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7阅读
  • 2回复

[猎奇]长平之战:如果廉颇对阵白起,胜算有几成?李牧战匈奴有参考性吗[8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1505
金币
375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28
斑龄
197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341(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11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07-08) —

长平之战,最终以秦国险胜、赵国惨败告终。秦国大将白起凭借血腥的计谋,坑杀了四十万降兵,这一残酷的举动也让秦国背上了“暴秦”的恶名。与此同时,赵国的指挥官赵括也因其纸上谈兵的作风,被后人嘲笑了千年。

然而,如果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没有临阵换将,而是坚持由廉颇继续指挥与白起对抗,那么赵国的胜算究竟有多少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为了做一个合理的对比,我们可以参照李牧在抗击匈奴时的战例。长平之战持续了三年,秦赵两国在这场对决中消耗了大量兵力。廉颇坚守阵地,以守为攻,在防守战术上持续了近两年。然而,随着赵国将领被调换,赵国军队最终陷入了惨败。李牧的情况则与廉颇极为相似,他长时间驻守在赵国北部边境,防备匈奴的进攻。
李牧的作战方式大多类似于廉颇,他在军事上坚守阵地,进行了多项必要的建设和防备。每天,他都会组织军营建设,收取税金供养士兵,进行骑射训练,甚至修建了许多烽火台。除此之外,他还派遣间谍不断搜集匈奴的情报,确保对敌人动向了如指掌。

然而,李牧也有一项极其严格的命令,那就是“不许士兵主动出击”,违者将会被处死。这种严苛的命令,导致了李牧在长期坚守防线的过程中,并未取得显著的战功。赵国的赵孝成王对于这种局面不满,对李牧提出了批评。他认为,李牧在面对匈奴时,缺乏果敢的行动,而李牧与廉颇一样也因此被调换了。

然而,李牧的命运稍显幸运,因为他很快又被重新启用。李牧在充分准备后,采取了集中兵力、围歼匈奴的战术,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十多年内匈奴不敢再犯赵国。而廉颇却未能再次展现自己的才华,因为赵括的冒进直接导致了赵国的灭顶之灾,廉颇再也没有机会翻盘。
廉颇和李牧的战术相似,然而两位名将的最终结局却截然不同。面对的敌人也有所区别。秦国和匈奴虽然同样强悍,但也有着本质的差异。匈奴擅长灵活机动的游击战,而秦国的战术则综合多样,既擅长阵地战、攻坚战,又精于运动战,且在骑射技术上与匈奴不相上下。
因此,廉颇面对的是一支在阵地战和攻坚战上无可匹敌的精锐军队。秦国的军队,不仅训练有素,而且装备精良,远超匈奴。可以说,秦国的作战实力在当时世界上几乎无人可敌。所以,廉颇选择稳扎稳打、依托营垒先守后攻的战术,在与秦军的对抗中本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然而,长平之战并非单纯的军事较量。在政治层面,赵国与秦国之间的博弈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秦昭王当时已经在位超过四十年,深谙权谋与战略,而赵孝成王才刚刚继位,经验尚浅。秦昭王显然早已将远交近攻的策略运用得炉火纯青,意图通过分化瓦解六国联盟,达成自己的霸业目标。自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登基后,秦国便不断强化东进战略,直指帝王霸业。直到秦始皇时代,这一战略都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因此,长平之战不仅仅是一场针对上党郡的进攻,更是秦国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它不仅需要击败赵国的主力,还要彻底摧毁赵国的军事力量,打出一场歼灭战。正如《孙子兵法·谋攻篇》所说,“上兵伐谋”,即最优的战略是通过谋略取得胜利,次之则是通过外交手段,再者才是依赖兵力,最下策则是攻城略地。

