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回忆:高考四十九年珍贵记忆
1977 年:冬季高考开启新篇章
1977 年 12 月 10 日,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570 多万从农村、工厂、部队走来的年轻人,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和奋发的意气,奔向考场。由于报考人数过多,国民经济也刚开始恢复,国家一时竟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中央果断决定调用印刷《毛泽 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最终,27 万年轻人在第二年的春天,迈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这一年,全国首次实施统一命题,分省录取,这一考试制度基本沿用到现在。
1978 年:时代转折与个人奋斗
高考时间与社会背景
1978 年,饱经磨难的共和国迎来 30 岁生日,而立之年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下,抖擞精神。这一年开始,高考的日期定于 7 月 7 - 9 日举行,除了 1983 年外,一直实施到 2002 年。
马云的高考之路
这一年,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志气高昂的他,在志愿表上填了北京大学,不过遗憾的是他当时的数学只考了 1 分。次年高考,他的数学也只考了 19 分,不甘心的马云选择了第三战。第三次高考,他的数学终于考到了 79 分,但遗憾的是,他的总分与本科线还是差 5 分。由于同专业招生人数未满,马云最终进入了杭州师范学院本科,被调剂进入外语专业。
特殊的高考作文题
这一年的高考作文题第一次出现了一幅漫画,题为《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描绘了一个人挖井,挖了很多次,都在快接近水面的时候放弃。这道题的出现,给当时习惯了根据一段材料或一个命题开始写作的考生们来了个措手不及。曾担任过高考阅卷的北京语文特级教师薛川东回忆,当时不少考生没有真正看懂这幅漫画,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写了一个农村的坏分子,要把公社的大坝挖穿,幸亏没有挖穿,不然就出大事的故事,让阅卷的老师们看得哭笑不得。
高考改革历程
招生制度改革
1979 年,高考向着减少高考科目的改革方向发展,也是在这一年,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
标准化考试实施
1989 年,国家教委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标志着标准化考试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标准化考试促使全国的基础教育都不得不跟着应试方向走,派生了标准化答案,后来就用上了阅卷机器。
会考制度推行
1990 年,在高考前不到三个月,国家教委举行了记者招待会,正式宣布:从 1991 年开始,在全国实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会考原本只是学业水平考试,但是后来,为了提高升学率,一些地方依照会考成绩将一些学生提前驱除出局,不被允许参加即将到来的全国统一高考。
“3 + 2”科目设置
1990 年,国家教委大手一挥,开始在各省市中铺开“3 + 2”高考科目设置,即文史类考语、数、外三科加政治、历史二科,理科考语、数、外三科加物理、化学二科。
其他珍贵画面与故事
黄冈中学的辉煌
1986 年,“黄冈中学”这一高考“神话”几乎达到巅峰。当年,黄冈中学高考升学 309 人,升学率达 91.4%,600 分以上高分者达 30 人,占全省 1/9,且囊括理科第一、二名,文科第一名。打着“黄冈”旗号的试卷、辅导书,以“偏、难、怪”著称,恐怕是很多人学生时代的噩梦。
抄袭作文事件
1984 年高考,有一篇被选为样卷的作文,后来被教师反映是抄袭之作。那时候没有便捷的搜索工具,阅卷组只得在请那位老师回忆了原文出处后,派了几位教师,把近 5 年的《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都搬了出来,一份份地找过去。终于,在 1984 年 5 月 17 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找到原文,于是那篇文章被判为“抄袭”,得了很低的分。
社会学习热情高涨
在高考恢复 10 年后,整个社会学习的热情越发高涨,有一张照片记录了大年初一的上海,求知的年轻人令图书馆的自习室座无虚席。
高考的四十九年,不仅是无数考生个人命运的转折点,更是国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印记,这些老照片和背后的故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对知识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