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郊外老楼里的教育实验——“山外”
项目概况
在广州都市边缘的密林里,坐落着一座建造于上世纪末的院子,这里正在进行一场名为“山外”的当代教育实践。它位于广州番禺的一片马术园区内,四周被繁茂的绿色包围。两位创始人陆迦莘和魏嘉宏分别来自当代艺术领域和实验教育领域,有着二十余年的经验。他们强调“山外不是一所学校,就不会依照学校的规则来生长”,更愿意称其为一个微型养育集合体、一次当代教育实践,或是一种由不同的人类构成的生态1。
教学特色
独特的学习内容
这里没有班级、年级、课程,取而代之的是“什么是计算”“什么是身体”“什么是木工”此类探究式的学习内容,还有“什么是吃饭/大地艺术/器皿”工作坊等1。
新型的人际关系
所有人都被称作“山人”,大人叫“大山人”,孩子叫“小山人”。“大山人”们来自各行各业,厨师、舞者、即兴音乐人、当代艺术家等,其中也包括经验老到的教育工作者。并且有时候,“小山人”也会给“大山人”上课,比如教他们如何在游戏Minecraft里面建造城堡1。
灵活的时间安排
这里每周三到周日开放五天,并没有严格的日程安排。有五天都来的孩子,有其中两天工作日来的孩子,有只是晚上来的孩子,也有每个周末来的孩子。周末孩子多的时候能有二十多名,年龄段也会更宽泛1。
项目意义
陆迦莘认为,山外的存在和公立学校、国际学校等体系是并行的,而非替代的关系。孩子的时间怎么安排,取决于家长如何面对教育选择权,这也许能帮助打破很多人对于“教育只能选择某种方式”的单一化认知1。
项目背景
2020年,陆迦莘在为自己的孩子寻找合适的教育机构时,结识了有着二十多年实验教育经验的魏嘉宏,他用哲学的方式思辨当下的教育问题,并邀请陆迦莘在教育场域开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实践,其中共同策划了一场名叫“我们有问题”的展览,而“如果没有学校,教育会不会消失?”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是整个项目的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