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成为“树洞”: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因”还是“果”
AI成为“树洞”与青少年心理问题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不能简单判定为“因”或“果”,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
作为“果”的情况
从研究数据来看
刘德辉团队构建了GAI使用强度量表(GAIIS),从中区分出“生成式AI问题使用”(PUGAI)现象,在样本中PUGAI总体检出率约为13%,其中小学生(14.6%)略高于中学生(11.3%)。引入“社会焦虑”变量后,AI使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性减弱,表明AI问题使用可能在社会焦虑与更深层次心理问题之间扮演中介角色,是“果”非“因”。
潜在逻辑分析
可能的逻辑是,青少年由于孤独和焦虑感导致对AI的过度使用,进而可能导致失眠或抑郁等问题。比如一些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有效的情感沟通和支持,自我效能感低,平时遇到困难都自己憋着,不找老师和他人倾诉,就更倾向于找AI去倾诉和寻求心理帮助,把AI当作一个安全、私密、永不评判的情绪“树洞”,每天向其倾倒情绪垃圾。
作为“因”的情况
认知偏差和社交能力削弱
AI的顺从性容易让青少年形成人际关系应有求必应的认知偏差。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妥协、处理冲突、接受拒绝都是常态,但AI却无法模拟这些情况。其24小时在线永远积极反馈的特性,易使青少年陷入情感舒适圈,削弱他们处理真实矛盾的能力,让他们回避现实社交中的批评、玩笑和冲突,而这些恰恰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成长环节。长期如此,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
非语言信息缺失
心理学中的55387原则指出,人际沟通中,视觉信息(表情、动作等)占总影响因素的55%;听觉(语音、语调等)占38%;语言内容仅占7%。目前AI大多只能提供文字或标准化语音,难以传递复杂情感,无法复刻真实社交中至关重要的非语言信息。青少年过度依赖AI“树洞”,缺乏真实社交体验,可能会影响其情感学习和社会化进程,进而引发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AI成为“树洞”与青少年心理问题之间相互影响,既是部分心理问题的结果,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引发心理问题的因素。要准确判断二者关系,需要综合考虑青少年的个体特质、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氛围等多方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