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年高考:一个国家命运的拐点
高考,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不仅影响着千百万考生的命运,也深刻地影响着国家的发展。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四十九年的历程中,高考经历了多次改革与变迁,见证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
1977年:历史性的转折点
1977年12月10日,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这一天,570多万年轻人从农村、工厂、部队走来,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和奋发的意气,奔向考场。由于报考人数过多,国民经济也刚开始恢复,国家一时竟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中央果断决定调用印刷《毛 泽 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最终,27万年轻人在第二年的春天,迈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
1978年:统一命题与分省录取
1978年的高考,全国首次实施统一命题,分省录取,这一考试制度基本沿用到现在。这一年的一张珍贵的高考成绩通知单,408分的总成绩在当时堪称学霸。
1979年:高考日期的固定
1979年,饱经磨难的共和国迎来30岁生日,“而立”之年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下,抖擞精神。这一年开始,高考的日期定于7月7-9日举行,除了1983年外,一直实施到2002年。
1980年:考场上的轻松与紧张
1980年的考场照片中,两名女生正在交谈,她们的笑容给沉闷的考场带来一丝轻松的气息。然而,面对着未知的考试与前程,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轻松起来呢?
1981年:知识改变命运
1981年,天安门广场,华灯下,复习高考内容的青年。知识改变命运!这一信念,越发坚定地扎根在年轻人心中。
1982年:马云的高考经历
1982年,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志气高昂的他,在志愿表上填了北京大学,不过遗憾的是他当时的数学只考了1分。次年高考,他的数学也只考了19分,不甘心的马云选择了“第三战”。这第三次高考,他的数学终于考到了79分。但遗憾的是,他的总分与本科线还是差5分。不知道是不是皇天不负苦心人,由于同专业招生人数未满,马云最终进入了杭州师范学院本科,被调剂进入外语专业。
1983年:漫画作文题的出现
1983年的高考作文题。第一次出现了一幅漫画,这幅题为《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漫画,描绘了一个人挖井,挖了很多次,都在快接近水面的时候放弃。这道题的出现,给当时习惯了根据一段材料或一个命题开始写作的考生们来了个措手不及。
1984年:高考复习班的火爆
10月27日,报名参加上海市总工会举办的高考复习培训班的年轻人,将报名大厅围得水泄不通。
1985年:高考科目的减少与招生制度的改革
1985年,高考向着减少高考科目的改革方向发展。也是在这一年,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
1986年:黄冈中学的神话
“黄冈中学”,是一个提起“高考”就不得不提的“神话”。这一“神话”,在1986年几乎达到巅峰。当年,黄冈中学高考升学309人,升学率达91.4%,600分以上高分者达30人,占全省1/9,且囊括理科第一、二名,文科第一名。
1987年:考生走出考场的场景
这张老照片,记录了高考结束的考生们,兴高采烈地走出考场的场景。即使是30年前,这场面看上去和今天也并无两样。
1988年:江苏高考第一次发现抄袭作文
1988年,江苏高考第一次发现了抄袭作文。根据高考语文命题专家高朝俊曾在其书《高考作文那些事》中的描述,这一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以“习惯”为题,在选择“样卷”的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一篇记叙类的文章写得太好,判为一类卷上等。在把“样卷”发到阅卷教师手里以后,就有教师来反映,这是一篇抄袭之作。
1989年:标准化考试的实施
1989年,国家教委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标志着标准化考试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至此,高考这根指挥棒产生了空前的指挥效应。
1990年:三南改革
当年10月,国家教委启动“三南改革”,湖南、海南、云南三省将过去高考的文理科分组变为文史、理工、医农和地矿四类,每类只考4门。而这一重大政策的宣布,离次年高考只有不到9个月的时间。无数人的命运因为这一纸文件而改变。
1991年: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实施