在这一点上,秦国通过精妙的外交手段,避免了赵国的合纵联合,稳步打击赵国。而赵国在面对这种外交封锁时,无力抵挡。韩国、魏国、齐国、楚国、燕国等,虽然各自有自己的政治利益,但在这场角力中并未帮助赵国,导致赵国孤立无援。
当时,赵国的边防线防守也经历了惨烈的调整。赵国与秦国的两军初期,廉颇指挥下,赵军与秦军的防线对抗十分激烈。赵军的防线分为三道:空仓岭防线、丹河防线和百里石长城防线。而秦军则在王龁的指挥下,设立了沁河、空仓岭和丹河防线。在长平的对抗中,赵军的空仓岭防线最先被突破,迫使廉颇后撤至丹河防线。然而,尽管两军在丹河对峙,廉颇始终未主动进攻,稳守防线,无法取得突破。就在这种僵持局面下,赵国突然换将,赵括上任,最终导致了战争的转折。

如果廉颇继续坚守,他是否能够扭转战局呢?这一问题难以预料。根据史料记载,王龁在多次主动进攻时,均未能突破廉颇的防线。这种情况也许会持续下去,直至秦国的白起上场。白起以擅长围歼战闻名,伊阙之战中,他就曾凭借诱敌深入的策略,成功摧毁魏韩联军。但廉颇经验丰富,防御严密,白起的围歼战术可能难以奏效。
不过,最终的结局表明,即使廉颇坚持防守,秦国依然可能动用更多兵力,以决战形式改变战局。类似王翦与李牧的对决,在赵国已经疲弱的情况下,秦国凭借强大的兵力,逐渐占据了上风。
从长平之战的结果来看,赵国的失败,除了战场上的激烈较量外,还与战场外的政治博弈密切相关。如果赵国能够拉拢盟友,形成合纵,情况或许有所不同。而廉颇若能够继续坚持防守,并避免换将,赵国的胜算无疑会更大。
总体来看,李牧在抗匈奴时的守势证明了防守战术的正确性,而在面对秦国这样强大的敌人时,廉颇的稳扎稳打或许更有机会扭转乾坤。

1条评分金币+15
wowoni 金币 +15 - 07-08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180
金币
263582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6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7-07
基于历史背景和军事策略分析,长平之战中若廉颇持续对阵白起,以及李牧对抗匈奴的经验参考性,可综合以下关键点进行推演:

一、廉颇对白起的胜算分析(约三成)
廉颇的防守优势与局限

廉颇前期采用坚壁清野战术,成功阻挡秦军攻势,证明其防御能力极强。
但赵国面临致命短板:粮草危机。秦昭襄王动员全国运粮打消耗战,而赵国“无粮可耗”,长期对峙必陷绝境。
白起的战术克制性

白起擅用心理战与运动战:
若廉颇不主动出击,白起可能通过佯攻、分兵袭扰等手段消耗赵军士气;
若廉颇被迫出战(如赵王施压),白起可发挥野战优势,以诱敌深入分割围歼(参考赵括败因)。
秦军军功制度激励士兵死战,战斗力远超赵军2。
国力差距决定结局

秦国可调动全国资源支撑长期战争,赵国却因粮荒和外交孤立(无他国援救4)难以持久。即使廉颇能守,赵国最终仍会因后勤崩溃而败14。
结论:廉颇或可延长对峙时间,但无法逆转国力差距。胜算不足三成,核心败因在战场外的资源与外交劣势。

二、李牧战匈奴经验的参考性
李牧的战术对廉颇有一定启示,但直接移植至长平战场受限:

相似策略:防御反击的共性

李牧在肥之战、番吾之战中,均采用“筑垒固守→伺机反攻”模式,与廉颇思路一致。
其成功关键在于:
精准把握反击时机(如秦军分兵时突袭大营);
灵活调配骑兵分割敌军2。
差异性与局限

对手差异:匈奴以骑兵游击为主,秦军则以重步兵、强弩阵攻坚,且白起更擅心理战(如离间计3)。
战场环境:李牧在平原发挥骑兵优势,长平多为山地,秦军弩阵和地形优势更显著。
国力支撑:李牧在番吾之战速胜因赵国粮草不足,而长平对峙需长期消耗,恰是赵国短板。
结论:李牧的战术思维(如伺机反攻、心理博弈)可借鉴,但具体战法受制于秦军战力与地形差异。若李牧替代廉颇,或能创造局部战机,但无法改变国力劣势(秦反间计仍可能生效2)。

