其为朱元璋创业阶段的核心班底,是首批开国元勋的标志。
推诚:象征朱元璋对其忠诚度的最高认可。
宣力武臣:区别于文臣(如李善长的“守正文臣”),强调其军事贡献134。同类封号仅首批六国公享有,后续功臣勋号降级为“翊运”“扶天”等。


二、散阶:特进光禄大夫
品阶意义:文官散阶最高等级(正一品)。
明代散阶为荣誉虚衔,无实权但象征地位。六国公中仅徐达、李善长获此殊荣,其他国公如常茂仅为“特进荣禄大夫”(从一品)。
朱元璋借此既表彰功绩,也暗示“恩宠已极,需恪守本分”的政治警示。


三、勋官:左柱国
地位象征:勋官体系最高等级,分左、右柱国。
明代“尚左”,左柱国地位高于右柱国。六国公中仅徐达、李善长获此衔,余者如冯胜、李文忠均为右柱国。
体现徐达为“开国武将之首”的地位。

四、实职与虚衔
太傅
三公之一(正一品),属荣誉性虚衔。明代太傅通常不授活人,朱元璋破例授予徐达,以示特殊恩宠。
中书右丞相
名义上的行政最高职(正一品),但徐达长期在外征战,未实际履职,实为荣誉性加衔。
五、爵位与特权:魏国公,参军国事
魏国公:明代最高爵位(公爵),首批仅封六人(含追封一人),徐达居首。

参军国事:
洪武初年限量授予的特权,仅徐达、李善长两人获得,赋予其参与国家军政决策的资格,类似清代“议政王”。
标志其权力仅次于朱元璋,远超普通朝臣。

封号设计的深层逻辑
等级森严:通过散阶(光禄/荣禄)、勋官(左/右柱国)、勋号(辅运/翊运)等细节,精确区分功臣地位。
文武分野:文臣用“守正”(李善长),武将用“宣力”(徐达),固化职责标签。
政治平衡:朱元璋以虚衔彰显恩宠,同时削弱实权(如丞相职虚设),防范权臣。
徐达虽最终未逃过朱元璋清算,但其封号完整保留了明代开国封爵制度的精髓,成为解读明初政治规则的“活化石”。其他国公封号(如李善长、常茂)的差异,进一步印证了徐达的特殊性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730
金币
273179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17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7-09
在明代,爵位制度确实较为复杂,涉及到的封号和官职很多,下面我将为您解释徐达和李善长封号中的一些关键词汇:

1. 特进光禄大夫:这是文官的一种散阶,属于正一品的荣誉性官职,显示了朝廷对这些功臣的恩宠和尊重。

2. 左柱国:这是勋官中的最高等级,代表了极高的荣誉和地位。在明代,左为尊,所以左柱国的地位高于右柱国。

3. 中书右丞相:这是实际的官职,属于正一品,负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徐达被封为中书右丞相,显示了他在朝政中的重要地位。

4. 太师、太傅:这些都是正一品的文官职位,属于三公之一,虽然多为虚衔,但仍被视为品官。

5. 参军国事:这个封号意味着拥有参与国家军政事务的权利,类似于清代的议政王。这个封号在洪武初年特别使用,且仅限于徐达和李善长两人。

6. 开国辅运推诚:这是勋号的一部分,表明他们是为国家奠定根基的功臣。

7. 宣力武臣/守正文臣:这是区分文武官员的封号,武将为“宣力武臣”,文臣为“守正文臣”。

这些封号和官职体现了朱元璋对功臣们的极高认可和奖励。通过这些复杂的爵位制度,我们可以看到明代对于功臣的封赏既有荣誉性的称号,也有实际的权力和地位。这种制度旨在奖励那些为国家建立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功绩的认可和尊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