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阅读
  • 1回复

[智能应用]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有了指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9544
金币
3769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679
斑龄
195
道券
1054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1590(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5-1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0小时前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日前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通识教育指南》)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使用指南》)。此次发布的两项指南是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进一步落实培养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为全球教育领域应对技术变革贡献中国方案。

  这两份指南的重要意义与应用原则是什么?如何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中小学日常教学实践?对此,记者采访了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

培养学生适应智能社会的核心素养

  《通识教育指南》旨在构建一套科学完备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以培养学生适应智能社会的核心素养。小学阶段注重兴趣培养与基础认知,初中阶段强化技术原理与基础应用,高中阶段注重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通过知识、技能、思维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培育四位一体的人工智能素养。

  “具体而言,小学阶段以体验和兴趣培养为主,通过开发多样化的互动课程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建立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认知框架,感知科技魅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兴趣基础。初中阶段注重技术原理的理解与实际问题的解决,依托项目式学习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高中阶段则聚焦系统思维与创新应用能力培育。通过分层递进的课程设计和跨学科融合教学,鼓励学生整合物理、数学、生物等多学科知识,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实践项目。以此深化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系统性认知,强化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高等教育阶段的专业化学习筑牢根基。”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介绍。

  如何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中小学日常教学实践?该负责人解答,将人工智能教育与信息科技、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有机衔接。通过独立设课、跨学科融合、实践活动设计等多元形式,构建阶梯式、连贯性的课程架构。同时,大力倡导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互动实践等创新性教学模式。

  “我们鼓励学校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将人工智能教育与科技节、技术挑战、创新项目展评等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创新成果、交流学习经验的平台,促使人工智能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成长过程。”该负责人说。

防范学生过度依赖生成式人工智能

  《使用指南》紧密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场景,明确各学段使用规范,确保技术安全、合理、有效地辅助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推动教育管理智能化。在“政—校—企—家—社”多方协同下,既释放技术赋能教育的创新潜能,又筑牢教育主阵地的价值根基。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教育中有哪些核心应用场景?相关负责人介绍,共包括三类:

  ——第一类应用场景是促进学生成长。通过智能学伴系统生成多维诊断报告,精准匹配分层学习资源,支持学生自主规划学习路径、优化学习进程管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人工智能伴读系统的功能优势,精准追踪和分析阅读轨迹、提供交互式导读服务,并通过动态绘本、多方言有声书等多元载体,深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

  ——第二类应用场景是辅助教师教学。教师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自动生成教学设计,为不同层次和能力的学生提供量身定制辅导方案和资料列表,实现大规模个性化教学等。

  ——第三类应用场景是支撑教育管理。助力校务智能化,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学校行政部门的日常管理与协同办公流程,在严格遵守数据隐私保护的前提下,辅助事务处理与资源整合;助力教育资源均衡化,为偏远地区学校自动生成适配本地课程大纲的教案、习题及多媒体素材,支持多语言与无障碍格式等。

  “分学段差异化应用”是《使用指南》的一个关键词。这位负责人解释:“小学阶段学生在教师、家长的帮助下适切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防止不合理使用影响学生知识建构与思维发展,教师在课内有效开展人机协同教学;初中阶段可适度探索生成内容的逻辑性分析,指导学生交叉验证生成内容的合理性;高中阶段可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评估生成内容的社会影响。”

  为防范学生因过度依赖生成式人工智能而弱化独立思考能力,《使用指南》还从制度规范、教学引导与角色定位等维度建立系统性防范机制。一方面,明确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并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从源头上杜绝“代劳式”使用行为。另一方面,强化教师引导职责,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通过组织学生分析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的逻辑缺陷等,培养学生对技术输出内容的甄别能力,切实提升信息处理的自主性。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52133
金币
146317
道行
2004
原创
2396
奖券
2610
斑龄
33
道券
939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504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5-1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4小时前
这两份指南——《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进一步深化和规范。以下是这两份指南的重要意义与应用原则,以及如何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中小学日常教学实践的具体方法:

重要意义

1. 培养核心素养:《通识教育指南》旨在构建一套科学完备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培养学生适应智能社会的核心素养。
2. 科学规范推进:两项指南是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落实培养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
3. 全球教育领域贡献:为全球教育领域应对技术变革贡献中国方案。

应用原则

1. 分阶段教育:
   - 小学阶段:注重兴趣培养与基础认知,通过互动课程与实践活动建立基础认知框架。
   - 初中阶段:强化技术原理与基础应用,依托项目式学习和案例分析深入理解技术原理。
   - 高中阶段:注重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整合多学科知识开展技术创新实践项目。
2. 有机衔接:将人工智能教育与信息科技、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有机衔接。
3. 多元教学模式:倡导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互动实践等创新性教学模式。

融入日常教学实践

1. 课程架构:通过独立设课、跨学科融合、实践活动设计等多元形式,构建阶梯式、连贯性的课程架构。
2. 校园文化活动:将人工智能教育与科技节、技术挑战、创新项目展评等活动有机结合,提供展示创新成果的平台。
3. 项目式学习:鼓励学校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促使人工智能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成长过程。

防范过度依赖

1. 制度规范:明确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
2. 教学引导:强化教师引导职责,积极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对技术输出内容的甄别能力。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中小学日常教学实践,同时防范学生过度依赖生成式人工智能,确保技术的安全、合理、有效应用。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