三、历史启示:胜负关键在综合国力
长平之战本质是体系对抗:

秦国通过“耕战制度”保障后勤与兵源,白起执行力仅是冰山一角;
赵国换将(赵括)、粮尽援绝暴露其国家机器短板。
推演核心:即使廉颇或李牧为将,赵国也需满足三个条件才可能胜:

解决粮草危机;
联合他国牵制秦军;
将领绝对自主权(不受君主干扰)——而现实中均未实现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07-08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724
金币
273165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17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7-07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之一,其结果对战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的惨败,不仅因为赵括的冒进,更因为赵国在战略和战术上的多重失误。如果赵国没有临阵换将,而是坚持由廉颇继续指挥,那么赵国的胜算究竟有多少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廉颇的战术与李牧的对比

  廉颇和李牧在军事上都采取了坚守阵地、以守为攻的战术。廉颇在长平之战中坚守了近两年,构筑高垒抵御敌军,使秦军不得寸进。李牧在抗击匈奴时,也采取了类似的策略,每天组织军营建设,收取税金供养士兵,进行骑射训练,并修建了许多烽火台。他派遣间谍不断搜集匈奴的情报,确保对敌人动向了如指掌。

  然而,李牧有一项极其严格的命令,那就是“不许士兵主动出击”,违者将会被处死。这种严苛的命令导致了李牧在长期坚守防线的过程中,并未取得显著的战功。赵孝成王对这种局面不满,对李牧提出了批评。他认为,李牧在面对匈奴时缺乏果敢的行动。然而,李牧的命运稍显幸运,因为他很快又被重新启用,并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廉颇面对的挑战

  廉颇面对的是一支在阵地战和攻坚战上无可匹敌的精锐军队。秦国的军队不仅训练有素,而且装备精良,远超匈奴。可以说,秦国的作战实力在当时世界上几乎无人可敌。因此,廉颇选择稳扎稳打、依托营垒先守后攻的战术,在与秦军的对抗中本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然而,长平之战并非单纯的军事较量。在政治层面,赵国与秦国之间的博弈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秦昭王当时已经在位超过四十年,深谙权谋与战略,而赵孝成王才刚刚继位,经验尚浅。秦昭王显然早已将远交近攻的策略运用得炉火纯青,意图通过分化瓦解六国联盟,达成自己的霸业目标。

  政治博弈的影响

  秦昭王通过精妙的外交手段,避免了赵国的合纵联合,稳步打击赵国。而赵国在面对这种外交封锁时,无力抵挡。韩国、魏国、齐国、楚国、燕国等,虽然各自有自己的政治利益,但在这场角力中并未帮助赵国,导致赵国孤立无援。

  如果廉颇继续坚守,他是否能够扭转战局呢?这一问题难以预料。根据史料记载,王龁在多次主动进攻时,均未能突破廉颇的防线。这种情况也许会持续下去,直至秦国的白起上场。白起以擅长围歼战闻名,伊阙之战中,他就曾凭借诱敌深入的策略,成功摧毁魏韩联军。但廉颇经验丰富,防御严密,白起的围歼战术可能难以奏效。

  结论

  总体来看,李牧在抗匈奴时的守势证明了防守战术的正确性,而在面对秦国这样强大的敌人时,廉颇的稳扎稳打或许更有机会扭转乾坤。如果赵国能够拉拢盟友,形成合纵,情况或许有所不同。而廉颇若能够继续坚持防守,并避免换将,赵国的胜算无疑会更大。

  然而,最终的结局表明,即使廉颇坚持防守,秦国依然可能动用更多兵力,以决战形式改变战局。类似王翦与李牧的对决,在赵国已经疲弱的情况下,秦国凭借强大的兵力,逐渐占据了上风。因此,长平之战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政治和外交上的博弈。赵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07-08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