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门口那个中年男人,拿着两瓶布洛芬说了句:“老毛病了,不吃就犯。”站在后面的大妈插了句嘴:“我也吃,吃了三年没啥事。”
这话不假,止痛药的确能缓解疼痛,能让很多人正常生活、继续上班、熬过疾病恢复期。
但问题不在“有没有效果”,是在“身体怎么偷偷反应”。
一旦用药超过两周以上,胃黏膜开始出现细微损伤,超过三个月,还在服用非甾体类止痛药(NSAIDs),身体某些表现如果出现,就不是普通不适,而是胃溃疡已经开始发展的信号了。

有医生说过一个特别直接的观察:凡是长期吃止痛药的人,出现胃胀、饭后嗳气、早上空腹时腹部钝痛的,十有八九胃里已经起了溃疡。
不是药物的问题,是用了错误的方式处理身体的报警信号。止痛药的工作机制,是抑制环氧化酶(COX),这会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缓解疼痛。
但前列腺素恰恰是保护胃黏膜的重要物质,它能促进胃黏液分泌、抑制胃酸分泌、提高局部血流。
一旦它减少了,胃就像暴露在高酸环境里的裸肉,随时被“灼伤”。

医院有个病例,是个38岁的程序员,腰椎间盘突出,天天靠布洛芬止痛,到了后期改成吲哚美辛。
吃药一年后开始出现餐后反酸、夜间腹部隐痛,一开始不在意,后来有天凌晨突然吐血,才知道胃穿孔。
内镜下看,胃小弯处溃疡深可见肌层。这个人从没觉得胃有问题,他说:“我从来不胃痛,都是腰在痛。”但胃不会等到你感觉才开始坏,它只是没发出剧烈信号。
很多人都以为胃溃疡是吃辣的、喝酒的才会得,其实最容易诱发它的,是反复刺激下黏膜的慢性受损。

止痛药不是直接腐蚀胃,而是让胃失去了防护。
最典型的三个表现,一个是晨起空腹痛,尤其是上腹部隐隐钝痛、闷胀,不容易定位,但每天都反复出现;
第二是饭后嗳气频繁,有时还带酸水,说明胃酸排空变慢、胃黏膜已受损;第三是便色变黑,尤其是黑得像沥青的那种,往往提示消化道有出血。
别指望靠肚子疼来判断,真正严重的胃病,往往早期都不怎么痛。

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201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NSAIDs类药物长期使用者中,胃溃疡发生率是普通人的2.7倍。尤其是每日剂量超过常规剂量的那部分人,胃出血风险成倍上升。
这些数据不是吓人,而是说明胃在承受一种“看不见”的攻击。
有些人说,自己吃药从来都配着饭吃,以为这样就能保护胃。其实止痛药的溶解和吸收跟食物并不直接相关,它造成的是系统性抑制,是从根源上把胃的自我修复能力“关掉”。
有个关键细节是,长期吃止痛药的人,一旦发生胃出血,恢复期明显延长,伤口愈合慢,这是由于局部血流减少导致的再生延迟。

有研究指出,胃溃疡患者中,使用NSAIDs的人平均愈合周期为非使用者的1.6倍。
这就意味着,即便发现了问题,也不容易恢复。而恢复期间若还继续吃止痛药,溃疡只会更深,甚至形成瘢痕或穿孔。
最被忽略的,是很多人吃止痛药时根本没意识到这是“慢性刺激”。
就像有些女性每次经期吃布洛芬,有些中老年人每次头痛吃阿司匹林,还有些慢性病人长期用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钠,这些药物名字不吓人,但效果一样,统统在损伤胃。

药厂也标了副作用,只是大多数人没看,或者看了也不当回事。
有医生在住院部做过一次非正式统计,所有因为胃出血住院的患者里,有43%在过去三个月内有使用止痛药史。
可在这些人中,仅不到12%曾主动告诉医生自己有吃药的习惯。
换句话说,多数人根本不把止痛药当“药”,只当日用品。连对自己的胃都没了解,还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出问题?
更讽刺的是,部分止痛药还会掩盖溃疡带来的轻微不适,等症状明显了,往往就是大出血或者穿孔。

有些人血红蛋白掉到七八克还不明原因,以为是贫血,结果一查,是慢性胃出血。
再做胃镜,溃疡面至少1.5厘米以上,基本说明不是刚形成的。这个时候再谈怎么调理、怎么修复,意义已经不大了。
从药理角度说,止痛药本身不是错,它们是医疗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尤其对风湿、关节炎、神经性疼痛患者来说,基本是“命根子”。
问题在于,使用者并没有接受过足够的用药教育,长期使用没有监测,胃镜检查没做,血常规不查,等于在黑灯瞎火里用刀子切肉。

胃是个沉默器官,不会大喊大叫,只会慢慢退让,直到某天退无可退。
真正懂得胃的人,都知道药不能随便吃,更不能长期依赖。身体出现疼痛,是信号,而不是问题本身。止痛药掩盖的是信号,不是根源。有人问,难道一点止痛药都不能碰?
不是不能碰,而是要清楚什么时候吃、吃多久、有没有替代方案、吃完后要不要检查。止痛不是错,错在不知界限。
现在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是,如果一个人胃已经开始受损,但他同时还患有关节炎、风湿、慢性腰痛等病,必须长期用止痛药,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陈淑平,陈齐琳.老年胃溃疡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24,22(05):74-77.
