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创造不能只贴“人设”标签
在新媒介时代,文艺生产和传播发生全方位变革,利用标签的拼贴组合创造虚拟角色成为大众流行文化领域实践多年的成熟技巧,但人物创造不能只贴“人设”标签,以下是具体原因分析:
从人物真实性角度看
人物缺乏真实感:只贴“人设”标签容易使人物变得扁平化、单一化,缺乏真实感和立体感。每个人都是复杂多面的个体,具有丰富的情感、思想和经历。如果仅仅用几个简单的标签来定义人物,就会忽略人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人物形象变得刻板、生硬,难以让读者或观众产生共鸣。比如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某些角色被简单地定义为“好人”或“坏人”,缺乏对其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的深入挖掘,导致人物形象缺乏可信度和说服力。
难以展现人物成长:真实的人物是会随着时间和经历而成长和变化的。只贴“人设”标签会限制人物的发展和变化,使人物形象在整个故事中始终保持一成不变,无法展现人物的成长历程和内心变化。这样的人物形象会显得缺乏生命力和感染力,无法吸引读者或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从艺术创作角度看
降低作品艺术价值:艺术作品的魅力在于能够展现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多样性。只贴“人设”标签的人物创造方式过于简单和肤浅,无法深入挖掘人性的内涵和生活的本质,从而降低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通过对人物的细腻刻画和对生活的真实描绘,引发读者或观众对人生、社会等问题的思考和感悟。
缺乏创新性:过度依赖“人设”标签会导致人物形象的同质化和模式化,使作品缺乏创新性和独特性。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读者和观众对于千篇一律的人物形象已经感到厌倦,他们更渴望看到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的作品。因此,人物创造需要摆脱“人设”标签的束缚,勇于创新和突破,塑造出具有个性和魅力的人物形象。
从观众接受角度看
容易引发审美疲劳:当大量的人物都被贴上相似的“人设”标签时,观众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他们会觉得这些人物形象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从而对作品失去兴趣。例如,在一些网络小说中,很多女主角的人设都是“傻白甜”,这种单一的人物形象看多了会让读者感到乏味和无趣。
难以建立情感连接:观众在欣赏作品时,往往希望能够与作品中的人物建立情感连接,产生共鸣。只贴“人设”标签的人物由于缺乏真实感和深度,很难让观众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投入。观众无法真正理解和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也就难以与人物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连接。
避免只贴“人设”标签的建议
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创作者应该深入了解人物的性格、情感、思想和经历,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矛盾和冲突,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回忆、梦境等方式,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展现人物成长变化: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要让人物经历各种挑战和困难,从而促使人物发生成长和变化。通过展现人物的成长历程,让读者或观众看到人物的转变和进步,增强人物形象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注重人物细节刻画:细节决定成败,在人物创造中,注重细节刻画能够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真实。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习惯等细节,展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和生活背景。
打破传统人设模式:创作者应该勇于突破传统的人设模式,尝试创造出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的人物形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塑造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
人物创造不能只贴“人设”标签,创作者需要摒弃这种简单化的创作方式,从多个角度深入挖掘人物的内涵和特质,塑造出真实、立体、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以提升作品的质量和艺术价值,满足读者和观众的审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