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一场颠覆传统教育的实验
在广州都市边缘的密林里,坐落着一座建造于上世纪末的院子,这里正在发生着一场名为“山外”的当代教育实践。这场实践由陆迦莘和魏嘉宏发起,旨在探索一种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教育模式。
一、教育理念与实践
1. 教育理念
“山外”强调的是一种非传统的教育理念,即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的形式。陆迦莘和魏嘉宏认为,学校是社会的重要公共机构,但教育的本质应关注教育的主体——孩子。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如果没有学校,教育会不会消失?”这一问题成为整个项目的原点。
2. 实践形式
- 没有班级、年级和课程:在这里,没有传统的班级、年级和课程设置,取而代之的是“什么是计算”、“什么是身体”、“什么是木工”等探究式的学习内容。
- 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所有人被称作“山人”,大人叫“大山人”,孩子叫“小山人”。大山人们来自各行各业,包括厨师、舞者、即兴音乐人、当代艺术家等。
- 灵活的时间安排:这里每周三到周日开放五天,并没有严格的日程安排。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来参加活动。
二、环境与设施
1. 环境
“山外”位于广州番禺的一片马术园区内,四周被繁茂的绿色包围。这座上世纪末的老楼被改造成了一个充满艺术气息和自然元素的学习空间。
2. 设施
- 户外装置:院子里散落着各种游艺设施,如秋千、飞椅、玩水的喷泉等,这些装置由艺术家林载春设计,旨在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探索欲。
- 室内空间:小楼内部经过改造,增加了室内的天井,增加了纵向上的开阔感。林载春还设计了一些特殊的室内空间,如“认知室”,供孩子们自由使用电子产品。
三、教育内容与方法
1. 个体化复杂养育系统(INCS)
- 个性化学习:每个孩子的学习计划根据其个人能力、兴趣和家庭期待生成。例如,对于热爱科学的孩子,他们会安排其跟随擅长自然科学的大山人学习。
- 项目式学习: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孩子们会自然地学习到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如认字、英语等。
2. 探究式工作坊
- “什么是XX”系列工作坊:每个周末都会举办不同主题的探究式工作坊,如“什么是节奏”、“什么是身体的延伸”等。这些工作坊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导师包括常驻的大山人和“云游山人”。
四、对家长的影响
“山外”的实践不仅影响了孩子,也影响了家长。陆迦莘和魏嘉宏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帮助他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他们强调,教育不应只是追求成绩和升学率,而应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五、未来展望
“山外”作为一种非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和学习的环境。这种模式能否成为一种新的教育趋势,还有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但无论如何,“山外”已经为教育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实践路径。
这场教育实验不仅挑战了传统教育的边界,也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和多元的学习环境。在这个充满自然和艺术气息的空间里,孩子们可以自由探索、学习和成长,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是关注孩子”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