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设”这个概念确实在当下的文化创作和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源自日本ACG(动画、漫画、游戏)文化产业中的角色设计(character design),指的是为虚拟角色设计视觉形象和性格特征等基础设定的过程。这种设计使得角色可以超越作品本身,成为可以独立消费和运营的商品单位。“人设”不依赖于具体的文艺作品,具有自给自足、独立存在的特质。
在网络文学创作、娱乐行业和自媒体领域,“人设”被用作塑造人物和公众形象的方法。通过强调某些特质,如“学霸”、“斜杠青年”等,创作者和营销人员能够打造出有记忆点的形象,以吸引关注和脱颖而出。这种标签化的塑造方式迎合了读者和观众的喜好,也适应了当前媒介环境与技术逻辑。
然而,“人设”的普及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它可能导致人物塑造变得扁平化,缺乏深度和复杂性,同时也限制了创作者的探索欲。此外,在社交网站上,用户为了提高可见性,也不得不自我标签化,这进一步加剧了个体的扁平化和标签化。
总的来说,“人设”是文化工业适应当前媒介环境和技术逻辑的产物,它在帮助我们快速定位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对人性和社会关系的简化和固化。我们需要认识到“人设”的这种双刃剑效应,并在技术逻辑与文化生产的动态平衡中寻找更丰富多元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