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整理旧物,在壁橱一角找到一只有点褪色的锦盒,打开一看,是被我遗忘的绞泥紫砂蟋蟀盆,惊喜非常。这不是普通的蟋蟀盆,而是一件别致的艺术品。
这只蟋蟀盆直径10厘米,高5厘米,小巧玲珑,圆润饱满,盆盖与盆身严丝合缝,宛如一体。盆盖上有一片三色相间的树叶,叶脉清晰可见,像一片真正的落叶。盆身下方是粗细不一的线条,组成一圈波浪图纹。
非同寻常的是盆内两只蟋蟀。它们六脚伏地,头上的长须互相触碰,昂首龇牙,虎虎生威。背上两片薄如蝉翼的翅膀,仿佛还在“口瞿 口瞿”地鸣叫。凝神细看,它们背上螺旋状的纹路、翅膀上不规则的花纹,甚至后腿上的小刺都一目了然。巧夺天工的技艺令人惊叹。
另一个别致之处,是盆上的树叶与海浪纹,都采用了绞泥紫砂工艺。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宜兴制壶大师吕尧臣首创的特殊技艺,难度很高——先将几种不同颜色的泥料,按构图绞和拍打,再横切拍打成泥片,使其交织形成斑斓的色彩、多样的木叶纹,鸟羽纹、流云纹、波浪纹、花石蝴蝶纹……古朴的紫砂器物从此增添了新的艺术语言。不同的泥料特性不同,烧制过程中收缩比例不同,极易开裂和起泡,成品率不高,市场上绞泥紫砂器物不多。因此,名家制成的绞泥陶艺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这只蟋蟀盆,波浪纹绞泥与盆身紫砂处衔接自然,线条粗细不一,变幻多端,视觉冲击力很强。而盆盖上的树叶颇令我费解。用绞泥拍打成型,图案理应上下对称,然而,盆盖内壁出现的是另一种造型的树叶,难道是拍打成型后镶嵌进去的?那需要何等高超的技艺呵!制作者的功力着实不凡。
盆的底部和盖内钤有两款方印,分别为“品寿制陶”和“陈品寿”。品寿先生年届七旬,是宜兴陶瓷博物馆的高级工艺师,从事陶艺创作四十余年。他的作品俊秀古朴,尤其是绞泥纹饰作品,佳作叠出,被全国众多博物馆和个人收藏。二十年前,我从他手中购得此盆。当时他就告诉我,这是他的一件得意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