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 IC)是一种病因不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的疾病。所以在临床上常被误诊或延误治疗。此外,现有研究和文献存在局限性,治疗方案需个体化,这也给治疗带来了挑战。今天我们将分享 IC 的相关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诊断和管理这一疾病。

一、定义
间质性膀胱炎(IC)是以与膀胱相关的慢性骨盆疼痛、压迫感或不适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至少一种下尿路症状,如尿频、尿急等症状的一组病症,亦称膀胱疼痛综合征(bladder pain syndrome, BPS)。
二、流行病学
当下,国内关于 IC/BPS 的流行病学系统报道依旧十分匮乏。国外调查估计 IC/BPS 的女性发病率为 45/10 万,男性为 8/10 万,且社会经济地位较低、40 岁以下的女性发病率更高,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三、病因
IC/BPS 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是各种病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膀胱黏膜损伤:当膀胱黏膜受损时,尿液中的毒素可渗透至膀胱壁,引发炎症反应。
2、自身免疫反应:肥大细胞浸润,广泛分布在尿路上皮、固有层和逼尿肌层中,并且大量被激活,释放炎症介质导致。
3、精神心理原因:抑郁、焦虑、压力等精神心理问题引发疼痛。

四、如何确诊?
IC/BPS 的症状缺乏特异性,患者多曾就诊于妇产科,经检查未查出问题后被建议转诊至泌尿外科。在泌尿外科,由于症状和很多泌尿系统疾病相似,像膀胱炎、尿道炎、膀胱结核等感染性疾病,部分患者可能未得到充分检查,仅被给予抗生素治疗,但往往效果不佳。

感染性疾病做尿常规的时候,会出现化验报告异常的情况,像白细胞、脓细胞升高等。另外,感染性疾病一般病程短、起病迅速,但症状得到控制、疾病治愈很快。
因此,对于小腹胀痛不舒服、一憋尿就难受,还有尿频、尿急等下尿路症状,且疾病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反反复复好不了,吃抗生素无效,化验尿常规和 B 超都正常,就高度怀疑是 IC/BPS。

但对 IC/BPS 进行诊断时,还要排除其他疾病:像泌尿系感染、膀胱炎、膀胱结石及输尿管下段结石、膀胱恶性肿瘤、焦虑症、抑郁症等和 IC/BPS 有相似症状的疾病。
排除其他疾病后,还要在麻醉下进行膀胱水扩张检查,若观察到膀胱黏膜下有弥漫性的点状出血或者有 Hunner 溃疡特征性改变,则可确诊为 IC/BPS。
五、治疗
IC/BPS 的治疗目标:一是要尽可能快速减轻患者的症状,缓解疼痛、憋尿不适、尿急、尿频;二是要尽可能保护膀胱功能,减少排尿次数,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三是要降低复发。
IC/BPS 的异质性和患者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其治疗大多需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案。

1、行为管理和非药物治疗:
(1)心理治疗:
① 患者教育:IC/BPS 虽然让人痛苦不堪,但不等同于癌症,不会影响寿命。所以患者要树立乐观的态度,积极投入治疗,主动对抗疾病。
② 压力管理:IC 患者,多为女性,常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建议患者学会释放压力,避免因心理压力导致症状反复。
③ 心理支持: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的关怀、陪伴、体谅以及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至关重要,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强治疗信心。

(2)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吸烟、远离辛辣食物,减少对膀胱的刺激,缓解不适,选择富含营养的食物。

2、口服药物:
最重要的是一些抗抑郁药和精神类药物,帮助病人放松、休息好,减轻焦虑、紧张状态。

3、膀胱药物灌注:
多采用单药膀胱灌注或联合药物膀胱灌注,缓解症状。
4、操作:
(1)水扩张手术:在麻醉下,通过向膀胱注入盐水,借助水压撑开膀胱,从而缓解部分患者的膀胱疼痛。
(2)注射肉毒素:对于膀胱纤维化较重、水扩张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可考虑采用肉毒素注射来缓解症状。

5、手术:
若其他治疗无效,可考虑膀胱切除术,并用肠段重建膀胱。膀胱切除并非必须,可作为最后治疗手段,需谨慎评估,避免轻易采用。

结论
间质性膀胱炎的病因多样且复杂,常被误诊。通过患者教育、心理支持、行为管理、口服药物以及膀胱灌注等非手术方法,通常能够缓解症状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手术治疗也是一种选择,可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健, 张旭, 魏强, 等. 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2022 版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2.
[2] 曾磊, 毕建斌. 2022 版美国泌尿外科学会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指南更新解读. 中华外科杂志, 2024, 62(2): 122-127.
[3] 张龙, 杨旖欣, 等. 2022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2, 18(1): 1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