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庆解读红楼梦(89)
黛玉和湘云的中秋联句紧接在抄检大观园之后,很多人认为作者是借此明写贾府的衰颓景象。酒宴上,大家都是故作精神,强颜欢笑,贾母为此长叹。宝玉因晴雯病重而离席,探春因近日家事而烦恼;桂花阴里却发出的一缕十分凄凉的笛声。贾府里已现一派衰败的景象。在这“社也散了,诗也不做了”的情况下,黛玉“对景感怀”、“倚栏垂泪”,湘云前来相慰,深夜里硬拉她到水边联句,其寂寞情景,可想而知。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1. 湘黛联诗“十三元”韵
第七十六回:
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黛玉笑道:“咱两个都爱五言,就还是五言排律罢。”湘云道:“限何韵?”黛玉笑道:“咱们数这个栏杆的直棍,这头到那头为止。他是第几根就用第几韵。若十六根,便是‘一先’起。这可新鲜?”湘云笑道:“这倒别致。”于是二人起身,便从头数至尽头,止得十三根。湘云道:“偏又是‘十三元’了。这韵少,作排律只怕牵强不能押韵呢。……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这是第四个“十三”,这个“十三”则是黛玉即富察皇后的死期。
小说前八十回并没有写到黛玉之死,但是,第十八回元春省亲时,在大观园内点了四出戏,其中第四出是《离魂》。[庚辰双行夹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
戏剧《牡丹亭》剧照
《牡丹亭》原著中没有《离魂》,脂砚斋提到的《离魂》是《牡丹亭》的昆曲演出本,这一出在《牡丹亭》原著中是第二十出,写丽娘去世,所以脂砚斋说“伏黛玉之死”。
《离魂》第四出中有唱词道:
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 残生今夜雨中休。
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
戏剧《牡丹亭》剧照
2. 黛玉的死期
关于黛玉的死期,很多红学家认为黛玉是偿还“泪债”、泪尽而亡的,死亡时间是在春末,其证据就是黛玉的诗作《葬花吟》和《桃花行》,诗曰:“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笔者赞同红学家的观点,即黛玉死于春季,死因是偿还“泪债”、泪尽而亡。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林黛玉
作者描写黛玉“偿还泪债”,“泪尽而亡”,是在暗写富察皇后屡因丧子之痛,“泪尽而亡”,同时也暗喻富察皇后对乾隆皇帝数十年如一日的思念之情感激涕零,因此化身“林黛玉”下界,以泪水偿还乾隆的“情债”。
因此,第四个“十三”,暗示的是富察皇后死于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那么,黛玉和湘云联诗的中秋夜必是乾隆十二年的中秋,第二年的春三月,则是黛玉的死期,亦即富察皇后的死亡之日。富察皇后恰恰死于运河水面的龙舟上,与《离魂》中“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是一致的。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林黛玉
3.“芙蓉之神”正是“花魂”
小说作者把黛玉之死隐写到晴雯身上。第七十八回,宝玉在园中池边,忆起晴雯,伤感不已:
猛然见池上芙蓉,想起小鬟说晴雯作了芙蓉之神,不觉又喜欢起来,乃看着芙蓉嗟叹了一会。忽又想起死后并未到灵前一祭,如今何不在芙蓉前一祭,岂不尽了礼,比俗人去灵前祭吊又更觉别致。
因而做了一大篇诔文挽词,弃泪而悼。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贾宝玉和林黛玉
晴雯之死,实际上暗示了黛玉之死,宝玉这篇诔文,实为悼念黛玉而作。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黛玉抽到的签是芙蓉,可见,宝玉悼晴雯之芙蓉诔实为黛玉而作。脂批说的非常明白:[一篇诔文总因此二句而有,又当知虽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奇幻至此!若云必因晴雯诔,则呆之至矣。] [庚辰双行夹批:慧心人可为一哭。观此句便知诔文实不为晴雯而作也。]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贾宝玉和林黛玉
至于黛玉之死,前八十回并未提及,实为不写之写,因为作者已经写出了黛玉的死因、死期和死地。死因是丧子之伤加之“虎兕相逢”,因而“大梦归”;死期是第三个中秋节的第二年的春三月,死地是水里。
4. 妙玉续联“十三韵”
黛玉和湘云联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时被妙玉打断,妙玉接着续联。黛玉和湘云联诗是“十三元”韵,妙玉的续联恰好也是“十三韵”,这是第五个“十三”。这个“十三”又暗示什么?
湘黛月下联诗图
富察皇后死后,乌喇那拉氏于乾隆十三年七月晋为皇贵妃、“摄六宫事”,这就是妙玉续联“十三韵”的真正寓意。
黛玉和湘云的中秋联诗是全书的点睛之笔,暗示了富察皇后和那拉皇后的最终命运。下篇文章详细揭示。
《新话红楼》作者:张凯庆
2025年6月30日
《新话红楼》2016年5月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