在高考前不到三个月,国家教委举行了记者招待会,正式宣布:从1991年开始,在全国实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会考原本只是学业水平考试,但是后来,为了提高升学率,一些地方依照会考成绩将一些学生提前驱除“出局”,不被允许参加即将到来的全国统一高考。
1992年:刘强东的高考经历
这一年,刘强东考取了江苏宿迁的高考状元。据《年轻就是要:活出你自己》一书中描述,刘强东的小时候的梦想是从政,做县长,造福一方。当时,以他的成绩完全可以上清华大学物理系,但他早已经在填报志愿时,放弃了清华物理系,填写了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1993年:“3+2”高考科目设置
这一年,国家教委大手一挥,开始在各省市中铺开“3+2”高考科目设置。即文史类考语、数、外三科加政治、历史二科,理科考语、数、外三科加物理、化学二科。这种科目设置一直沿用到2000年。
1994年:并轨制收费
这一年,全国37所重点院校试行并轨制收费。以前国家发生活费相当于“国家干部”的大学生身份,从此要自己掏钱读书。
1995年:即将进入考场的考生
即将进入考场的考生正在考场外进行着最后的温习。
1996年:漫画作文题再次出现
漫画作文题再一次出现已是1996年。当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给出了“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
1997年:发榜与社会办学
7月28日,西安。发榜了,许多高考生落榜。国家办的大学有限,社会办学的大学便应运而生。
1998年:清理学习资料
这年高考结束后,一位考生在清理自己的学习资料。厚厚的资料摞起来超过了小伙子170厘米的身高。
1999年:高校扩招
世纪之交的1999年,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幸亏我妈没早生我一年!”,当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太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2000年:查分方式的变化
这一年,电脑和互联网还是稀罕物。位于北京东大桥的百脑汇电脑城,一大早就有许多考生和家长来到这里排队等待免费上网查分。
2001年:取消年龄限制
这一年,高考取消了考生“未婚、年龄不超过25岁”的限制。以炒股为生的黄顺锋做梦也没有想到今生还有机会参加高考。
2002年:提前一个月考试
这一年教育部决定将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7、8日。678的谐音是“录取吧”,在残酷竞争的考试中这也许正是考生需要的一点心理安慰。
---
四十九年的历程中,高考不仅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也承载了无数人的梦想与希望。每一年的变化都反映了国家教育政策和社会发展的脉络。希望未来的高考能够更加公平、公正地为每一个年轻人提供实现梦想的机会。
四十九年高考:一个国家命运的拐点
高考,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不仅影响着千百万考生的命运,也深刻地影响着国家的发展。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四十九年的历程中,高考经历了多次改革与变迁,见证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
1977年:历史性的转折点
1977年12月10日,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这一天,570多万年轻人从农村、工厂、部队走来,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和奋发的意气,奔向考场。由于报考人数过多,国民经济也刚开始恢复,国家一时竟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中央果断决定调用印刷《毛 泽 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最终,27万年轻人在第二年的春天,迈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
1978年:统一命题与分省录取
1978年的高考,全国首次实施统一命题,分省录取,这一考试制度基本沿用到现在。这一年的一张珍贵的高考成绩通知单,408分的总成绩在当时堪称学霸。
1979年:高考日期的固定
1979年,饱经磨难的共和国迎来30岁生日,“而立”之年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下,抖擞精神。这一年开始,高考的日期定于7月7-9日举行,除了1983年外,一直实施到2002年。
1980年:考场上的轻松与紧张
1980年的考场照片中,两名女生正在交谈,她们的笑容给沉闷的考场带来一丝轻松的气息。然而,面对着未知的考试与前程,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轻松起来呢?
