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前草民间俗称信息,结合搜索结果分析,车前草的特征与应用如下:
一、命名特征与习性
形象化俗称
叶片肥厚宽大形似猪耳,故称猪耳草(24),民间还称车轮草、牛耳朵草等。
因利尿功效突出,广泛被称为利尿草(246)。
分布与生命力
广泛生长于田间、路边及牛马足迹处,耐旱性强,全国乃至东亚地区均有分布(46)。
二、核心药用价值(6为主)
利尿通淋:针对湿热引起的尿痛、尿黄或排尿不畅,通过增加排尿量排出体内湿热。
止湿热腹泻:通过"利小便实大便"机制,将肠道水湿引至膀胱排出,缓解水泻(需搭配炒制车前子)。
清肝明目:清除眼部浊水,改善视物模糊。
消肿解毒:调理湿热下注导致的小腿水肿,外敷可收敛皮肤脓疮。
其他应用:
降尿酸缓解痛风
调理白带黄赤(湿热型)
清肺热止咳(尤其伴黄痰者)
退黄疸(针对肝胆湿热)
💡 注意事项:药性偏寒凉,仅适用于舌苔黄腻、小便短赤的湿热体质;寒性腹泻或阳虚者禁用(6)。
三、食用与文化
野菜做法:摘嫩叶盐水浸泡20分钟,凉拌或煮汤,味微苦带清香(24)。
命名典故:传说大禹治水时,发现病马食车前草痊愈,故得名(4)。《诗经》中"芣苢"即指此草,印证其悠久应用史。
四、现代价值与警示
实用价值:作为低成本天然药材,至今在乡村仍用于调理泌尿感染、痛风等(6)。
文化断层:年轻一代对其认知逐渐淡化(4),亟待传统知识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