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上厕所的时候总是感觉肚子不舒服,尤其是排便时,总感觉有点疼,肚子也胀胀的,怎么回事呢?”这是一个50岁男性的困扰。
他一直有便秘的问题,也曾经听说过肠道息肉这个词,但没有太在意,直到最近,感觉腹部越来越不适,排便习惯也开始不正常,才开始担心起来。
于是,他去医院检查,结果被告知肠道有息肉,医生建议需要定期监测和及时治疗。

肠道息肉是一个常见的肠道疾病,尤其是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逐渐增高。很多人对于肠道息肉并不十分了解,往往直到出现一些明显的不适症状时,才开始重视。
但实际上,肠道息肉并不一定会引发显著的症状,很多患者可能在早期并没有明显的感觉。
然而,随着病情的发展,息肉会逐渐增大,甚至可能恶变为肠癌,这也是为什么肠道息肉一旦发现,必须尽早治疗的原因之一。

那么,如何辨别自己是否有肠道息肉呢?实际上,肠道息肉的患者大多会有一些典型的异常表现,这些症状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却往往被人忽视。
根据多项研究发现,肠道有息肉的人群,通常会在上厕所时出现三种明显的异常:腹部不适、便血、以及排便习惯的改变。
肠道息肉患者常常在排便时或排便前后感到腹部不适。这种不适感可能表现为腹痛、腹胀、胃肠蠕动不正常,或者感觉肚子有气胀的感觉,甚至有时伴随恶心或胃口不佳。

许多患者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认为是因为饮食不当或肠胃功能不正常,因此忽视了这些症状。
然而,肠道息肉导致的腹部不适,通常与排便相关,且症状往往持续存在,尤其是在息肉增大或发生其他并发症时,症状会逐渐加重。这时,腹部的不适可能不仅仅局限于餐后或排便时,而是常常出现,影响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
腹部不适的感觉往往是因为肠道的息肉阻塞了正常的肠道通道,导致肠蠕动不顺畅,肠道内的食物和气体排放受阻,从而引发胀气和腹痛。

如果腹部不适持续存在,并且无法通过调整饮食或休息缓解,建议尽早就医,进行肠道检查,排除息肉等病变的可能性。
肠道息肉患者典型症状之一常表现为便血现象。当息肉体积持续增大或发生出血性病变时,患者排便过程中可能观察到粪便表面附着鲜红色血迹,提示需及时排查肠道病变。
便血的程度可以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只是大便表面有少量血迹,而有些人则可能大便中夹带大量鲜血或暗红色血液。血量的多少和血液的颜色可以反映出病变的严重程度。

便血现象的产生,一般源于肠道息肉表面出现破损或形成溃疡,进而引发肠道出血状况。息肉部位的血管质地较为脆弱,当承受一定压力时,极易发生破裂,从而造成出血情况。
需要明确的是,出现便血症状并不等同于就患上了肠癌,在多数情形下,便血仅仅是由息肉引发的炎症反应或者表面破损所导致。
不过,便血确实是肠道息肉可能向恶性方向转变的一个重要预警信号。倘若便血症状频繁反复出现,特别是当还伴有其他身体不适时,应当尽快安排结肠镜检查,以明确具体的致病原因。

便血症状有时会被患者错误地归因于痔疮,这种情况在存在便秘问题或者长期排便不畅的人群中更为常见。
但实际上,肠道息肉与痔疮引发的出血存在显著差异,肠道息肉出血时通常没有疼痛感,且血液颜色呈现鲜红色,而痔疮出血时往往伴随着疼痛。
所以,一旦出现便血症状,无论是否伴随其他疼痛表现,都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接受必要的医学检查。

排便习惯的异常变化,比如大便形态、排便频次以及大便质地等方面的改变,往往是肠道出现病变的显著信号。
对于肠道息肉患者而言,息肉的存在可能会阻碍肠道正常通道,或者扰乱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而排便习惯的改变正是这类患者常见的症状表现之一。
例如,有些肠道息肉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排便次数增加,腹泻症状频繁出现,甚至伴随腹痛和不适;而有些患者则会出现便秘,排便困难,腹部胀气等症状。

排便的形态和颜色也会发生改变,可能会出现便秘导致的大便干硬,或腹泻时的粘稠便等。
肠道息肉的存在往往是由于肠道内的阻塞或部分狭窄,导致肠道的正常运作受到影响。由于这些息肉的刺激,肠道的蠕动能力减弱,排便的规律和次数都会受到影响。
这时,一旦发现排便习惯出现异常,无论是便秘还是腹泻,持续时间较长时,应尽早就医检查,以排除肠道息肉等可能的病变。

肠道息肉作为可通过早筛早治实现有效管控的消化道疾病,其防治策略需根据人群风险分层实施。
具有家族遗传倾向或高风险特征者,应将结肠镜筛查纳入常规健康管理,通过定期监测实现息肉的早期干预与处置。
针对普通人群,优化膳食结构——降低饱和脂肪及精制糖摄入、提升膳食纤维配比,配合规律排便习惯,可显著降低息肉发生风险。

综合健康管理方面,戒烟限酒、维持BMI健康区间、改善肠道动力障碍及规律性有氧运动,构成多维度肠道保护屏障。对已确诊息肉患者,内镜微创摘除术作为首选干预手段,可有效阻断癌变进程。
值得警惕的是,该病早期常呈隐匿性发展,但腹部隐痛、便血或排便节律改变等异常信号,往往提示疾病进展。
存在上述症状者,须及时启动专科检查流程,通过精准诊断与适时治疗构筑健康防线。

实践表明,将主动健康管理(生活方式干预)与被动医疗干预(筛查诊疗)有机结合,是降低息肉危害、改善预后质量的核心策略,公众切莫因症状初现时的隐匿性而延误最佳处置时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肠道有息肉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李炜,150例腺瘤型肠息肉伴上皮内瘤变患者 中医体质与证素分布规律研究,2024-1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