1981年:知识改变命运
1981年,天安门广场,华灯下,复习高考内容的青年。知识改变命运!这一信念,越发坚定地扎根在年轻人心中。
1982年:马云的高考经历
1982年,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志气高昂的他,在志愿表上填了北京大学,不过遗憾的是他当时的数学只考了1分。次年高考,他的数学也只考了19分,不甘心的马云选择了“第三战”。这第三次高考,他的数学终于考到了79分。但遗憾的是,他的总分与本科线还是差5分。不知道是不是皇天不负苦心人,由于同专业招生人数未满,马云最终进入了杭州师范学院本科,被调剂进入外语专业。
1983年:漫画作文题的出现
1983年的高考作文题。第一次出现了一幅漫画,这幅题为《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漫画,描绘了一个人挖井,挖了很多次,都在快接近水面的时候放弃。这道题的出现,给当时习惯了根据一段材料或一个命题开始写作的考生们来了个措手不及。
1984年:高考复习班的火爆
10月27日,报名参加上海市总工会举办的高考复习培训班的年轻人,将报名大厅围得水泄不通。
1985年:高考科目的减少与招生制度的改革
1985年,高考向着减少高考科目的改革方向发展。也是在这一年,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
1986年:黄冈中学的神话
“黄冈中学”,是一个提起“高考”就不得不提的“神话”。这一“神话”,在1986年几乎达到巅峰。当年,黄冈中学高考升学309人,升学率达91.4%,600分以上高分者达30人,占全省1/9,且囊括理科第一、二名,文科第一名。
1987年:考生走出考场的场景
这张老照片,记录了高考结束的考生们,兴高采烈地走出考场的场景。即使是30年前,这场面看上去和今天也并无两样。
1988年:江苏高考第一次发现抄袭作文
1988年,江苏高考第一次发现了抄袭作文。根据高考语文命题专家高朝俊曾在其书《高考作文那些事》中的描述,这一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以“习惯”为题,在选择“样卷”的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一篇记叙类的文章写得太好,判为一类卷上等。在把“样卷”发到阅卷教师手里以后,就有教师来反映,这是一篇抄袭之作。
1989年:标准化考试的实施
1989年,国家教委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标志着标准化考试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至此,高考这根指挥棒产生了空前的指挥效应。
1990年:三南改革
当年10月,国家教委启动“三南改革”,湖南、海南、云南三省将过去高考的文理科分组变为文史、理工、医农和地矿四类,每类只考4门。而这一重大政策的宣布,离次年高考只有不到9个月的时间。无数人的命运因为这一纸文件而改变。
1991年: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实施
在高考前不到三个月,国家教委举行了记者招待会,正式宣布:从1991年开始,在全国实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会考原本只是学业水平考试,但是后来,为了提高升学率,一些地方依照会考成绩将一些学生提前驱除“出局”,不被允许参加即将到来的全国统一高考。
1992年:刘强东的高考经历
这一年,刘强东考取了江苏宿迁的高考状元。据《年轻就是要:活出你自己》一书中描述,刘强东的小时候的梦想是从政,做县长,造福一方。当时,以他的成绩完全可以上清华大学物理系,但他早已经在填报志愿时,放弃了清华物理系,填写了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1993年:“3+2”高考科目设置
这一年,国家教委大手一挥,开始在各省市中铺开“3+2”高考科目设置。即文史类考语、数、外三科加政治、历史二科,理科考语、数、外三科加物理、化学二科。这种科目设置一直沿用到2000年。
1994年:并轨制收费
这一年,全国37所重点院校试行并轨制收费。以前国家发生活费相当于“国家干部”的大学生身份,从此要自己掏钱读书。
1995年:即将进入考场的考生
即将进入考场的考生正在考场外进行着最后的温习。
1996年:漫画作文题再次出现
漫画作文题再一次出现已是1996年。当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给出了“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
1997年:发榜与社会办学
7月28日,西安。发榜了,许多高考生落榜。国家办的大学有限,社会办学的大学便应运而生。
1998年:清理学习资料
这年高考结束后,一位考生在清理自己的学习资料。厚厚的资料摞起来超过了小伙子170厘米的身高。
1999年:高校扩招
世纪之交的1999年,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幸亏我妈没早生我一年!”,当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太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2000年:查分方式的变化
这一年,电脑和互联网还是稀罕物。位于北京东大桥的百脑汇电脑城,一大早就有许多考生和家长来到这里排队等待免费上网查分。
2001年:取消年龄限制
这一年,高考取消了考生“未婚、年龄不超过25岁”的限制。以炒股为生的黄顺锋做梦也没有想到今生还有机会参加高考。
2002年:提前一个月考试
这一年教育部决定将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7、8日。678的谐音是“录取吧”,在残酷竞争的考试中这也许正是考生需要的一点心理安慰。
---
四十九年的历程中,高考不仅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也承载了无数人的梦想与希望。每一年的变化都反映了国家教育政策和社会发展的脉络。希望未来的高考能够更加公平、公正地为每一个年轻人提供实现梦想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