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到底说了怎样一个故事,毕竟这小说是四大名著之一,多数人在真正品读这名著之前,多半已经对这部经典之作有所耳闻,甚至碎片化的听说过其中的某些桥段。
诸如“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冲风雪山神庙”之类的桥段早已深入人心,所以难免先入为主的认为“这是一个讲述绿林豪杰如何惩奸除恶的故事”,再加上“好汉”这称呼本就不免让人将他们与“英雄”联系在一起。
可事实却并非如此,至少你若是带着这种观念去读原著,就难免看不明白那结局。
是啊,如果梁山之上聚集的是一帮英雄汉,他们最终又为何会落得悲剧收场呢?
一、令人错愕的结局
当武松在景阳冈上徒手打死那只吊睛白额大虫时,谁能不惊叹武松的实力,他简直强得不像人类。
不过“强”只是武松身上最不起眼的标签,他为人仗义,再加上那杀伐果断的性格,更是格外讨喜。
就说他出差归来发现兄长武大郎被杀,接着便开始调查真相,再到发现真凶之后果断杀嫂为兄长报仇,一套操作行云流水,谁看了能不大呼过瘾?
武松入伙梁山之后,也几乎是所向披靡的存在,都说“马下武松”,其实是否骑马对于武松而言根本不重要,他后来就以步军头领的身份击杀了马军将领耶律得重、贝应夔等人,他就是绝顶高手。
(宋江、李逵剧照)
然而谁能想到这么一位猛汉最终的结局却不尽如人意,武松是何等心高气傲之人,可后来的他却是被包道乙斩断一臂,自那之后,他就再没出手,而宋江口中的武松却是“已成废人”,对于武松而言,这自然是巨大的打击。
而后来的武松虽然在六和寺中出了家,也活到了八十岁,甚至书中还明确提到他是“善终”,但对于曾经那位杀伐果断的狠人而言,这样的结局又谈何善终呢?不过是了却残生罢了。
所以施耐庵为何要赋予武松这般凄苦的结局?
或许从书中的一个细节就能看出来,笔者所指即是“狄小姐之死”。
二、狄小姐之死
狄小姐是谁?
相信绝大多数人对《水浒传》中女性角色的了解也就仅限于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这些,不难看出,书中多数的女性角色都被塑造成了反派形象,当她们被杀之时,往往还能给人一种大快人心之感。
但这狄太公之女却谈不上是好女人还是坏女人,你只能说她是个普通女人,而她的结局却不是一般的惨。
说来那狄太公也是个大户人家,毕竟他说过:“我家一百余口,夫妻两个,嫡亲只有一个女儿,年二十余岁。”
他能养活百余人,在这乱世中也算是个人物了,不过他只有一个女儿,也足见他对女儿有多宠爱,可当李逵知晓那狄小姐与王小二在一起之后,他是什么态度?
也不知他是什么脑回路,直接给人家砍了。
(李逵剧照)
说是:“那后生却待要走,被李逵大喝一声,斧起处早把后生砍翻。这婆娘便攒入床底下躲了。李逵把那汉子先一斧砍下头来,提在床上。把斧敲着床边喝道:‘婆娘,你快出来!若不钻出来时,和床都剁的粉碎。’婆娘连声叫道:‘你饶我性命,我出来!’却才钻出头来,被李逵揪住头发,直拖到死尸边,问道:‘我杀的这厮是谁?’婆娘道:‘是我奸夫王小二。’……就解下上半截衣裳,拿起双斧,看着两个死尸,一上一下,恰似发擂的乱剁了一阵。”
李逵来捉鬼,本来是干好事,当他发现没有鬼,而是狄小姐与王小二故弄玄虚之后,也就该结束这场闹剧了,可谁能想到他结束闹剧的方式居然是把这他们剁成肉酱,这未免也荒唐了。
那狄太公求李逵留他女儿一命,李逵反而振振有词,只道:“打脊老牛!女儿偷了汉子,兀自要留他!你恁地哭时,倒要赖我不谢将。我明日却和你说话。”
所以他这人到底有没有半点同理心?那狄小姐做的事虽然不光彩,但即便要责罚,也轮不到他来管吧?
(水浒传剧照)
这即是问题所在,这虽然是李逵个人的行为,但他的所作所为也影响着“梁山好汉”在世人心中的地位。
是的,你细品,为什么连李逵这种人也能混上梁山,被“称为”好汉?为什么武松会与这种人称兄道弟?
不是李逵带坏了梁山的风气,而是梁山之上盘踞的本就是这么一帮如狼似虎的狠人。
三、何谓好汉?
到底什么是好汉?
别看到一个“好”字就认定他们是“好人”,其实多数普通人遇上了这帮“好汉”,后面多半还得加上“饶命”两字,因为他们不过是一帮为了谋生而可以不择手段的狠角色罢了。
李逵如此,武松又何尝不是如此?
当他在十字坡遇上孙二娘和张青那对贼人时,明知对方杀人越货无恶不作,他为何不杀那二贼?无非因为张青、孙二娘对他十分客气。
当他在蜈蚣岭遇上那小道童时,为何对方只是抱怨了一句武松吵到自己,他就要对那道童痛下杀手,还说要拿他“试刀”?不过因为那道童让他不开心了。
(武松持刀剧照)
是的,所谓的“绿林好汉”就是这么一帮人,他们并不是“替天行道”的好人。
所以施耐庵让他们悲剧收场,也只是情理之中的事,多数人无法理解,要不是压根没读过原著,要不是先入为主的认为“梁山好汉是主角”“武松是主角”,才会觉得这结局令人错愕,其实认真读下来,这样的结局也不过是因果报应罢了,甚至相对于那些战死的好汉而言,可以说施耐庵赋予武松的结局已是相当体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